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有重量有大小的物質所産生的這種障礙,都能靠空無邊處定消除掉。只要有樣子就有邊際、有距離,沒有色法的時候就沒有邊際了。比如說房子就有大小的邊際,人也有邊際,有邊際就有限製,就不自在無礙,心和虛空相應的時候,完全消滅了色法,就稱作空無邊處。
色法一共有叁種,所謂可見可對色,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可見可對色,顧名思義,就是和眼根相對的可見外境,比如桌子、樹木、人等等。安住在這種空掉了可見可對色的空無邊處定的人,不會被刀劍所傷。
不可見有對色,就是其它四根耳鼻舌身相對的聲香味觸四塵。雖然有根相對,也有感觸,卻看不到,不可見,但都會對色界或者欲界凡夫産生障礙。比如我們經常在廁所裏點香,其實就是把鼻子給障礙住了,我們只能聞到香味,聞不到臭味了。再比如聲音一噪雜,耳朵什麼也聽不到了等等,所以聲香味觸也是物質,進入四空定後,不可見有對色的障礙也會消除。無論再有人如何地辱罵你,也到不了你的心裏去,因爲你的心不會再接受聲音的幹擾。
不可見無對色,就是無表色,屬于法塵裏面的一個色法。法塵對我們的阻礙是不可見的,也沒有根相對,但卻會産生無形的作用,比如戒體、信念、觀念、概念都是無表色。
我們看不到無表色的存在,但它們確實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信念的作用,我們大家肯定都體驗過,如果我們信念堅固,一定要做成什麼事情,那這個信念就會支持你一直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如果信念不堅定,一遇到困難就會停下來,所以完成一件事情依靠的是信念的力量,但是它完全看不見,我們卻不能說它沒有,這就是無表色。
再打個比方,技術也是無表色的,比如騎車的技術,誰有騎車的技術我們看也看不出來,但只要有輛自行車一騎我們就知道了。我們能看到人和車,唯獨看不到技術,但卻是它在起作用,讓我們騎上自行車能不摔跤。再比如,受戒要請持戒清淨的人來傳授,爲什麼?就是因爲持戒清淨才會有戒體,戒體也是無表色,所以受戒並不完全是形式,而是戒體的傳承。當你得了戒體以後,戒體自然就會産生一種持戒的功能,保護你不會犯戒,比如我們偶爾遇到事情時,有戒體的人的做法就很自然,有時並沒有想到戒律,也不會去破戒,會如法地處理事情。如果沒有戒體,那個戒條你也沒有記住,碰到事情也想不起來,一隨習慣走,很容易就破戒了。習慣也是一種無表色,壞習慣會讓我們一不留神就做了壞事,好習慣會讓我們做好事,所以無表色也是有障礙和作用的。
當我們心緣虛空的時候,會觀察這叁種色法如同負擔和累贅一樣,比如身體是可見可對色,是憂患的源頭。身體的覺受是不可見可對色,會讓我們增加留戀色身的理由。不可見無對色也一樣,是捆綁心靈的繩索。這些東西我們都不想要了,向往更自由無礙的生命狀態,于是我們就能從心中破掉了叁種色法的作用,從色法的牢籠裏完全超脫出來,進入空無邊處定。
第二、空無邊處的主觀感受:
與空相應,心中明淨,不苦不樂受更加增長,這是空無邊處定的主觀感受。第四禅時苦樂已經舍棄了,那麼到了空無邊處定的時候,心與空完全相應,毫無色法的留礙,因此用“明淨”兩個字來形容非常貼切,心清清楚楚爲明,毫無色法染汙爲淨。我們常說小孩子的眼神很純淨,就是因爲小孩子的內心沒有物質的汙染,不會爲了很多物質利益去考慮很多,內心很明淨,所以小孩子的記憶力都很好,大了以後心裏隱藏了很多事情,心就很雜染了,不明淨了,眼神也就不清純了,記憶力也越來越衰退。這有點象電腦的硬盤,很幹淨的時候,電腦運行速度就很快,硬盤上存了很多東西後,運行得就會慢。
四禅也曾用明淨來形容過,四禅的明淨就如同把桌子擦幹淨了,而空無邊處的明淨則是把桌子直接搬掉了,不需要了。兩者的層次是不同的,所以雖然禅定一直用明淨來描述行人的主觀感受,其實他內心境界的層次一直在提高,因此不苦不樂的覺受也更加增長。有人覺得這不是和發愣或者睡著了一樣嗎?發愣發呆的時候雖然對物質色法沒有感覺了,但心不明淨,沒有舍受,因此不是定境,只是無覆無記,就是沒有被無明覆蓋住的無記,如果睡著了沒有夢,我們就是被覆蓋住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很淨,就叫有覆無記。所以四空定的人心裏沒有苦也沒有快樂,心裏感覺很清淨很明白,這是他的主觀感受。
二、識無邊處定
達到空無邊處定需要心緣虛空,心首先就要起念去認識虛空,認識是心的一種功能,也叫識心。識心抓住虛空後就出現定境,叫作識心遍緣虛空。因爲虛空無邊無際,識心分散太廣,感覺非常疲勞、麻煩,使得定心開始動搖,于是禅修行人舍空緣識。舍棄向外緣取的虛空相,向內以心識爲專注的對象。念念不舍,漸漸與識心相應,在深定中不見余事,只見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與定相應而不分散,安住在能認識萬物的這個“識”本身的狀態,廣大無邊,心中清淨寂靜,無法用言語形容,稱爲識無邊處定。
