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四禅修证法
从初禅到三禅的修证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到,禅定的深入是一个逐步舍离动相、渐渐深入本体的过程。禅定的本体就如同天空一样,心的动相就是妄想,如同天空里的云朵一样变幻莫测,我们修学禅定的初步目的就是要让天空的云朵变化得有规律,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调整天气,控制好情绪。
如果心很散乱,我们感觉到快乐是因为痛苦的存在,比如我们没有钱很痛苦,得到钱我们就觉得很快乐,因此以物质获得为快乐就是欲界的快乐。当心专注了以后,四大开始有规律地调节,身体就会生起一种快乐的觉受。这种觉受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质来满足,因此我们也不会害怕失去,心就能够很安,越来越专注就能够感觉越来越快乐。所以三界当中,惟独我们的心感觉到快乐了,才是真正的快乐。
那么从初禅到四禅的修证过程中,心越来越远离散乱,越来越专注,所以禅定的五支越到后面内容也越少。初禅需要寻伺喜乐舍五支俱全。二禅就把寻伺两支舍掉,不再寻伺,只有喜乐舍这三支了,称为无觉无观三昧。到了三禅又把喜支舍掉了,只剩下是乐舍两支,那么把乐支再舍去,就进入了第四禅。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三界的快乐原理就是这样的,也就是对外界的依赖越少,就会越感觉快乐。比如欲界六层天的快乐,必须依靠外境支持,所以是最粗重的。我们的心专注下来、越来越细以后,对外界的要求自然就越来越少,心中的快乐就越来越高,这是在欲界的物质上和色界的精神上所共同的原理。而对于修行人来讲,心中的牵挂越来越少了,心胸自然越来越宽广,适应的能力就越来越强,最后就达到解脱的境界了。
这个过程如果用蓝天和云朵来比喻,可以更加形象一些,初禅就如同我们通过专注,使天气不再狂风暴雨、天灾人祸得无法应付了,地水火风四大交换得很规律,能风调雨顺了,所以初禅的十六触会让我们感觉很舒服、但也很动摇。二禅就只有白云在天上萦绕,乌云再也没有了,全是快乐了。三禅呢,白云也消失了,只有蓝天,碧空万里,非常美好。但蓝天还不是真实的天空,它是天空中微小颗粒反射出来的颜色,所以还是天空的动相,真正的天空应该是无色的。四禅就进入了这个无色的天空,达到了色界进入无色界的临界状态,因此第四禅非常重要。
一、四禅名相
初禅至第四禅共有舍支,也就是这四禅的共通性就是都需要用心去专注。我们的心如果不专注,很散乱,就是欲界的五趣杂居,杂乱的心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当我们慢慢地习惯专注以后,心随时都可以调节到专注的状态里,那么专注的心对于身体的地水火风四大、以及妄想杂念的内心精神世界,又开始得到不同的觉受,专注程度的不同就导致了四种不同的禅定觉受。从禅定层次的角度来讲,因为前面有初禅、二禅、三禅的境界,四禅的境界比三禅更高,所以叫做第四禅,第四禅又叫不动定、舍俱禅,或者叫心一境性。
四禅也叫不动禅,不动包括两方面,就是对于顺逆都不动摇。痛苦和快乐都不能左右我们,这才是真正的不动。苏东坡的诗里有一句叫做“八风吹不动”,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世间八法。衰毁讥苦就是倒霉、损毁、讥笑和苦难四种逆境,利誉称乐就是利益、名声、赞叹、享乐四种顺境。一般人很难忍受逆境,衰毁讥苦四境现前就很痛苦,这就是被逆风吹动了。修行人比较容易抵挡逆风,觉得应该能忍受这些苦难,不随它转,结果就忘记也要忍受顺境了,所以顺风就难防了。世间的名闻利养,包括禅定的快乐这些佛法的利益等等一现前,我们就会很欢喜,这也是随境界转了,心还是在动摇。真正的不动是顺境、逆境都不动摇,到第四禅的人就能达到这点。
前面的三禅都有动相,初禅有觉有观,二禅有喜乐,三禅有乐,这些都是内心的动摇之相、快乐之相,心要与快乐相应,因此不是心的本来面目。从第三禅出来以后,把快乐的心也放下来,心完全安住在不动,不再去执着身心的任何一种觉受,才能与第四禅相应,四禅境界现前时,行者的呼吸就停止了,所以四禅也叫作不动禅。
《地持经》又称四禅为舍俱禅。“地持经说名舍俱禅,此定发时,体无苦乐,与微妙舍受俱发。此定与舍根相应故,名舍俱禅。”就是说四禅发起时,苦和乐这两种觉受都舍离了、消除了,禅定是与微妙的舍受一起发出来的。舍受,舍弃觉受以后的这个明朗清澈的心,八风吹不动了,苦乐消除了,如同从蓝天一下进入了清澈透明的天空里的那种感觉,这是四禅舍的功德。比如禅定功夫深的人掌握了四禅的方法后,会有很强的意志力。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比如苦啊、痛啊、高兴啊……只要动一个念头告诉自己不去感受这些,这些烦恼就和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了,这样的心意志力会非常坚强,也非常专注。
二、四禅修证
想进入四禅必须先舍离三禅,前面我们讲过,三禅是三界里最快乐的觉受,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就很难让自己从三禅里出来,就进入不了四禅了,所以有个偈颂说“圣人得能舍,余人舍为难”。如果我们有强烈的出离心,希求解脱的境界;或者通过听闻教理,知道即使不涉及解脱,单就禅定里面的这个妄想心来讲,只要有快乐的感觉,就不是一个好的地方。所以三禅虽然非常快乐,但还有过患,不是一个真正安稳的所在,不是真正的天空,不动的心才是我们的安心处,我们所需要追求的是安心,而不是身体和心灵的那种激动和快乐。这种认识也会促使我们让自己的妄想继续停下来,离开三禅的快乐觉受,进一步地观照自心,从而进入四禅。
