..续本文上一页的、有重量有大小的物质所产生的这种障碍,都能靠空无边处定消除掉。只要有样子就有边际、有距离,没有色法的时候就没有边际了。比如说房子就有大小的边际,人也有边际,有边际就有限制,就不自在无碍,心和虚空相应的时候,完全消灭了色法,就称作空无边处。
色法一共有三种,所谓可见可对色,不可见有对色和不可见无对色。可见可对色,顾名思义,就是和眼根相对的可见外境,比如桌子、树木、人等等。安住在这种空掉了可见可对色的空无边处定的人,不会被刀剑所伤。
不可见有对色,就是其它四根耳鼻舌身相对的声香味触四尘。虽然有根相对,也有感触,却看不到,不可见,但都会对色界或者欲界凡夫产生障碍。比如我们经常在厕所里点香,其实就是把鼻子给障碍住了,我们只能闻到香味,闻不到臭味了。再比如声音一噪杂,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等等,所以声香味触也是物质,进入四空定后,不可见有对色的障碍也会消除。无论再有人如何地辱骂你,也到不了你的心里去,因为你的心不会再接受声音的干扰。
不可见无对色,就是无表色,属于法尘里面的一个色法。法尘对我们的阻碍是不可见的,也没有根相对,但却会产生无形的作用,比如戒体、信念、观念、概念都是无表色。
我们看不到无表色的存在,但它们确实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信念的作用,我们大家肯定都体验过,如果我们信念坚固,一定要做成什么事情,那这个信念就会支持你一直做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如果信念不坚定,一遇到困难就会停下来,所以完成一件事情依靠的是信念的力量,但是它完全看不见,我们却不能说它没有,这就是无表色。
再打个比方,技术也是无表色的,比如骑车的技术,谁有骑车的技术我们看也看不出来,但只要有辆自行车一骑我们就知道了。我们能看到人和车,唯独看不到技术,但却是它在起作用,让我们骑上自行车能不摔跤。再比如,受戒要请持戒清净的人来传授,为什么?就是因为持戒清净才会有戒体,戒体也是无表色,所以受戒并不完全是形式,而是戒体的传承。当你得了戒体以后,戒体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持戒的功能,保护你不会犯戒,比如我们偶尔遇到事情时,有戒体的人的做法就很自然,有时并没有想到戒律,也不会去破戒,会如法地处理事情。如果没有戒体,那个戒条你也没有记住,碰到事情也想不起来,一随习惯走,很容易就破戒了。习惯也是一种无表色,坏习惯会让我们一不留神就做了坏事,好习惯会让我们做好事,所以无表色也是有障碍和作用的。
当我们心缘虚空的时候,会观察这三种色法如同负担和累赘一样,比如身体是可见可对色,是忧患的源头。身体的觉受是不可见可对色,会让我们增加留恋色身的理由。不可见无对色也一样,是捆绑心灵的绳索。这些东西我们都不想要了,向往更自由无碍的生命状态,于是我们就能从心中破掉了三种色法的作用,从色法的牢笼里完全超脱出来,进入空无边处定。
第二、空无边处的主观感受:
与空相应,心中明净,不苦不乐受更加增长,这是空无边处定的主观感受。第四禅时苦乐已经舍弃了,那么到了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心与空完全相应,毫无色法的留碍,因此用“明净”两个字来形容非常贴切,心清清楚楚为明,毫无色法染污为净。我们常说小孩子的眼神很纯净,就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没有物质的污染,不会为了很多物质利益去考虑很多,内心很明净,所以小孩子的记忆力都很好,大了以后心里隐藏了很多事情,心就很杂染了,不明净了,眼神也就不清纯了,记忆力也越来越衰退。这有点象电脑的硬盘,很干净的时候,电脑运行速度就很快,硬盘上存了很多东西后,运行得就会慢。
四禅也曾用明净来形容过,四禅的明净就如同把桌子擦干净了,而空无边处的明净则是把桌子直接搬掉了,不需要了。两者的层次是不同的,所以虽然禅定一直用明净来描述行人的主观感受,其实他内心境界的层次一直在提高,因此不苦不乐的觉受也更加增长。有人觉得这不是和发愣或者睡着了一样吗?发愣发呆的时候虽然对物质色法没有感觉了,但心不明净,没有舍受,因此不是定境,只是无覆无记,就是没有被无明覆盖住的无记,如果睡着了没有梦,我们就是被覆盖住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很净,就叫有覆无记。所以四空定的人心里没有苦也没有快乐,心里感觉很清净很明白,这是他的主观感受。
二、识无边处定
达到空无边处定需要心缘虚空,心首先就要起念去认识虚空,认识是心的一种功能,也叫识心。识心抓住虚空后就出现定境,叫作识心遍缘虚空。因为虚空无边无际,识心分散太广,感觉非常疲劳、麻烦,使得定心开始动摇,于是禅修行人舍空缘识。舍弃向外缘取的虚空相,向内以心识为专注的对象。念念不舍,渐渐与识心相应,在深定中不见余事,只见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与定相应而不分散,安住在能认识万物的这个“识”本身的状态,广大无边,心中清净寂静,无法用言语形容,称为识无边处定。
