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貪心也沒有關系,從此這個根就給拔掉了。
如果不懂得禅定的境界,我們有時候會被外境所轉,進入不了禅定。發現禅修的人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沒有進入禅定之前,就會先給禅定設立一種狀態,也就是先給禅定境界在心裏設立了一個概念。這是凡夫很奇怪的心理,就是外行喜歡冒充內行,總想說內行話,結果說了半天還是外行話。這就象有些人會給修行人下定義,比如很多人會問“和尚怎麼還有手機呢”?他心裏已經預先設立了一個“和尚不能有手機”的概念,所以覺得奇怪。還有很多人認爲,修行人不能坐轎車,不能騎自行車,不能穿好的、吃好的等等,他連修行是什麼都不知道,卻已經有很多根深蒂固的概念在心裏了,其實這些就是偏見,這些偏見會障礙他對修行人的正確認識。
我們打坐修行也一樣,爲什麼總也入不了定?就是因爲心裏已經預先設立了一個禅定的境界,這已經是個妄想了,有妄想怎麼能入定呢?很多人一坐下來,就一直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想……其實他總給自己下這種命令,就是一直在想啊!並沒有馬上停下來真的不想了,真不想了就不用再下命令了。如果一直在下命令一直在想,修行當然上不去了,這叫“所知障”。
所以修行先要把我們心中那些預先設好的東西全部舍棄掉,如何舍棄呢?就是安住在所修的法中,比如念佛,就按照念佛的要求讓自己去念,去感受念佛,不需要再想著要一心念、念的時候不打妄想等等。不能預先設定不打妄想的狀態,讓心消除外在的一切幹擾,只是安住在法中,這樣修行才會有切實的受用。
當四禅生起來時,內心會感覺沒有任何汙染,外在的五欲、內在的法喜乃至各種快樂的覺受都消失了,非常明淨,可以用“淡定從容”來形容,就是像沒有味道的水一樣,非常清淡,心很安定,外在的行爲非常從容自在,這就是四禅的境界。
四、四禅的功德支
四禅有四支功德:一不苦不樂支,二舍支,叁念清淨支,四一心支。禅定有尋伺喜樂舍五支功德,只有舍支從初禅一直貫穿到四禅,也唯獨舍支才能表達四禅的特點。這裏講四支功德也可以,因爲其它叁支都是依舍支而有的。
第一不苦不樂支,四禅既沒有苦也沒有樂,就是既不去感受苦也不去感受樂,把苦樂都舍了,所以也是舍,只是把舍具體化、詳細化了。
第二就是舍支,就是把一切覺受都舍掉。
第叁是念清淨支,這個念清淨跟清淨法身佛的“清淨”雖然用詞一樣,內容卻完全不一樣。我們講初禅之人就會梵行清淨,是相對于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說的,指初禅的人不會再貪著欲界的淫欲,是世間法、有爲法的清淨。四禅的念清淨是指四禅人不但行爲清淨,第六意識的起心動念都是清淨的,連淫欲乃至各種欲望的念頭都不會有。什麼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啊,金錢地位美色這些世間的所謂快樂,他想都不會想,當然更不會去追求了,所以行爲和念頭都非常清淨,把世間的這些欲望之樂全部舍掉了,這叫舍念清淨。
第四一心支,一心就是心一境性,心專注在一個境界上,第六意識妄想心是以各種覺受爲心的,現在都舍了,當然就是一心了,所以四禅功德是以舍支爲特點的。
尋伺喜樂舍的舍支其實就是一心,舍是因,一心是果,兩者不能分離。舍支是《大智度論》裏的叫法,包括一切早期傳入中國的禅法都是這麼叫的,一心是南傳的叫法,只是叫法不同。比如《清淨道論》裏四禅功德叫作心一境性,心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妄想心,一境就是專注在一個境上。妄想心只是停留在一個境界上,所以我們即便不打妄想全停下來了,也不是我們真心的本來面目,還是停留在心的一個境界裏面。什麼境界呢?就是不打妄想的境界。
平時我們很容易打妄想的,就算是打坐時五根都關閉了,可是第六意識心——意根還會不停地去追逐法塵。法塵就是我們頭腦裏的各種概念、觀念、思想等等,然後就産生了一連串的妄想,停也停不住,停不住就入不了定。所以打坐時我們就會要求自己不打妄想了。其實“不打妄想”本身就是一個法塵,是第六意識的一個空白狀態。當我們定力好,心能停留在這個不打妄想的狀態上時,就是心一境性,就是把妄想心回歸到不妄想的狀態了,回歸到妄想心的本來面目了。這就如同電視機,我們打開後什麼節目都有,頻道非常多,就如同妄想心生起時的樣子,如果把電視關上,就是電視機本來的樣子。這個樣子就如同妄想心停下來了,妄想心呈現了本來面目就叫心一境性。
四禅前面的幾種禅定,都不是妄想心本身的境界,都需要用心去觀想,或者去享受、感受快樂,第四禅就到了超越世間色法的關鍵點了,所以不會再有身體的覺受,呼吸會停止掉,這是它超越了物質束縛的一個最重要的表現,所以舍支和一心支其實是一回事。
