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本來是很正常的、很清淨、很安詳。有了佛菩薩的加持,心會更安、修行的信心會更足、對佛菩薩更恭敬,心胸會更廣闊,待人處事會更有智慧。
比如平常你不相信有佛菩薩,結果在定中看到了,噢!你就覺得確實有的,那你就包容了這樣一種事情,心胸就比以前廣闊了,分別的智慧也就更高了。所以,只要你心更穩定,信心更具足,這就是佛菩薩的加持,你可以相信這是真的佛菩薩在加持我們。如果你見到佛菩薩以後,心亂起來了,到處說,炫耀自己。今天看到了明天還想看到,看不到就著急,以爲佛不保佑我了,那這是著魔了,就不是佛菩薩加持了。因爲佛菩薩很善巧,他示現給我們看就是來增加我們的定力智慧和善根功德的,不會讓我們內心迷亂,生起那種世俗分別的名利心,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動搖?如果心動搖多了,那我們就已經開始墮落了,心的真相就越來越看不清楚了。
如果拿水來比喻心,水晃動起來後就産生了波紋,那就看不清水的真相了。或者我們在水裏放很多東西也會失去水的本來面目,放白的水就是白的,放紅的水就是紅的。水還是水,水永遠不會失去,卻被我們那些附加的東西汙染了。我們的心也一樣,心其實不會受汙染,但因爲有很多附加條件,比如名好、利好、禅定好等等,就讓我們的心對外界的東西要求很多,而要求來的那些東西,都不是心的真相,不是心的本來面目。
所以一個坐禅的人,要追求的並不是禅定的這些覺受,而是要通過靜下來反觀內照,看清自己的心到底是什麼狀態,找到心的本來面目,這才是禅定的真正目的。那麼在達到這個目的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禅定會帶來很多覺受,我們都要一一舍棄掉。所以六行的前面叁種厭離觀修好後,我們還要對四禅産生叁種欣求,認識到四禅更殊勝、更美妙。叁禅還要用快樂的感覺去裝飾自己的心,四禅的心就不再有裝飾,因此四禅比叁禅境界更高,我們就會生起一種強烈的善法欲,促使我們從叁禅出來,進入四禅。
如果這樣做還不行,我們就要采取學過的叁個辦法,從叁禅的覺受中脫離出來。一是不受不著,二是诃責呵斥,叁是觀析,直接打破。比如叁禅的覺受生起來時我們就讓自己去受苦、幹重活、去散亂、去跑步等等,不擇手段地讓自己從叁禅的覺受裏出來,出來以後再繼續用功,還要同樣地經過未到定、中間禅,不生憂悔,才能走入四禅。
其實我們修學佛法就是這樣一個舍棄、進步、再舍棄、再進步的過程。在舍棄以後進步之前的這段時間裏,心靈的覺受常常是一片空白、一無所有,此時若感覺前途很渺茫、後路又斷了,很多人就會後悔、憂惱,這樣的感受一生起來,就會障礙心靈境界的進一步提升,甚至把以前的層次也退失掉了,因此一定要慎重。
比如有些人學習了很多教理、很多法門後,就覺得懂了很多,中道、解脫、因緣果報、六度萬行都明白了。內心雖然沒有禅的這種覺受,可是他很喜歡去布施,去廟裏幫忙,甚至很喜歡去弘法,去傳教,在生活當中做很多利益他人的事情,自己也覺得好像能度很多人,做很多好事情,感覺修行得很不錯。其實他心靈的層次並沒有提高,還在欲界的層次裏。這樣的人如果想得到禅定覺受,就必須在心中把這些做過很多好事的感覺舍棄掉,如果不舍棄,心中總是牽挂著這些事情,那心靈境界就提高不了。
所以修行人如果想進步,就必須先學會放下,從世間有相的事業、物質、欲望到各種思想、各種覺受,包括有爲造作的這些法門,都要在心中慢慢地放下,而且放下以後,禅定快樂沒有得到之前,絕不要後悔。你不能覺得自己以前能做那麼多好事,現在什麼都不做了,禅定又沒有得到,好像兩頭都夠不著了,這樣想就很難過,然後就會認爲還不如像以前那樣好。這樣産生了憂悔,禅定也不想修了,那境界就永遠也提高不了。其實放下就意味著進步,比如以前戀著叁禅出不來,現在能從叁禅出來了,這就是進步了。如果方法得當,我們再接著修,就一定能進四禅,所以根本不用憂悔。
進了四禅我們就發現:以前總覺得有一個快樂才覺得快樂,其實沒有快樂的這種覺受,我們的心才真正地安了。當安心的覺受生起來時,我們就知道,原來安心比什麼都重要!然後再以安心的感覺把前面的那些覺受都提起來,或者把世間的那些有爲善法再提起來。也就是我們在從初禅到四禅的修行過程中,要逐步把所有事情從內心全部放下。放下了以後,我們對自己的心有真正的把握了,心完全專注了,有了這種很好的心安的感覺以後,我們就在這種感覺當中可以去做很多事情,做的過程當中心一直很安,不會被外界所擾亂,這個時候我們的心跟外界的事業就兩不妨礙,互相增上了。
叁、四禅發相
如果我們從叁禅出來,經過中間禅我們也沒有憂悔,繼續用功,也就是繼續守護著自己這顆平靜的心、專注的心,什麼附加內容都沒有,也不需要任何覺受,就停在這樣的狀態裏,這種默然心的訓練很重要。在這個訓練過程中,我們身體的反應開始一步步地提高,我們要從身體的反應中出來,再回歸到默然的狀態,這樣我們心靈的開發才會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從欲界定到四禅之間共有四個層次的未到定,都非常相似的,因爲此時都是默然心,也就是心只剩下一個,沒有第二個心。只有這顆最平靜的、最沒有動搖的、很甯靜的心,如果沒有學過教理,禅修行人在未到定和第四禅這兩個地方很容易就以爲自己明心見性了。因爲達到未到定和四禅時,由于定力的緣故,心會專注下來,象虛空一樣,什麼狀態都沒有,他就覺得自己現在是無相、無所得、無所住了,這不就是佛經裏說的真心的境界嗎?而且用這種禅定的心去讀佛經時,他會覺得自己都能看懂了,以爲佛經不就是講的這個嘛!
