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證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證法

  從初禅到叁禅的修證過程我們可以了解到,禅定的深入是一個逐步舍離動相、漸漸深入本體的過程。禅定的本體就如同天空一樣,心的動相就是妄想,如同天空裏的雲朵一樣變幻莫測,我們修學禅定的初步目的就是要讓天空的雲朵變化得有規律,這樣我們才能合理地調整天氣,控製好情緒。

  如果心很散亂,我們感覺到快樂是因爲痛苦的存在,比如我們沒有錢很痛苦,得到錢我們就覺得很快樂,因此以物質獲得爲快樂就是欲界的快樂。當心專注了以後,四大開始有規律地調節,身體就會生起一種快樂的覺受。這種覺受不需要依靠外在物質來滿足,因此我們也不會害怕失去,心就能夠很安,越來越專注就能夠感覺越來越快樂。所以叁界當中,惟獨我們的心感覺到快樂了,才是真正的快樂。

  那麼從初禅到四禅的修證過程中,心越來越遠離散亂,越來越專注,所以禅定的五支越到後面內容也越少。初禅需要尋伺喜樂舍五支俱全。二禅就把尋伺兩支舍掉,不再尋伺,只有喜樂舍這叁支了,稱爲無覺無觀叁昧。到了叁禅又把喜支舍掉了,只剩下是樂舍兩支,那麼把樂支再舍去,就進入了第四禅。

  由此我們可以想到,叁界的快樂原理就是這樣的,也就是對外界的依賴越少,就會越感覺快樂。比如欲界六層天的快樂,必須依靠外境支持,所以是最粗重的。我們的心專注下來、越來越細以後,對外界的要求自然就越來越少,心中的快樂就越來越高,這是在欲界的物質上和色界的精神上所共同的原理。而對于修行人來講,心中的牽挂越來越少了,心胸自然越來越寬廣,適應的能力就越來越強,最後就達到解脫的境界了。

  這個過程如果用藍天和雲朵來比喻,可以更加形象一些,初禅就如同我們通過專注,使天氣不再狂風暴雨、天災人禍得無法應付了,地水火風四大交換得很規律,能風調雨順了,所以初禅的十六觸會讓我們感覺很舒服、但也很動搖。二禅就只有白雲在天上萦繞,烏雲再也沒有了,全是快樂了。叁禅呢,白雲也消失了,只有藍天,碧空萬裏,非常美好。但藍天還不是真實的天空,它是天空中微小顆粒反射出來的顔色,所以還是天空的動相,真正的天空應該是無色的。四禅就進入了這個無色的天空,達到了色界進入無色界的臨界狀態,因此第四禅非常重要。

  

  一、四禅名相

  初禅至第四禅共有舍支,也就是這四禅的共通性就是都需要用心去專注。我們的心如果不專注,很散亂,就是欲界的五趣雜居,雜亂的心是我們生活的全部。當我們慢慢地習慣專注以後,心隨時都可以調節到專注的狀態裏,那麼專注的心對于身體的地水火風四大、以及妄想雜念的內心精神世界,又開始得到不同的覺受,專注程度的不同就導致了四種不同的禅定覺受。從禅定層次的角度來講,因爲前面有初禅、二禅、叁禅的境界,四禅的境界比叁禅更高,所以叫做第四禅,第四禅又叫不動定、舍俱禅,或者叫心一境性。

  四禅也叫不動禅,不動包括兩方面,就是對于順逆都不動搖。痛苦和快樂都不能左右我們,這才是真正的不動。蘇東坡的詩裏有一句叫做“八風吹不動”,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這世間八法。衰毀譏苦就是倒黴、損毀、譏笑和苦難四種逆境,利譽稱樂就是利益、名聲、贊歎、享樂四種順境。一般人很難忍受逆境,衰毀譏苦四境現前就很痛苦,這就是被逆風吹動了。修行人比較容易抵擋逆風,覺得應該能忍受這些苦難,不隨它轉,結果就忘記也要忍受順境了,所以順風就難防了。世間的名聞利養,包括禅定的快樂這些佛法的利益等等一現前,我們就會很歡喜,這也是隨境界轉了,心還是在動搖。真正的不動是順境、逆境都不動搖,到第四禅的人就能達到這點。

  前面的叁禅都有動相,初禅有覺有觀,二禅有喜樂,叁禅有樂,這些都是內心的動搖之相、快樂之相,心要與快樂相應,因此不是心的本來面目。從第叁禅出來以後,把快樂的心也放下來,心完全安住在不動,不再去執著身心的任何一種覺受,才能與第四禅相應,四禅境界現前時,行者的呼吸就停止了,所以四禅也叫作不動禅。

  《地持經》又稱四禅爲舍俱禅。“地持經說名舍俱禅,此定發時,體無苦樂,與微妙舍受俱發。此定與舍根相應故,名舍俱禅。”就是說四禅發起時,苦和樂這兩種覺受都舍離了、消除了,禅定是與微妙的舍受一起發出來的。舍受,舍棄覺受以後的這個明朗清澈的心,八風吹不動了,苦樂消除了,如同從藍天一下進入了清澈透明的天空裏的那種感覺,這是四禅舍的功德。比如禅定功夫深的人掌握了四禅的方法後,會有很強的意志力。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比如苦啊、痛啊、高興啊……只要動一個念頭告訴自己不去感受這些,這些煩惱就和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了,這樣的心意志力會非常堅強,也非常專注。

  

