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從空處定出來,舍外境而緣內境,就進入了識處定。
達到識處定以後,因爲心所緣的過去、現在、未來諸識無量無邊,雖然與定相應而不分散,但時間久了動搖之相就産生了,就認識到叁世諸心也是和合假有,並非真實,也是一種疲勞、麻煩。也就是能、所都是虛妄的,不能久遠依靠的,于是就破壞掉原有的定力,舍去識處,把識心扔掉。把能識之心和所識之物都舍棄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境界稱爲無所有處。而系心于無所有處,把心專注在無所有處,精進不懈,就進入了無所有處定,這是無所有處定的心理活動狀態。
到了這裏真是沒辦法說了,越到高處語言越難描述,也不能描述。如果用語言形容出來後,你用現在的心態層次去理解了,那你就錯掉了,說給你也就等于誤導你。所以境界不能隨便說,需要對機宣教,才能心領神會,否則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用處,有沒有、懂不懂一看就知道。
比如這裏講無所有,《金剛經》講無所得,無所有和無所得是不是一樣的?讓我們理解就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區別,可《金剛經》的無所得講的是明心見性的開悟境界,而無所有處定的無所有只是凡夫定中的一種感受。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卻用一樣的文字描述,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到了這些語言文字無法觸及的境界,你又如何去說呢?語言文字的局限就在這裏,所以我們不能通過文字判斷一個人的修證境界,也不能著文字相,只去理解字面的意思而不去修證。
無所有處定的主觀感受也用安穩寂靜形容,和識無邊處定的形容基本一樣,所謂“在深定中,心內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安穩寂靜”。內心的感覺是空有都泯滅了,說空也錯,說有也不對。空無所依,諸想不起,大乘般若經典也經常講“安穩寂靜,不見諸法”,“不見覺者不見受者”,既看不到一個覺受的我,也看不到一個所覺受的物,“能所雙亡即是汝等本來面目”等等,甚至也有“般若如大火聚,四邊皆不可著”這樣的描述,和心內空無所依的表述也很象,那如何區別是開悟還是定境呢?就看你還有沒有我執,但是“沒有我執”是個什麼境界又說不出來了,因爲這些境界全在語言之外。
既說不出來,也聽不明白,單靠修行人自己就很難去把握和區分,但過來人一看便知,所以佛說“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也就是修行人必須有明師印證才算開悟,自己不能印證說自己已經開悟了,甚至包括永嘉大師,他開悟都是經由六祖印證的。因此我們在修行上要先有這個認識,不要妄推聖境,障自悟門。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無所有處定有點象未到定的境界,什麼都沒有了,都消失了。在識無邊處定的時候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識上,現在能識之心也脫離開了,于是非常輕松安穩,諸想不起,安穩寂靜。一切妄想都不起來,只是輕松寂靜,心中如癡如醉,如眠如暗,什麼都看不到。但因爲還有無明覆蓋,見不到禅法支林的功德,所以無所覺了,無所愛樂,能覺之心、所覺之物都舍掉了,各種神通作用也沒有了。把明明白白的能識之心舍掉了,就什麼都不明白了,有點像睡著了沒有夢的狀態,所以想繼續修禅定的人會一心專精,更加專注精進,再舍掉無所有處境界,就能到達叁界中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
那無所有處如何舍掉呢?我們來看一下此時禅修行人的心理活動,隨著一心專精,深入禅定,發現識無邊處時是執著在能想上,把能想的識心去掉以後,其實又落入無想的境界裏了,所以會諸想不起。如同空是妄想心的一個狀態一樣,無所有處也是識心的一個無想狀態、非想狀態,也就是想和非想是識心的兩個狀態,都沒有離開識心本身的境界。
所以要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既是非想又是非非想,既不是想也不是非想,才能把識心完全破掉。于非有處非無處,念念不舍,終于出現真實定,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不存,心中清淨寂然。因此他的主觀感受就是不見有無,恬然清淨。
無所有處定還著在無上,現在“有”和“無”都沒有了,這在語言表述上又跟中道完全一樣,大乘佛法說“有是一邊,空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于中道”,空有都不執著叫中道。但非想非非想處定只是叁界裏最高的定境,還沒有出世間,不具有出世間的智慧,而中道、無所得都是般若智慧,所以境界完全不一樣。我們在這裏要再澄清一下,以免學人自誤。
