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

  修證到四禅以後,我們已經到了色界的最高境界,如果繼續努力,我們就進入了無色界,也就是四空定的境界。四禅加四空定合稱爲四禅八定,是世間禅定的全部內容,分爲色界和無色界兩個層次。如果沒有禅定,就是欲界凡夫,欲界的特點是五趣雜居,心很散亂,追求各種物質欲望,沒有厭足。

  舍離五欲六塵之後,就進入了色界,也就是四禅定的境界,四禅的特點是把妄想心捆綁在身體的覺受當中,專注一心,所以從初禅到叁禅,都有快樂、喜樂的覺受。第四禅不同于其它叁禅身心分離的狀態,沒有了呼吸和覺受,身心完全融在一個境上,被稱爲心一境性。但還有色身存在,並沒有完全空掉,是從有色進入無色的轉折點,因此四禅境界被描述爲專注明淨,內心非常清明、清楚,卻沒有任何一個妄想。這個描述和四果羅漢的境界幾乎是一樣的,以至于很多人到了四禅就以爲自己解脫了,其實這就是文字描述的局限性,所謂教理透徹就是要透過文字看義理,不著文字相。

  學透教理我們就知道:其實四禅只是心的一個層面,一個不妄想的境界而已,還不是我們的心本身,只是通過對色相非常地專注,非常細致地去觀察一切物質。因爲心很安定,所以第四禅定的人對物質世界的“有”和“空”能了解得非常清晰。隨著心進一步空寂,他就會發現,物質是很粗重的、有障礙的、很局限的,也就是說不管什麼物質都是有相的,有相就有範圍,就有局限,當我們把心捆在任何一個物質境界上時,心也就變得有局限了。

  如果把心比喻爲淨水,境界就如同容器,把心捆在境界上就如同把水倒入了容器,容器雖然讓我們能掌握水、利用水,其實也障礙了水。他發現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想把心從物質色相裏解放開來,也就是把所有色相放下,所以四禅以後,我們還要進一步努力修行,把不妄想的境界再空掉。

  那麼如何把這個不妄想境界空掉呢?按凡夫常規的想法,看到有東西存在就是“有”,把東西拿走了就是“空”。這是凡夫的心態,也就是在凡夫的心裏,“空”和“有”永遠是相對的、矛盾的。四禅也是凡夫境界,所以他放下“有”的時候,就認爲只要把心安住在和“有”相對的“空”當中,和虛空融爲一體就是把物質色相空掉了。虛空是無色的、無限的,把心安住在虛空裏就把自我的感覺也擴散到無盡了,身體不是我了,虛空才是我,于是就超越了物質的這種障礙和局限。空掉了物質的束縛,從四禅出來進入了四空定,或者說從色界出來進入了無色界,也就是從唯物的世界,進入了唯心的精神世界。

  所以從佛法的角度看世間就非常簡單、清晰、明了,比如凡夫的思想境界,只有唯物和唯心兩種,如果對物質貪得無厭,渾渾噩噩,那連唯物主義都談不上,就是欲界凡夫的心態,唯物和唯心是凡夫思想境界的分類,也就是色界和無色界的分類依據。

  比如唯物主義執著物爲第一,他的局限就在物質上面,以物質爲生命、或者世界真相的全部,物質比較粗重,所以層次比較低,最多能達到四禅境界。如果以妄想心爲第一緣,或者以心爲一切萬物之主,就是唯心主義,物質就束縛不了它了,心就開始擴張,于是就能離開色界進入無色界。無色界就是唯心主義者執著的境界,比如古人講的“我思故我在”等等,修行境界已從外在的、局限的物質領域提升到了內心的、無限製的精神領域,這是境界上的一種提升。

  因此從四禅進入四空定的空無邊處定以後,心就變得空空蕩蕩、毫無局限了,這種境界同樣會被誤認爲是開悟了。因爲六百卷般若經典,包括禅宗的祖師語錄都是講空的,說心是無所得的,是空的等等。甚至《心經》就直接告訴我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開悟境界、明心見性的境界。五蘊皆空的“空”跟空無邊處的“空”,雖然是同一個字,但是境界完全不同。這就好比窮人和豪門對同一個“富”字的認識完全不同一樣,窮人可能有個幾萬元積蓄就覺得很富了,可豪門望族呢,幾千萬都不覺得多。

  因此同一個“空”由不同境界的人說出來,含義是不同的,是有深淺層次的。如果你認爲把物質拿掉了就是空,那就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境界,也是凡夫一種執著,只是從對外在有相物質的執著轉化爲內在的、更爲隱秘的,肉眼不可見的對虛空的執著了。其實不可見的虛空也是有相的,那個相就是心靈裏面有一個我的感覺。

  比如很多人打坐空掉的時候會很害怕,那這其實根本就沒有空掉,真空了怎麼還有個害怕呢?那個害怕的不就是我嗎?所以,空無邊處的衆生雖然把可見的色界空掉了,卻又把心綁縛到了空境上,又執著不可見的無色界,也就是精神領域了,因此並不是解脫的境界。

  我們知道,要空掉凡夫的所有執著才能叫解脫。凡夫的執著分爲四個層面:第一層就是執著我所,也就是執著我所有的東西,比如我的名字、我的衣服、我的家人、我的事業等等,只要屬于我的,統統都無法割舍,完全把生命以外的東西作爲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准。所謂“要錢不要命”、“只認衣冠不認人”說的就是這種人,是凡夫最愚癡的表現。

