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本来是很正常的、很清净、很安详。有了佛菩萨的加持,心会更安、修行的信心会更足、对佛菩萨更恭敬,心胸会更广阔,待人处事会更有智慧。
比如平常你不相信有佛菩萨,结果在定中看到了,噢!你就觉得确实有的,那你就包容了这样一种事情,心胸就比以前广阔了,分别的智慧也就更高了。所以,只要你心更稳定,信心更具足,这就是佛菩萨的加持,你可以相信这是真的佛菩萨在加持我们。如果你见到佛菩萨以后,心乱起来了,到处说,炫耀自己。今天看到了明天还想看到,看不到就着急,以为佛不保佑我了,那这是着魔了,就不是佛菩萨加持了。因为佛菩萨很善巧,他示现给我们看就是来增加我们的定力智慧和善根功德的,不会让我们内心迷乱,生起那种世俗分别的名利心,所以我们要观察自己的心有没有动摇?如果心动摇多了,那我们就已经开始堕落了,心的真相就越来越看不清楚了。
如果拿水来比喻心,水晃动起来后就产生了波纹,那就看不清水的真相了。或者我们在水里放很多东西也会失去水的本来面目,放白的水就是白的,放红的水就是红的。水还是水,水永远不会失去,却被我们那些附加的东西污染了。我们的心也一样,心其实不会受污染,但因为有很多附加条件,比如名好、利好、禅定好等等,就让我们的心对外界的东西要求很多,而要求来的那些东西,都不是心的真相,不是心的本来面目。
所以一个坐禅的人,要追求的并不是禅定的这些觉受,而是要通过静下来反观内照,看清自己的心到底是什么状态,找到心的本来面目,这才是禅定的真正目的。那么在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禅定会带来很多觉受,我们都要一一舍弃掉。所以六行的前面三种厌离观修好后,我们还要对四禅产生三种欣求,认识到四禅更殊胜、更美妙。三禅还要用快乐的感觉去装饰自己的心,四禅的心就不再有装饰,因此四禅比三禅境界更高,我们就会生起一种强烈的善法欲,促使我们从三禅出来,进入四禅。
如果这样做还不行,我们就要采取学过的三个办法,从三禅的觉受中脱离出来。一是不受不着,二是诃责呵斥,三是观析,直接打破。比如三禅的觉受生起来时我们就让自己去受苦、干重活、去散乱、去跑步等等,不择手段地让自己从三禅的觉受里出来,出来以后再继续用功,还要同样地经过未到定、中间禅,不生忧悔,才能走入四禅。
其实我们修学佛法就是这样一个舍弃、进步、再舍弃、再进步的过程。在舍弃以后进步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心灵的觉受常常是一片空白、一无所有,此时若感觉前途很渺茫、后路又断了,很多人就会后悔、忧恼,这样的感受一生起来,就会障碍心灵境界的进一步提升,甚至把以前的层次也退失掉了,因此一定要慎重。
比如有些人学习了很多教理、很多法门后,就觉得懂了很多,中道、解脱、因缘果报、六度万行都明白了。内心虽然没有禅的这种觉受,可是他很喜欢去布施,去庙里帮忙,甚至很喜欢去弘法,去传教,在生活当中做很多利益他人的事情,自己也觉得好像能度很多人,做很多好事情,感觉修行得很不错。其实他心灵的层次并没有提高,还在欲界的层次里。这样的人如果想得到禅定觉受,就必须在心中把这些做过很多好事的感觉舍弃掉,如果不舍弃,心中总是牵挂着这些事情,那心灵境界就提高不了。
所以修行人如果想进步,就必须先学会放下,从世间有相的事业、物质、欲望到各种思想、各种觉受,包括有为造作的这些法门,都要在心中慢慢地放下,而且放下以后,禅定快乐没有得到之前,绝不要后悔。你不能觉得自己以前能做那么多好事,现在什么都不做了,禅定又没有得到,好像两头都够不着了,这样想就很难过,然后就会认为还不如像以前那样好。这样产生了忧悔,禅定也不想修了,那境界就永远也提高不了。其实放下就意味着进步,比如以前恋着三禅出不来,现在能从三禅出来了,这就是进步了。如果方法得当,我们再接着修,就一定能进四禅,所以根本不用忧悔。
进了四禅我们就发现:以前总觉得有一个快乐才觉得快乐,其实没有快乐的这种觉受,我们的心才真正地安了。当安心的觉受生起来时,我们就知道,原来安心比什么都重要!然后再以安心的感觉把前面的那些觉受都提起来,或者把世间的那些有为善法再提起来。也就是我们在从初禅到四禅的修行过程中,要逐步把所有事情从内心全部放下。放下了以后,我们对自己的心有真正的把握了,心完全专注了,有了这种很好的心安的感觉以后,我们就在这种感觉当中可以去做很多事情,做的过程当中心一直很安,不会被外界所扰乱,这个时候我们的心跟外界的事业就两不妨碍,互相增上了。
三、四禅发相
如果我们从三禅出来,经过中间禅我们也没有忧悔,继续用功,也就是继续守护着自己这颗平静的心、专注的心,什么附加内容都没有,也不需要任何觉受,就停在这样的状态里,这种默然心的训练很重要。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我们身体的反应开始一步步地提高,我们要从身体的反应中出来,再回归到默然的状态,这样我们心灵的开发才会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从欲界定到四禅之间共有四个层次的未到定,都非常相似的,因为此时都是默然心,也就是心只剩下一个,没有第二个心。只有这颗最平静的、最没有动摇的、很宁静的心,如果没有学过教理,禅修行人在未到定和第四禅这两个地方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因为达到未到定和四禅时,由于定力的缘故,心会专注下来,象虚空一样,什么状态都没有,他就觉得自己现在是无相、无所得、无所住了,这不就是佛经里说的真心的境界吗?而且用这种禅定的心去读佛经时,他会觉得自己都能看懂了,以为佛经不就是讲的这个嘛!