四禅八定均是世間禅定,爲什麼定力如此之深,能到八萬四千大劫,甚至還有各種神通變化,也仍舊是凡夫呢?就是因爲沒有打開般若,般若的意思就是出世間的智慧,也叫中道、見地,它最大的特點是看到了諸法緣起性空的真相,並認定了這個真相。“看到”是智慧,“認定”是定力,以慧攝定,沒有出定也沒有入定,這是出世間禅定的特點。因此出世間禅定的修證過程是完全無我的,才能最終破除我執,也不會再去執空執有,一切能執所執全都消失了,就證入了中道實相,不會再退失。
《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說得很清楚,“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實無有法名阿羅漢”等等,就是說四果羅漢的修證過程中並沒有一個我在,這就是破除了我執的聖人的禅定修證過程。
而凡夫沒有去除我執,都要把我緣在一個境界上,才能産生覺受。心越來越專注其實就是越來越接近我執的本來面目,所以凡夫的覺受裏都是有我的,而且有入定和出定的不同。把我執著在某個境界上入定了,就會産生我現在空掉了、我現在明明白白的、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現在無我了等等的覺受,從定裏出來就沒有了。
比如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就要緣一個非有處非無處,念念不舍,才能入定,否則就入不了這個定,這個非想非非想處定在叁界之中定力最深,能達八萬四千大劫。但八萬四千大劫以後又會從定中出來,出來後,不見有無,恬然清淨的覺受就會失去,所以凡夫的四禅八定都只是心的一種狀態。狀態就是定境、是功夫,而不是見地,他的修證過程中“我”是一直在的,見地一直沒有打開來,修到死也破不了我執。因爲破我執靠的是智慧,不是定境,定境、功夫都會退失,見地不會退失,可以一直指導我們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禅法才說“只論見地不論功夫”,見地、智慧是最重要的。
佛說“般若六度,般若爲導,五度如盲”也是這個意思,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就是即便你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達到了最高的境界還是瞎子,依然走不出生死輪回。因爲他還沒有智慧,看不到真相,我執就始終舍不掉、破不了,就不能證入聖境。有了智慧,定境就容易達到,而且沒有副作用,不會著在上面出不來。比如初果羅漢如果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馬上就能證入四果了,叁界的一切思惑馬上就消除幹淨了,最後只要一念跟滅盡定相應他就了生死、出輪回了。如果沒有這些定境,他雖然有智慧,不會象常人一樣煩惱,但也從輪回裏出不去。
所以做功夫也是需要的,修行要靠兩條腿走路才穩妥。打開般若智慧以後,再修各種定時心已經和無我相應了,定慧就能等持,才能證入涅槃實相,超脫生死輪回。所以定境和智慧,我們一定分清楚,不能混淆,否則修行時路就會走錯掉,不但浪費大好人生,還會帶來很多危險。
四禅八定是修行的基礎,也是修行的重要法門,通于各宗各派。佛陀在成道和涅槃時,也曾依這些禅定功夫作爲助緣,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視。在《雜阿含經》卷十七中,佛陀告訴阿難:“初禅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禅正受時,覺觀止息。叁禅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非想非非想處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想止息。”
由這四禅八定的修證內容可以得知,每一項的禅定成就都是對于前一項的境界感到不滿足,再加功用行,精進修持才能達成的,所以古德有言“學道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成事貴在有恒,譬如燒火煮水,如果時斷時續,水就無法燒開,世間事業如此,學佛修道更是如此。如果得少爲足,就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甚至有了些禅定受用便沾沾自喜,傲慢心生,如四禅比丘證四禅卻妄言證入四果聖境,大妄語成,墮入地獄,豈不可惜!
佛在《雜阿含經》又說更殊勝的止息:“于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余止息無過上者。”可見即使證到第八定,還不是究竟止息之處,還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精進,觀人空法空,打開智慧,才能徹底去除心垢,達到解脫。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