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P2

  ..續本文上一頁邪法的人,通過修行已經超越了淫欲本身的快樂,他在性行爲時,不會被淫欲束縛住,能夠從中超越出來,所以他們還會提倡這些,甚至在社會上流傳這些東西。

  現在學了佛法我們就知道了,其實提倡這些淫欲的行爲還是墮落的,是把很精細、很細微的覺受變成一個很粗濁的行爲。所以佛法裏面講,初禅的人梵行清淨,對世間的欲樂不會再有染著,但如果你有家庭,還是可以滿足對方這種要求的,而且對你的法喜也不會有影響,這就像我們雖然有了初禅或者二禅的快樂了,禅悅爲食,不貪世間的飲食了,但照樣可以去吃飯,吃飯的快樂我們也可以體會到。也就是我們境界提高以後,對低的境界就能自由自在了,既不受束縛也沒有障礙,所以面對一切境界也不用著急、不用憂悔,憂悔就錯了。如果能不憂悔,只要你有空,能繼續修禅觀,那就還可以從未到定再進入叁禅。

  

  二、叁禅發相

  如果我們從二禅出來後,“加功不止,一心修習”,一心加功不止,不生憂悔,內心就會湛然安靜,非常明亮,沒有任何動搖。“爾時,樂定未發,而不加功力,心自澄靜,即是叁禅未到地。于後其心泯然,入定不依內外,與樂俱發”。

  這時樂定未發,樂定是指叁禅,還沒有發起,也不要再用心了,心很專注,靜靜地、淡淡地停在未到地,好像有一個要進入叁禅的意志力在指引我們堅持在這裏,而不是靠第六意識妄想的指引,如果用妄想去指引,那就成初禅了。這樣使心澄靜下來,此時叁禅的快樂還沒有生起,這就是未到定。然後其心還不能動搖,泯然就是沒有任何動搖,不依內外而定,這是第叁禅定的一個特點。

  初禅是依外入定的,外就是指身體,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身體的感覺上就得初禅,所以初禅的所有覺受都以身體爲基礎。二禅無覺無觀,只有喜樂之心,喜是樂的外在表現,也就是第六意識很快樂,所以它是以內心的覺受爲基礎的。叁禅呢,既不依外也不依內,不靠身體也不靠意識,與樂俱發,而是從內心顯發到外,所以不依任何一邊。當樂發時,就有叁禅功德了。

  “但無動勇之喜爲異”,完全沒有激動、勇猛的喜相,這是叁禅和二禅最大區別。叁禅之樂是“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可爲喻”。心裏面沒有動搖,但有一種隱隱約約的、若存若亡的、就像呼吸一樣或者比呼吸更微細、更美妙的快樂覺受,非常非常輕柔,所以叫綿綿之樂,從內心發出來後遍滿全身,使身體的任何一個覺受,哪怕是腿麻了的覺受都很舒服,美妙極了,我們可以去感受它,此時沒有用第六意識,如果用意識心就又開始動起來了,所以心要泯然、湛然。泯然就是若存若亡,湛然就是清清楚楚,也就是自然而然地生起這種覺受。

  “樂定初生,既未即遍身,中間多有叁過”,剛進入叁禅時,會有叁種過失阻礙這個樂定遍滿全身。一者樂定既淺。其心沈沒。少有智慧用。剛開始時樂定比較淺,心裏沒有強烈的覺受,定力又比較深,缺乏智慧的覺照,就容易産生昏沈,不夠湛然。

  二者樂定微少,心智勇發故不安隱。第二種過失是樂生起時,定又不夠了,不夠專注,快樂得總想動,讓自己多去感受感受,結果心動搖得厲害了,就又退下去變成二禅了,所以這裏我們要非常專注,既要去感受,也能保持不讓它浮躁起來。

  叁者樂定之心,與慧力等,綿綿美妙,多生貪著,其心迷醉。故經言:是樂聖人得舍,余人舍爲難。雖然定慧相等了,既不昏沈也不動搖了,叁禅真正的覺受完全生起來,正確到位了,我們又很容易就迷失其中、陶醉其中。所以佛經裏說,聖人能把這個第叁禅舍棄掉,其它人就很難了。

  聖人就是指已經證得叁果以上的人,我們前面講過,初果羅漢在理上破過去、見地打開以後,看到了人生無我的真相,但他想了生死也需要有禅定,如果沒有禅定,那他人天還要來七次,來了斷欲界的惑。如果有了初禅,見惑一破就是叁果以上、四果向的羅漢,證得四果羅漢才能了生死、出輪回。那麼從叁果到四果的修行上,還要斷七十二品的思惑,思惑裏面比較難斷的就是這個叁禅之樂。因爲聖人已經看到無我了,能認識到感受叁禅快樂的那個“我”,其實是因緣和合的一個假相,並非真實存在,因此有感受也是無我,沒有感受也是無我,在這樣的出世間智慧的覺照下,聖人才能舍棄叁禅的快樂,慢慢從樂定中脫離開來。

  我們大家見惑還沒有破,那麼在修叁禅之前,先要認識到它的叁種過失,一是昏沈,二是浮躁,叁是容易貪著在裏面。因爲有這叁種過失,樂定不得增長遍身,會使樂定的覺受受到阻礙,不圓滿。所以叁禅的境界有叁個層次,將來會感得色界的七、八、九叁層天的果報。最低的一層叫少淨天,就是我們能既不昏沈也不浮躁,感覺非常的清淨,這個清淨只是內心的感受,比較少,所以叫少淨。第二層是無量淨天,就是身心全部沈湎在快樂裏面,心只要想到身體的哪裏,哪裏就是快樂的,身心的快樂完全沒有限製,稱無量淨。第叁層是遍淨天,就是體現出身心世界、內外環境完全快樂起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快樂,整個生命沈湎在快樂的海洋裏,身心世界只有快樂可言,沒有其它的覺受,這是快樂的頂峰,稱爲遍淨。如果叁禅的過失我們沒有調整好的話,就達不到叁禅覺受的頂峰,所以說行者當善調適,禅修者應該善加調適,避免叁種過失的影響。