所以識無邊處定的心理活動就是舍空緣識,在空無邊處定心緣虛空的時候,我們內心很清楚現在與空相應了,專注力完全放在虛空上去感受這個空,就是空無邊處的定境,感覺比四禅的境界更加明淨。可是在這裏定久了以後,定力更加深入了,就會進一步發現,去感受這個空還是不清淨的。這就如同濁水逐步澄清的過程,本來以爲沒有雜質了,可放一段時間,水表面上看更清更定的,在顯微鏡下,又會發現還是有雜質,于是再把雜質除去,接著定,最終除去所有雜質,就完全回歸了清淨的本體。
所以久處空無邊處定的行人就會看到虛空仍爲粗相,于是不再去緣這個虛空,舍棄虛空相,進一步與識心相應。識心也是遍滿虛空的、廣大無邊的,但因爲更加無相、微細,所以是禅定的更高境界。
從空無邊處出來,與識相應,進入了識無邊處定後,禅修行人的主觀感受是:“安穩清寂,心識明利。”心識從明淨上升到了明利的境界,心更清淨了,明利就是清清楚楚,非常敏銳的意思。識就如同我們凡夫的“知道”,欲界凡夫的注意力都在“知道”以後的境界上,比如知道痛、知道苦、知道樂、知道幸福……因爲知道的這些境界又會産生各種妄想,比如擺脫、排斥、貪著、憤怒等等,所以就會讓心非常亂,煩惱也很多。
如果智慧高一點的人,他就會發現其實知道是知道,境界是境界,完全是兩碼事。知道是謂語,境界是賓語,賓語總在變化,可“知道”從來不變。也就是“知道”本身並不會痛苦,也不會煩惱,但因爲我執,痛苦或煩惱卻會障礙“知道”的清淨,比如你知道痛苦了,再有高興的事情你就很難高興起來,那你的“知道”就被痛苦汙染了,就不明淨、不明利了。
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收回來,專注在“知道”上,痛苦或者快樂都不會汙染它,那這個“知道”就是遍知,什麼都能知道,快樂的境界來了,它知道快樂,痛苦的境界來了,它知道痛苦,酸甜苦辣鹹任何滋味都能體會得清清楚楚,不會相互汙染、遮蓋、障礙,這個知道就很明利了。
識無邊處的這種功用就類似這個清淨明利的“知道”,只專注在明白的這一點上,直接去感受明白的狀態,把虛空也扔掉了,不去管任何境界,只負責知道、明白。那這個明白就可以遍滿無盡的虛空,沒有邊際,所以非常明利,更加安穩清寂,比空無邊處定更加安穩清靜了。空無邊處定就是把心量放到最大了,和虛空相應,結果識心分散太廣,就不容易安穩清淨。時間久了會感覺疲勞、勞累,于是産生動搖,就會想進一步把虛空再扔掉,繼續安穩向內,回觀返照,專注心識,感受這個能識的心,直接看心的狀態,通過對空的觀察再把空扔掉,這是從空處定到識處定的一個過渡。
任何境界的提高都有禅定功夫在裏面,如果功夫不到,只是聽懂了道理或者有了點覺受,就想直接把空扔掉是扔不掉的,直接看心識也看不到。所以平常我們總說觀心、觀心,其實觀的全是妄想煩惱,那個會打妄想的心根本觀不到,因爲功夫不到,清淨不下來,水很濁,就什麼也觀不起來。如果我們能觀到那個會打妄想的東西了,其實就進入了“識”的狀態,就是能認識自己所有妄想的識心本身,到這裏才能做到念念不舍。如果看不到識心,全是妄想心的時候,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就無法做到念念不舍。
安住在“識”的狀態漸漸與識相應以後,在深定當中不見余事,所有境界都消失了,色法消失了、虛空也看不見了。只是自己明明了了,安穩靜寂,也可以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來形容,一個念頭都沒有了,但內心非常清楚,不昏昧,這個境界就是識無邊處定,屬于定境,還不屬于禅。定境裏面有觀照才叫禅,所以禅叫靜慮,定只是專注,定境不同是因爲專注的境界不同,專注的境界一步步接近心的本體,定境就會越來越高,但因爲缺少智慧覺照,單純的定境會退失,禅不會退失,這是定與禅的區別。
識無邊處定將全部的注意力停留在明明了了的識心狀態後,識心遍一切處故,過去、現在、未來諸識顯現,所有內心的念頭都出現了。但因爲安住在識心的狀態裏,一切諸識雖然了了分明,卻與定相應而不分散,仍然在定中,非常安穩寂靜。這就如同我們雖然知道一切外境,但並不接納外境的汙染一樣,眼光內攝,不向外攀緣,心中的感覺就是清寂安穩,很清淨、很安靜,一點也不亂。涅槃寂靜,也是用寂靜來形容涅槃,但涅槃和無色界都已經離開了語言文字,所以其覺受無法用語言來准確形容,雖然用詞都一樣,境界卻大不相同,只有到後方知。
叁、無所有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的境界就更高一層了,空處定是心緣虛空,虛空是所見之物,是所;識處定是舍空緣識,識是能識之心,是能。其實能、所是真心的兩個不可分離的作用,如果說虛空是外境,那識心就是內…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