  第二層就是執著色身,身體的五欲很堅固,貪著各種享樂。

  第叁層就是對于思想的執著,其實凡夫的思想,包括心理感受、藝術創作、哲學思想等等都是妄想,象藝術家、哲學家、思想家就會執著妄想,通過各種訓練,把妄想變得越來越美好。普通人也一樣,從小接受的各種品德教育,也是在改造自己的思想觀念。把自私自利等等不好的妄想改變爲大公無私的妄想,調節自己,讓自己打好的妄想,不要打壞的妄想,這樣就是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好人,就不是壞人了。

  所以我們多年來教育的重心,就是在妄想的改造上,並沒有超出妄想的範圍。而大部分修行人剛開始修學佛法時,也是從這裏下手的,通過叁皈五戒、人天善法的學習,把自己錯誤的想法慢慢地改成善的想法,就覺得自己修行很有成就了,看到惡人、惡事就會很生氣、看到不修行的還會很傲慢,貪嗔癡一點也不除,只是在妄想上做文章,所以還都不算正修行。

  妄想之所以被稱作妄想,就是因爲它是虛幻不實的顛倒,並不是我們的真心,所以在妄想上作文章,就如同想把一堆爛鐵燒鑄成真金一樣,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真正用功修行的下手處是在第四層的執著,也就是對“我”的執著上,凡夫對“我”的執著非常堅固,與生命同在,所以佛教裏稱作“俱生我執”,這是凡夫所有顛倒的根本所在,把我執打破了,其它叁層不攻自破,我執不破,其它叁層再怎麼努力也是枉費功夫。

  比如我們一般人都會去執著物質和身體,所以才會貪生怕死、斤斤計較,爲了各種利益爭搶不休。“勝者王侯敗者寇”,完全以是否占有了外界利益來衡量生命的價值,這是欲界衆生的基本心理特點。

  如果把“我所”放下了,這是第一種層次的空。欲界空掉了就進入了色界,轉爲對身體的執著。在初禅到叁禅的境界中,色身的覺受達到了最高點。叁禅是整個叁界最快樂的地方,到了四禅就能對身體和妄想看得很清楚了,明白執著身體和妄想是一種局限,就想進一步破除掉這種執著,這就是第二層意義上的空。進入無色界以後,就是第四層我執的境界了,把這層根本我執再空掉,才能明見真心,進入涅槃。

  如果沒有禅定的修行,我們就只能生活在欲界裏,完全看不見自己的妄想,對身體狀況一點也不敏感,對食欲、色欲、淫欲等等欲望貪得無厭,既傷害身體又傷害心靈。比如有些人愛吃,什麼都吃,吃得高血脂、高血壓各種富貴病都出來了,身體都壞掉了,內心還越來越饞。貪淫欲的人,會色膽包天地亂來,身體容易染上病不說,內心也變得肮髒、下流,情感生活也非常混亂。而有禅定覺受的人,他對身體和內心的覺受開始有把握了,就會遠離欲界這些傷害自己身心的習慣和行爲,走上真正健康、正常的生活。

  根本我執有四種境界,在禅定層次上稱爲四空定,分別爲: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依次屬于無色界的四層天界,是純粹的精神世界。對于欲界凡夫來說,四空定是神仙的境界,無色界天人完全不需要物質的支撐就能生存。但因爲仍有我執,所以雖然已經脫胎換骨,沒有了粗重的肉身,但還有一個“意生身”,也就是意識創造出來的“我”存在,所謂“羽化成仙”了。虛無缥缈,物質對他無法産生任何阻礙,可以穿牆越壁,以意爲食,非常逍遙自在。但因爲我執未去,還是凡夫境界,照樣在叁界裏輪回,只不過果報會比較好,會有很多神通變異和美妙受用。

  比如欲界凡夫的思想、身體總要不停地動,所以會消耗很多能量,一天要吃叁頓飯,人很容易衰老,也活不太長,頂多一百來歲,還有各種病痛,一口氣不來就會死掉。而禅定的人,身心不會妄動,能量付出很少,因此就會延長衰老的時間。到了第四禅身體不動,思想也停下了,完全不需要消耗能量了,所以能把呼吸停掉,沒有呼吸,色身卻仍能存活。四空定則把肉身也空掉了,只有一個“神仙體”存在,那種受用是非常美妙的。

  因此禅定功夫深的人衰老得很慢,壽命會很長,也非常健康,不會生病,“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禅修實際上是最好的美容方法,也是最好的防病防老的方法,對心靈也是一種完全健康的指導,沒有任何副作用。

  無色界還有一個欲界凡夫看起來很奇怪的現象,在欲界我們都是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等這些色相進行交流的,到了無色界,天人之間純屬精神交流,古人講的“神交已久”就是這個意思。這種不需要語言的精神交流我們稱爲“感應”,認爲是一種功能、超能力。

  這種心靈溝通方式我們在科學上還無法解釋,但也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出現。比如有些心比較靜的人,或者比較熟悉的親人之間有時也會體驗到這種感應,互相之間也沒有聯系…

《永嘉禅法 第十叁章 四空定修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