  那麼如何去調適呢?當用叁法,一者心若沈沒,當用念精進慧等法策起。有叁個方法:第一,如何調適昏沈的心態。如果心很沈沒,定大于慧,我們就用念精進慧等這些方法去策勵它,讓心不要一味地甯靜下去。也就是我們要起念,或者憶念叁禅的快樂,或者反照自己,檢討自己的狀態,或者用精進的心策勵自己,讓自己去感受叁禅的快樂,不讓自己懈怠下來。比如我們坐禅時,有時感覺心裏很空明、很舒服,過一段時間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覺受生起,這個空明感也沒有了,這就是因爲精進力不夠,沒有勇猛的心去支持這種定境。好像隨其自然地,怎麼樣都行,結果心又亂掉了,定境和覺受就慢慢都消失了,退下來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調適。

  第二,如何調適心亂的狀態。二者若心勇發,當念叁昧定法攝之。如果心要開始動起來了,就讓心停下來,專注一致,或者心動時,可用止觀覺照一下,然後馬上要放開覺照,直接去感受叁禅的快樂。

  第叁,如何不沈迷。叁者心若迷醉,當念後樂及諸勝妙法門,以自醒悟,令心不著。如果沈醉在叁禅的快樂當中了,我們應該憶念如果沈迷其中,就只能停留在最初的快樂覺受裏,會障礙自己進入叁禅的極限之樂,還會障礙自己進入叁禅以後更高妙的法門、更高的境界,出世間禅定的勝樂妙味我們就都體驗不到了,勝妙法門就是了生死、出叁界的法門,這麼一憶念,我們就不會沈湎在叁禅裏面,就能擺脫沈迷之過了。

  行者若能善修叁法,調適樂定,當知樂法必定增長,遍滿身分。如果我們調適得法,叁禅的快樂一定會慢慢增長,直至遍滿身體的各個部分,是故經言:叁禅受遍身樂。叁禅的覺受是遍滿全身的快樂,不只是你心裏面,也不只身體某部分的覺受。我們常常會覺得欲望滿足了,身體快樂了,心就能快樂了,這是心粗的表現,如果細心想想,這完全是兩碼事。比如我們有錢了就覺得很快樂,實際上錢只是暫時滿足了我們的欲望,和身心的快樂並不相幹。你是因爲有錢才快樂的,這個快樂就不是發自內心的。這樣來的快樂肯定不是你自己的,不是你心的本來面目,它就相當于臉上的一個面具,你覺得自己很漂亮,其實面具並不是你的本來面目。初禅就如同我們把別的面具都扔掉了,只拿了一個快樂的面具帶在臉上;二禅就是已經習慣了這個面具,不用去挑選了;叁禅就是把真正的自己化作了和面具一樣,把面具完全消融了,讓自己的心遍滿這個快樂,所以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問曰:若樂充滿遍身,身具五根,五根之中,悉有樂不?有人問了,身體有眼耳鼻舌身五根,叁禅之樂遍身時,這五根都會快樂嗎?答:樂遍身時,身諸毛孔,悉皆欣悅。樂遍身不但是五根快樂,全身毛孔都會充滿快樂,爲什麼不動念會如此快樂呢?爾時五情雖無外塵發識,而樂法內出,充滿諸根,五根之中,皆悉悅樂。但無外塵對,則不發五識,情依于身,身樂既滿,情得通悅樂,與意識相應,以識內滿故,則遍身而受。

  處在樂定的狀態裏時,沒有外界的色聲香味觸五塵相對,就沒有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産生,只是五根本身充滿了快樂,叫遍身快樂。如果有五塵、有五識,也就是對外界産生覺受了,那五塵和五識也是充滿快樂的,也就是叁禅能達到整個世界都是快樂的海洋,這就是色界遍淨天的境界。色界的衆生也是有色身的,六根俱全,因此會有覺受。六根對外界六塵産生分別生六識。六識就是我們身心的所有感覺和認識,比如苦樂、甜酸、冷暖等等,叁禅天的衆生對六塵産生的分別都是快樂。

  我們現在沒有這個本事,比如我們想到痛苦的事情時,我們的分別就是痛苦的,想到快樂的事情時,分別就是快樂的,看到壞人我們就生氣,看到漂亮的人我們會很高興等等。但有叁禅覺受的行者,去分別這個世界的好壞美醜時,無論境界是好是壞他都會非常開心,完全沒有不開心的地方,與意識相應,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妄想心,妄想分別感覺快樂了,身心就都快樂了,所以沈湎在快樂的世界裏面不能出來,這叫遍身而受。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生境界是否會幸福、快樂,最根本的還是要看我們的思想,也就是意識分別是否快樂?如果我們的意識是快樂的,那整個世界就是快樂的,這就是妄想的重要性。我們之所以感覺現實的人生有很多痛苦,就是因爲我們對妄想沒辦法把握,如果我們有能力把握它了,讓心聽話了,就不會再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了。別人罵你、做壞事,其實是別人的錯,我們爲什麼要生氣呢?可是我們就是控製…

《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