如果從叁界九地的地上講,初禅是離生喜樂地,二禅是定生喜樂地,叁禅是離喜妙樂地,四禅是舍念清淨地。到了四禅念頭就清淨了,把一切念頭都舍掉了,感覺很清淨,這個狀態也只是心的一個層面。
我們打坐時如果細細觀察,去感受這顆心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有很多不同的面具、不同的層面,雖然千差萬別,但我們都可將其歸爲兩種,一種是唯物的,一種是唯心的。對于唯物觀念的人,肯定會對物質有感覺、有執著,這樣的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第四禅的清淨。所有內心的雜染都沒有了,只專注在一個境上面,舍念清淨,所以他呼吸會停止,完全脫離物質的依賴卻能夠生存。色身和覺受都在,這就是色界的最高境界,還不是無色界。如果再進一步清淨下去,就進入無色界了。無色界就是徹底看破了物質的虛幻性,也證得了物質的虛幻性,因此能夠超越物質而存在,所以四禅的心已經到了物質色法裏面的最高境界,對物質的感覺非常清晰卻沒有任何念頭,所以叫舍念清淨,這是四禅的功德。
關于四禅境界的體用、深淺、進退,和前面叁禅基本是一樣的,以功德爲用,默然心爲體,也有深淺層次。進入四禅後,還要可以退出來。當然,我們如果想知道如何出來,就要先知道怎麼進去?現在可能大家都沒有這個功夫,因爲現今世界的幹擾太多了,心很難清淨下來,禅定就很難修了。比如我們這顆心妄想執著會很重,念頭很多,總以爲自己能操縱別人、控製別人,掌握一個團體,或者操縱整個世界,其實我們連自己都操縱不了!
我們苦啊樂啊誰也無法調控,更無法操縱呼吸,所以四禅要舍念清淨,舍到能把呼吸都停掉,這個功夫非常深,心要非常微細,細到什麼程度呢?說得比較形象一點,就是心要細到可以操縱我們的身體和呼吸,讓它快樂就快樂,讓它不舒服就不舒服,心到了能操縱身心覺受的程度,我們才有能力把它舍掉,否則就舍棄不了。所以禅定修行的最大特點就是心靜下來後,自己就學會管理自己了。首先是情緒管理,把自己的情緒管理起來,再後來能夠管理自己的身體、呼吸,讓自己能夠自由。
所以無論你想操縱哪個境界,甚至想于萬法自由,都要經過四個階段:第一我們首先認識它,靜下來觀察,呼吸爲什麼會這樣,心爲什麼會痛苦等等都觀察清楚。第二我們要去適應它,不適應也不行,比如剛開始坐禅時,我們先要讓自己去感受、去適應這個有妄想的感覺,這樣才能清楚地了解它的來龍去脈,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我們很討厭痛苦或者各種覺受,那就不可能看清它了。第叁我們要去改造它,通過禅定的不停進步,心靜下來以後,對各種覺受變化原理很清楚了,就很容易改造它了。第四我們要超越它,超越它我們才會進步,沒有超越就會停在那裏,停得久了就又會退下來,亂起來。
所以無論世間哪種境界,包括經營大公司、大企業,如果我們覺得現在已經很成功了,總想保持這個樣子停在那裏,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慢慢就會衰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會在改造的過程中超越。如果沒有智慧,要超越物質世界的束縛就要靠第四禅。超越了物質世界後就進入了精神世界的領域,也就是四空定的境界,但還是凡夫心。如果我們想超越凡夫心得解脫,就要靠滅盡定再超越四禅八定。
四禅也有離過善心兩種功德,離過是離五蓋,善心就是具備了不苦不樂支、舍支、念清淨支和一心支四支功德。但“獨四禅有離憂喜苦樂之過善心”,也就是說唯獨四禅有離開憂喜苦樂各種過失的善心。所以善心也是相對而言的,比如叁禅也有離過善心,但這是相對二禅和初禅而言的,叁禅心對于二禅、初禅心來講是善的,但對于四禅無苦無樂之心來講,就是過失、非善了。四禅要離開叁禅的樂心過患,才能生起更清淨的善心。
我們從這裏就可以認識到,世間的善惡、心情的苦樂都不是絕對的,都是相對的。如果是相對的,就是可變的、不確定的,可以超越和控製的。比如我們都不想感受痛苦,但如果我們快樂時,別人很痛苦,我們也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爲內心還有善、惡的對比,我們就不能永遠保持這種快樂,或早或晚心仍然會不安。而四禅就超越了善惡的比對,體會到了非常安心的感覺,因此這種無善、無惡的清淨才是世間至善的境界。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證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