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住,會煩惱,我們修學禅定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妄想能聽話、把情緒管理起來。所以初禅、二禅、叁禅都有一心的這個感受,也就是我們把粗重的妄想停下來,通過慢慢的分析、調整,調節到讓自己可以把握這個妄想心,不讓它亂來,妄想就開始變得快樂了。再有人傳播垃圾時,我們就能自動地排棄掉,心不會受影響,不會再痛苦煩惱,這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一個地方。
佛經裏面說,叁禅生起的快樂有兩種,一種叫作快樂,一種叫作受樂。快樂樂者,樂定初發未遍身也。叁禅剛剛發起時,覺受還沒有遍滿全身時的感覺叫快樂。我們都很喜歡快樂,因爲快樂不長久,樂的感覺一下就沒了,不是永恒的、長期的,所以“快樂”就是很快就過去的才叫樂,如果永恒了、長久了我們就不覺得樂了。比如以前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感覺很快樂,以前的小孩子都很喜歡過年,因爲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只有這幾天有新衣服、有好吃的,所以就覺得過年很快樂。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天天有好吃的、新衣服,和過年沒有兩樣,結果也就不覺得過年快樂了。所以快樂有這樣一個特點,很快就會過去,當樂定剛剛生起時,身體就有樂的覺受了,但很快就沒有了,這叫快樂。
受樂呢?受樂樂者,樂既增長遍身受。譬如石中之泉,從內湧出,盈流于外,遍滿溝渠。叁禅之樂,亦複如是。覺受漸漸增長、遍滿全身時,才是真正的樂,這個樂叫受樂。感覺就象石頭當中有泉眼,泉水湧出時將石頭的內部填滿後,又流溢出來把整個石頭覆蓋住了。這個比喻用得非常貼切,就是說我們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從內心中湧出來的快樂又滲透了身體,整個身心就被快樂所包圍了,完全沈浸在快樂當中,這就是叁禅之樂。
叁、叁禅五支
叁禅發起時有五支功德,一舍二念叁智四樂五一心。舍念智這叁者不是叁禅本具的功德,所以可以講也可以不用講。在《清淨道論》裏面,直接就講叁禅有兩支功德,不講五支。因爲舍是舍棄二禅的快樂,舍喜心不悔,喜心舍掉了,在未到定時不後悔,就離開叁種過,能進入叁禅了。念是憶念叁禅的快樂,用叁法守護它,追求叁禅。智,善巧叁法離叁過,就是用智慧善巧離開叁禅的叁種過失,才能達到叁禅之樂。所以這叁者都發生在真正的叁禅生起之前,叁禅本身的功德只有樂和一心兩支。樂就是樂遍身受,這個功德是有深淺的,分爲少淨、無量淨、遍淨叁個層次。一心,就是沒有雜亂,沒有妄想,受樂心息、一心寂定的這樣一個狀態,心非常甯靜,沒有絲毫妄想,卻遍滿快樂,這就是第叁禅定的功德。
叁禅是建立在初禅和二禅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初禅、二禅,一般不可能直接達到叁禅的覺受。叁禅的五支具有離過善心二德,五支可以使我們離開過患、增長善心。如大集經說:所言離者,謂離五蓋。具者,謂具五支。據別則但叁禅,獨有離喜過之德。《大集經》說,離就是舍離貪、嗔、睡、悔、疑五蓋,五蓋除去了,心本具的功德就顯露出來了,善心就是指禅定具備的五支,叁禅還獨有舍離喜支過患的功德。也就是有了叁禅以後,我們就舍離了五欲的糾纏,不會再有任何貪心、嗔恨心等等過患。心很安祥,也就是我們有了禅定功夫,能把握自心以後,別人無論怎樣表現都幹擾不了我們的清淨,自心不會再被外來的精神垃圾所汙染了。
四、四禅八定的體用
《璎珞經》說,五支爲因,第六默然心爲體。初禅至四禅的體就是覺觀喜樂舍五支中的舍,也就是一心。專注的一心就是體,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夠專注,就有機會進入這些禅定。但如果心或者沈沒或者散亂,不能專注,那就沒有辦法進入禅定,所以一心是禅定的體。
用就是覺觀喜樂四支,亦即覺受就是體的作用。這裏要注意的是,四禅比叁禅專注的境界更高,但是沒有快樂,也就是只有體,沒有用。叁禅的用是完全沒有動搖的快樂。二禅的用是有動搖的快樂、沒有動搖的快樂同時。初禅的用就是十六觸,是有動搖的快樂。
雖然初禅的快樂是最粗的,但對于我們欲界的衆生來說,初禅的快樂可能比二禅叁禅都要激烈,激烈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我們坐禅時,風大調節好之後,身體會搖得很厲害,自己都控製不住,這時候我們可以去感受它,隨它去動、去快樂,感覺像風吹一樣晃來晃去,非常舒服。可是如果一直停留在這個狀態裏面,我們就不會進步了。所以風大調好了以後,地大可以繼續再調,身體就感覺沈沈的,不想動,但也是一樣很舒服。所以身體的外在表現和內心的動搖都是用,把這些一層一層地消除掉,完全回歸到一心就是第四禅。所以四禅都是以一心爲體,這是它們共同的支林功德,就是四禅都必須要有一心這個支。
五支爲因,五支就是舍念智樂一心。這五支是禅定的因,就是我們必須要了解這五支,通過這五支的努力,要舍棄、專注、要用智慧的覺察,才能進入叁禅。第六默然心爲體,第六默然心和我們平常的心不同,平常的這個心是動搖的、一直在分別的、想要憶念的,默然就要沈靜下來了,專注下來,全部分別都停下來。這個默然心的感覺就像是天空一樣,天是不會動搖的,卻會産生各種覺受,所謂“天不言而自高,地不言而自厚”。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境界,就要學天地,不要動念、開口,這樣的心就是第六默然心。
諸位不知注意到沒有,我們妄想心背後也有一個天空,那個沒有妄想的默然心就是天空,什麼動搖都沒有。妄想就如同天空中的雲朵,快樂的妄想是白雲,痛苦的妄想是烏雲。烏雲多了就會刮風、打雷、下暴雨,這就是痛苦忍不住了,我們開始發脾氣了,發完之後就如同雨過天晴,太陽出來了,彩虹也出來了,我們又覺得很美、很快樂,很珍惜自己的生命。其實天空一點也沒有變化,只是雲朵變來變去,所以天空是體,沒有天空就沒有雲朵。
默然心就是妄想背後的天空,也就是沒有動搖、沒有妄想的心才是禅定的體,沒有這個體我們就進不了禅定。比如打坐時,雖然都不會講話,但心卻停不下來,總是自顧自地唠哩唠叨、喋喋不休,告訴自己要這樣、要那樣,就算閉上嘴也沒有用。坐的姿勢好像挺到位,心卻不到位,一直和自己講話,停不下來:“你看腿又痛了,腿又麻了。”“不行,我要坐好一點……”沒完沒了,總要弄點什麼東西出來。這個心就不是默然的心,心不默然,怎麼能入禅定呢?所以我們要去感受這個像天空一樣的沈默心,不去理睬那個喋喋不休的東西,它慢慢也就停下了,默然了,這個默然心就是第四禅。
《永嘉禅法 第十一章 叁禅修證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