所以识无边处定的心理活动就是舍空缘识,在空无边处定心缘虚空的时候,我们内心很清楚现在与空相应了,专注力完全放在虚空上去感受这个空,就是空无边处的定境,感觉比四禅的境界更加明净。可是在这里定久了以后,定力更加深入了,就会进一步发现,去感受这个空还是不清净的。这就如同浊水逐步澄清的过程,本来以为没有杂质了,可放一段时间,水表面上看更清更定的,在显微镜下,又会发现还是有杂质,于是再把杂质除去,接着定,最终除去所有杂质,就完全回归了清净的本体。
所以久处空无边处定的行人就会看到虚空仍为粗相,于是不再去缘这个虚空,舍弃虚空相,进一步与识心相应。识心也是遍满虚空的、广大无边的,但因为更加无相、微细,所以是禅定的更高境界。
从空无边处出来,与识相应,进入了识无边处定后,禅修行人的主观感受是:“安稳清寂,心识明利。”心识从明净上升到了明利的境界,心更清净了,明利就是清清楚楚,非常敏锐的意思。识就如同我们凡夫的“知道”,欲界凡夫的注意力都在“知道”以后的境界上,比如知道痛、知道苦、知道乐、知道幸福……因为知道的这些境界又会产生各种妄想,比如摆脱、排斥、贪着、愤怒等等,所以就会让心非常乱,烦恼也很多。
如果智慧高一点的人,他就会发现其实知道是知道,境界是境界,完全是两码事。知道是谓语,境界是宾语,宾语总在变化,可“知道”从来不变。也就是“知道”本身并不会痛苦,也不会烦恼,但因为我执,痛苦或烦恼却会障碍“知道”的清净,比如你知道痛苦了,再有高兴的事情你就很难高兴起来,那你的“知道”就被痛苦污染了,就不明净、不明利了。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收回来,专注在“知道”上,痛苦或者快乐都不会污染它,那这个“知道”就是遍知,什么都能知道,快乐的境界来了,它知道快乐,痛苦的境界来了,它知道痛苦,酸甜苦辣咸任何滋味都能体会得清清楚楚,不会相互污染、遮盖、障碍,这个知道就很明利了。
识无边处的这种功用就类似这个清净明利的“知道”,只专注在明白的这一点上,直接去感受明白的状态,把虚空也扔掉了,不去管任何境界,只负责知道、明白。那这个明白就可以遍满无尽的虚空,没有边际,所以非常明利,更加安稳清寂,比空无边处定更加安稳清静了。空无边处定就是把心量放到最大了,和虚空相应,结果识心分散太广,就不容易安稳清净。时间久了会感觉疲劳、劳累,于是产生动摇,就会想进一步把虚空再扔掉,继续安稳向内,回观返照,专注心识,感受这个能识的心,直接看心的状态,通过对空的观察再把空扔掉,这是从空处定到识处定的一个过渡。
任何境界的提高都有禅定功夫在里面,如果功夫不到,只是听懂了道理或者有了点觉受,就想直接把空扔掉是扔不掉的,直接看心识也看不到。所以平常我们总说观心、观心,其实观的全是妄想烦恼,那个会打妄想的心根本观不到,因为功夫不到,清净不下来,水很浊,就什么也观不起来。如果我们能观到那个会打妄想的东西了,其实就进入了“识”的状态,就是能认识自己所有妄想的识心本身,到这里才能做到念念不舍。如果看不到识心,全是妄想心的时候,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就无法做到念念不舍。
安住在“识”的状态渐渐与识相应以后,在深定当中不见余事,所有境界都消失了,色法消失了、虚空也看不见了。只是自己明明了了,安稳静寂,也可以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来形容,一个念头都没有了,但内心非常清楚,不昏昧,这个境界就是识无边处定,属于定境,还不属于禅。定境里面有观照才叫禅,所以禅叫静虑,定只是专注,定境不同是因为专注的境界不同,专注的境界一步步接近心的本体,定境就会越来越高,但因为缺少智慧觉照,单纯的定境会退失,禅不会退失,这是定与禅的区别。
识无边处定将全部的注意力停留在明明了了的识心状态后,识心遍一切处故,过去、现在、未来诸识显现,所有内心的念头都出现了。但因为安住在识心的状态里,一切诸识虽然了了分明,却与定相应而不分散,仍然在定中,非常安稳寂静。这就如同我们虽然知道一切外境,但并不接纳外境的污染一样,眼光内摄,不向外攀缘,心中的感觉就是清寂安稳,很清净、很安静,一点也不乱。涅槃寂静,也是用寂静来形容涅槃,但涅槃和无色界都已经离开了语言文字,所以其觉受无法用语言来准确形容,虽然用词都一样,境界却大不相同,只有到后方知。
三、无所有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的境界就更高一层了,空处定是心缘虚空,虚空是所见之物,是所;识处定是舍空缘识,识是能识之心,是能。其实能、所是真心的两个不可分离的作用,如果说虚空是外境,那识心就是内…
《永嘉禅法 第十三章 四空定修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