其實佛經講的不是這個,只是因爲他有定力,在定中得到了這種定境,這種定境共有八種,都與真心境界很相似,是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他沒有學過教理不了解,結果把定力當成了智慧,就會下錯誤的結論,那麼修行上就會出問題。
以前我有一個學生,剛學了二年佛法,有幾天坐得比較好,心裏很安,有些禅定受用了,就給我講他“叁藏十二部經典一看就懂”,其實他一點也不懂!因爲他智慧並沒有打開,沒有無漏慧,我執破不了,只是定境現前,就以爲自己明心見性了,什麼都懂了,再也不需要向別人學習了,所以傲慢心就很容易生起來,覺得別人都不如他,甚至到處炫耀,對叁寶一點也不恭敬,那就很危險,不但跟叁寶絕緣,而且因爲嚴重的我執冒出來了,以後禅定的覺受也會失去,如果再成大妄語,果報將在無間地獄,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即便我們有了禅定的受用,特別是體會到了未到定和第四禅的默然心,這個象虛空一樣的境界我們要去感受它,但不要把這種感受拿出來說,甚至和同修比較、炫耀。比較和炫耀會使我執越來越強烈,傲慢的習氣就會冒出來。而我們在禅定當中去感受的時候,因爲定力的緣故,絕對不會有傲慢心冒出來。所以一個學佛有受用的人,他不但對佛會無比的敬仰,對法有無比的信心,而且對所有的出家人、所有的修行人都會非常恭敬,如果有些人有一些境界或者受用後,特別傲慢,誰都瞧不起,那絕對是一個沒有禅定的凡夫狀態,不是正修行的心態。
經過未到地後,心無動散。心能不散亂、不動搖,第四禅的方便定就可以出現了。那麼四禅發相是什麼樣的呢?其心豁然開發,定心安隱,出入息斷,定發之時,與舍俱生,無苦無樂,空明寂靜。善法眷屬,類如前說。
第四禅出現時,心會豁然開朗,非常安定,呼吸也停止了。用前面的比喻來說,叁禅如藍天一樣清澈美好,可是藍天還不是天空的本來面目。我們繼續修行時,忽然藍天沒有了任何顔色,變得一片透明清澈,就有一種豁然開發的感覺。與舍俱生,內心一切感受全部舍離,還歸清淨的本來,非常通透、明亮,形容爲“空明寂靜”,這就是四禅發相,也就是第四禅定之相的最大特點。空明就是明了、明白,寂靜就是安定不動搖,善法眷屬,類如前說,也有和前面一樣的禅定功德相伴隨。
如果沒有教理的基礎,空明寂靜的境界一出現,禅修行人很容易自我混亂,搞不清自己修行的層次。比如天臺宗修止觀,寂靜就是止,空明就是觀;小乘人成就後安住于涅槃不動爲定,就是寂靜;菩薩以出世之心了解世間法,救度衆生爲慧,也是空明寂靜;大乘佛法講定慧等持,寂靜是定,空明就是慧;甚至佛的最高境界——常寂光淨土,寂就是寂靜,光就是光明,也就是空明寂靜這四個字。
在文字描述上跟成佛的境界一模一樣,完全沒有區別,如果不懂得深淺次第,著在文字相上就很容易搞錯掉。這就如同四種未到定一樣,雖然名稱一樣,都叫未到定、未來禅,境界描述也一樣,什麼默然、空白等等,但其實是有深淺區別的。所以我們要有所了解,四禅最大的特點雖然也是空明寂靜,但絕不是開悟成佛的境界,還差得非常遠。
空明寂靜的這種感覺,就是心如明鏡不動,亦如淨水無波。爾時絕諸亂想,正念堅固,猶如虛空。內心像虛空一樣,或者像沒有波紋起伏的幹淨的水一樣,我們修止觀的時候講過,自己的身心要象無風時的燈一樣,又亮又穩定,這就是我們最真實的心的相狀。心定下來以後,我們不必主動去選擇要了解的對象,就自然而然對身心環境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所以四禅的人不會去選擇他了解的對象,但心裏卻很清楚所有的狀態,就象無風的燈光可以照耀一切一樣。燈光從來不會選擇自己所照的對象,不會說這是佛像我就要照他,那是垃圾我就不照,不需要選擇。那當你心裏有這種定的時候,你無論生活在哪個角落,哪一種狀態,就像你身體不舒服啊,心裏不舒服啊,也都沒有關系。內在的智慧就是知道身心的這種狀態,但所知的對象卻和知道沒有關系,那麼嗔心和我們沒有關…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