其实佛经讲的不是这个,只是因为他有定力,在定中得到了这种定境,这种定境共有八种,都与真心境界很相似,是修行路上的八种歧途。他没有学过教理不了解,结果把定力当成了智慧,就会下错误的结论,那么修行上就会出问题。
以前我有一个学生,刚学了二年佛法,有几天坐得比较好,心里很安,有些禅定受用了,就给我讲他“三藏十二部经典一看就懂”,其实他一点也不懂!因为他智慧并没有打开,没有无漏慧,我执破不了,只是定境现前,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什么都懂了,再也不需要向别人学习了,所以傲慢心就很容易生起来,觉得别人都不如他,甚至到处炫耀,对三宝一点也不恭敬,那就很危险,不但跟三宝绝缘,而且因为严重的我执冒出来了,以后禅定的觉受也会失去,如果再成大妄语,果报将在无间地狱,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诸位要知道,即便我们有了禅定的受用,特别是体会到了未到定和第四禅的默然心,这个象虚空一样的境界我们要去感受它,但不要把这种感受拿出来说,甚至和同修比较、炫耀。比较和炫耀会使我执越来越强烈,傲慢的习气就会冒出来。而我们在禅定当中去感受的时候,因为定力的缘故,绝对不会有傲慢心冒出来。所以一个学佛有受用的人,他不但对佛会无比的敬仰,对法有无比的信心,而且对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修行人都会非常恭敬,如果有些人有一些境界或者受用后,特别傲慢,谁都瞧不起,那绝对是一个没有禅定的凡夫状态,不是正修行的心态。
经过未到地后,心无动散。心能不散乱、不动摇,第四禅的方便定就可以出现了。那么四禅发相是什么样的呢?其心豁然开发,定心安隐,出入息断,定发之时,与舍俱生,无苦无乐,空明寂静。善法眷属,类如前说。
第四禅出现时,心会豁然开朗,非常安定,呼吸也停止了。用前面的比喻来说,三禅如蓝天一样清澈美好,可是蓝天还不是天空的本来面目。我们继续修行时,忽然蓝天没有了任何颜色,变得一片透明清澈,就有一种豁然开发的感觉。与舍俱生,内心一切感受全部舍离,还归清净的本来,非常通透、明亮,形容为“空明寂静”,这就是四禅发相,也就是第四禅定之相的最大特点。空明就是明了、明白,寂静就是安定不动摇,善法眷属,类如前说,也有和前面一样的禅定功德相伴随。
如果没有教理的基础,空明寂静的境界一出现,禅修行人很容易自我混乱,搞不清自己修行的层次。比如天台宗修止观,寂静就是止,空明就是观;小乘人成就后安住于涅槃不动为定,就是寂静;菩萨以出世之心了解世间法,救度众生为慧,也是空明寂静;大乘佛法讲定慧等持,寂静是定,空明就是慧;甚至佛的最高境界——常寂光净土,寂就是寂静,光就是光明,也就是空明寂静这四个字。
在文字描述上跟成佛的境界一模一样,完全没有区别,如果不懂得深浅次第,着在文字相上就很容易搞错掉。这就如同四种未到定一样,虽然名称一样,都叫未到定、未来禅,境界描述也一样,什么默然、空白等等,但其实是有深浅区别的。所以我们要有所了解,四禅最大的特点虽然也是空明寂静,但绝不是开悟成佛的境界,还差得非常远。
空明寂静的这种感觉,就是心如明镜不动,亦如净水无波。尔时绝诸乱想,正念坚固,犹如虚空。内心像虚空一样,或者像没有波纹起伏的干净的水一样,我们修止观的时候讲过,自己的身心要象无风时的灯一样,又亮又稳定,这就是我们最真实的心的相状。心定下来以后,我们不必主动去选择要了解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对身心环境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四禅的人不会去选择他了解的对象,但心里却很清楚所有的状态,就象无风的灯光可以照耀一切一样。灯光从来不会选择自己所照的对象,不会说这是佛像我就要照他,那是垃圾我就不照,不需要选择。那当你心里有这种定的时候,你无论生活在哪个角落,哪一种状态,就像你身体不舒服啊,心里不舒服啊,也都没有关系。内在的智慧就是知道身心的这种状态,但所知的对象却和知道没有关系,那么嗔心和我们没有关…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证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