  二、四禅修證

  想進入四禅必須先舍離叁禅,前面我們講過,叁禅是叁界裏最快樂的覺受,如果我們沒有強烈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就很難讓自己從叁禅裏出來,就進入不了四禅了,所以有個偈頌說“聖人得能舍,余人舍爲難”。如果我們有強烈的出離心,希求解脫的境界;或者通過聽聞教理,知道即使不涉及解脫,單就禅定裏面的這個妄想心來講,只要有快樂的感覺,就不是一個好的地方。所以叁禅雖然非常快樂,但還有過患,不是一個真正安穩的所在,不是真正的天空,不動的心才是我們的安心處,我們所需要追求的是安心,而不是身體和心靈的那種激動和快樂。這種認識也會促使我們讓自己的妄想繼續停下來,離開叁禅的快樂覺受,進一步地觀照自心,從而進入四禅。

  和舍離其它禅定覺受一樣,要舍離叁禅,先要見到叁禅裏面各種過患,所以我們要修六行,厭離叁禅的苦粗障,欣求四禅的勝妙利。

  叁禅是叁界中最高的快樂,那爲什麼也是苦的呢?叁禅的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認識到:一是叁禅的快樂是需要我們去追求才能得到的,要用心勤求去努力打坐、一心專注、方法得當,才可以得到叁禅的快樂,這樣當然會很辛苦。二是得到叁禅以後,我們還要守護它,如果不守護,去打妄想了,覺受就又慢慢失去了。沒有的時候很向往,得到的時候又需要勤加守護,怕失去,這就是一種起心動念,一種新的疲勞,新的勞累,所以也是苦的。叁是失去了我們會更痛苦,一旦失去了叁禅的快樂,內心會非常痛苦憂悔,就很難再進入禅定了。

  通過這叁點細細的觀察,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禅定的覺受和欲界沒有本質的不同。比如欲界凡夫覺得錢、名聞利養、地位、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等等是快樂的,所以他就去追求。追求到後又兢兢業業地守護,唯恐失去。一旦失去的時候又很痛苦。因此修行時,就把欲界的這些覺受舍棄了,于是得到了禅定的快樂。可是這麼一觀察,就發覺其實禅定的覺受也是以苦爲本質的。

  另外,叁禅的覺受也是粗濁的,因爲還有動搖之相,就是心要去與快樂相應,去感受這種快樂,而且失去了禅定就沒有快樂了,所以叁禅的快樂是從有到無,也可以從無到有的動態過程。動態就是有生滅的、造作的,所以粗糙、不細膩。又因爲動態的緣故,會對心靈的甯靜構成一種障礙,阻礙我們進入四禅。這樣觀察到叁禅的苦、粗、障後,我們就想從叁禅中跳出來,不想要叁禅了,我們要讓自己的心回歸到本有的狀態,不再給它增加任何附加的東西。

  其實我們痛苦的根源就是心裏附加的東西太多了,比如欲界的快樂,錢財名利這些,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也不會帶來真正的痛苦,那爲什麼我們還會因爲這些附加的東西而痛苦和快樂呢?就是因爲我們心裏有附加的條件,也就是“有錢了就快樂”這麼一個附帶條件埋伏在心裏,那我們就糊裏糊塗地聽這個條件的指揮了,就離開了心的清淨,生活目的也就變得非常迷茫。所以舍離五欲六塵,並不是把錢財物質都消滅掉,而是要把我們內心的那些附加內容消滅掉。

  到了叁禅時,五欲六塵已經舍棄清淨了,但還有想感受快樂的附加條件在心裏,那失去了叁禅的覺受自然就會痛苦了。所以痛苦不是叁禅帶來的,而是我們自心的附加要求帶來的。也就是說,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心裏面附加條件的反應,而不是心的本身,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知道了,雖然叁禅很美妙,我們也要從叁禅出來,去追求心的本相,也就是更清淨的四禅。

  從叁禅到四禅之間,也要經過中間禅,一樣不能生憂悔。曾經有一位出家師父,他修學四禅八定後得到叁禅的快樂了,還想進四禅,但從叁禅出來以後,四禅還沒有得到,因爲懷念叁禅的快樂,又沒有學過教理,結果就生了憂悔之心,心裏很難受,所有的禅定境界就都失去了,都進不去了,而且無法控製自己想什麼,妄想來來去去,他看得很清楚,卻控製不了,內心很痛苦。

  所以如果沒有學過教理,從禅定退出來能不生憂悔是件很艱難的事情,因爲他的內心還在貪戀著快樂,還沒有清淨到一無所求,當然就會痛苦。就像有些人死亡的時候很自在,有些人稍微生一點病就害怕得不行,爲什麼會有這樣不同的心態呢?就是因爲內心的附加內容不同,如果認識到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正常現象,那該死就死了,心裏也不會痛苦。如果心裏要求自己一定要健康,一定要活一百歲,現在才六十歲我怎麼能病呢,怎麼能死呢?結果給自己造成了強大的壓力,構成了內心的痛苦,所以痛苦都是自己找的,快樂也是自己找的,真正的內心是很清淨的。沒有什麼附加的條件,因爲有條件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動搖,動搖之相就會構成一種障礙,障礙內心的清淨本相。

  有很多學佛的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見到佛菩薩或者各種光這些好相,看到這些相,往往會很高興、很激動,到處說。有人告訴他這是著魔了,佛經裏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又非常害怕,也搞不清是佛是魔,又到處問。其實學了教理我們就知道了,我們的…

《永嘉禅法 第十二章 四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