和舍离其它禅定觉受一样,要舍离三禅,先要见到三禅里面各种过患,所以我们要修六行,厌离三禅的苦粗障,欣求四禅的胜妙利。
三禅是三界中最高的快乐,那为什么也是苦的呢?三禅的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到:一是三禅的快乐是需要我们去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心勤求去努力打坐、一心专注、方法得当,才可以得到三禅的快乐,这样当然会很辛苦。二是得到三禅以后,我们还要守护它,如果不守护,去打妄想了,觉受就又慢慢失去了。没有的时候很向往,得到的时候又需要勤加守护,怕失去,这就是一种起心动念,一种新的疲劳,新的劳累,所以也是苦的。三是失去了我们会更痛苦,一旦失去了三禅的快乐,内心会非常痛苦忧悔,就很难再进入禅定了。
通过这三点细细的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禅定的觉受和欲界没有本质的不同。比如欲界凡夫觉得钱、名闻利养、地位、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等等是快乐的,所以他就去追求。追求到后又兢兢业业地守护,唯恐失去。一旦失去的时候又很痛苦。因此修行时,就把欲界的这些觉受舍弃了,于是得到了禅定的快乐。可是这么一观察,就发觉其实禅定的觉受也是以苦为本质的。
另外,三禅的觉受也是粗浊的,因为还有动摇之相,就是心要去与快乐相应,去感受这种快乐,而且失去了禅定就没有快乐了,所以三禅的快乐是从有到无,也可以从无到有的动态过程。动态就是有生灭的、造作的,所以粗糙、不细腻。又因为动态的缘故,会对心灵的宁静构成一种障碍,阻碍我们进入四禅。这样观察到三禅的苦、粗、障后,我们就想从三禅中跳出来,不想要三禅了,我们要让自己的心回归到本有的状态,不再给它增加任何附加的东西。
其实我们痛苦的根源就是心里附加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欲界的快乐,钱财名利这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也不会带来真正的痛苦,那为什么我们还会因为这些附加的东西而痛苦和快乐呢?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附加的条件,也就是“有钱了就快乐”这么一个附带条件埋伏在心里,那我们就糊里糊涂地听这个条件的指挥了,就离开了心的清净,生活目的也就变得非常迷茫。所以舍离五欲六尘,并不是把钱财物质都消灭掉,而是要把我们内心的那些附加内容消灭掉。
到了三禅时,五欲六尘已经舍弃清净了,但还有想感受快乐的附加条件在心里,那失去了三禅的觉受自然就会痛苦了。所以痛苦不是三禅带来的,而是我们自心的附加要求带来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心里面附加条件的反应,而不是心的本身,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虽然三禅很美妙,我们也要从三禅出来,去追求心的本相,也就是更清净的四禅。
从三禅到四禅之间,也要经过中间禅,一样不能生忧悔。曾经有一位出家师父,他修学四禅八定后得到三禅的快乐了,还想进四禅,但从三禅出来以后,四禅还没有得到,因为怀念三禅的快乐,又没有学过教理,结果就生了忧悔之心,心里很难受,所有的禅定境界就都失去了,都进不去了,而且无法控制自己想什么,妄想来来去去,他看得很清楚,却控制不了,内心很痛苦。
所以如果没有学过教理,从禅定退出来能不生忧悔是件很艰难的事情,因为他的内心还在贪恋着快乐,还没有清净到一无所求,当然就会痛苦。就像有些人死亡的时候很自在,有些人稍微生一点病就害怕得不行,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心态呢?就是因为内心的附加内容不同,如果认识到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正常现象,那该死就死了,心里也不会痛苦。如果心里要求自己一定要健康,一定要活一百岁,现在才六十岁我怎么能病呢,怎么能死呢?结果给自己造成了强大的压力,构成了内心的痛苦,所以痛苦都是自己找的,快乐也是自己找的,真正的内心是很清净的。没有什么附加的条件,因为有条件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动摇,动摇之相就会构成一种障碍,障碍内心的清净本相。
有很多学佛的人在修行的过程中,会见到佛菩萨或者各种光这些好相,看到这些相,往往会很高兴、很激动,到处说。有人告诉他这是着魔了,佛经里说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又非常害怕,也搞不清是佛是魔,又到处问。其实学了教理我们就知道了,我们的…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证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