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呵斥五種欲
初步學習止觀禅修的人,首先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比如衣食俱足、閑居靜處等等,否則就很難進入止觀禅定。什麼叫止觀?簡單地說,止就是停止心念向外的攀緣追求,觀就是心念停止以後,觀察心的本來狀態;從止到觀,趣入正定正受的過程就是禅修。但是如果認爲外境不理想就沒辦法修行,盡管追求的是一種安靜的、有利于修行的環境,但過于執著外境,心念仍是沒有止,仍是被外物充斥,那就與禅修的宗旨相違背,止不了念就觀不到心,更談不到禅定受用了。凡夫的心念基本都起源于內心的各種欲望,所以禅修除了要具五緣之外,我們還要呵斥內心的五種貪欲,以消除內心的向外攀緣。
扪心自問,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這麼多年,是不是都在以各種享受爲目標,一直在不停地追求外緣?凡是看到了、聽到了、聞到了、嘗到了、摸到了、甚至想到的好東西,我們就會起心動念地去追求,去獲得?當然是這樣的,因爲這就是凡夫的認識層面和生活狀態,好東西誰不想擁有?想去擁有就産生了欲望,我們的心呢,就被欲望牽製住了,就象大象的鼻子被鐵鈎鈎住了一樣。不知大家見過馴象沒有?馴象員拿兩個鐵鈎,鈎住大象的兩個鼻孔,這邊鈎鈎那邊鈎鈎,威猛的大象就只能隨著鐵鈎轉,聽話就給它點甜頭嘗嘗,香蕉、樹葉等等,好像吃得很開心,但總也吃不飽;不聽話就給它點顔色看看,什麼都沒有,讓大象很痛苦,最後就只能乖乖地服從鐵鈎的支配,完全失去自由。
鐵鈎就如同我們渴望擁有的財富、名聲、地位等等欲望,我們這顆心就被這些欲望之鈎給鈎住了。從小到大,眼睛要好看的,耳朵要好聽的,鼻子要好聞的,舌頭要好嘗的,身體要好感觸的,心情要舒服的,一直對外在的物質條件拼命追逐,其實欲望是滿足不了的,永遠沒有厭足是欲望的特點,你想滿足它恰好就是被它牽製住了,從此你的一生就是欲望的奴隸。我們每一個人本來都擁有的極爲自由、幸福的生命狀態,就這樣被自己剝奪了。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來比喻:欲望+滿足感=1,1就代表我們人生百分之百完美的生活狀態,一般人的生命狀態都是有定數的,古大德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俗話也說:“是你的別人搶不走,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都是一個意思。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定數都是百分之百,可我們是否能非常滿足、自由地感受到這個百分百,就要看欲望、也就是對外界的貪求這個參數我們能不能很好地控製了,滿足感和對外界的貪求是成反比的,因爲內心對外界的貪求,使生命的自由和豐富受到限製、甚至會完全消失,滿足感也可以稱爲自由感,一個生命越自由就越滿足,這點我們都有體會。
按這個公式來看,如果我們的欲望是百分之百,自由的力量就會削弱到零;要求降低到百分之五十,生命的自由就增加百分之五十;欲望降低到零,生命將會呈現絕對的自由,絕對的滿足。
打個比方說,如果丈夫對妻子要求是百分之百,那天下沒有一個好妻子,妻子做到百分之九十九他還不滿意,還會痛苦,這何苦來哉?如果丈夫對妻子的要求只有60分,那好妻子就多了,快樂幸福的丈夫也就多了。如果丈夫對妻子沒有要求,那無論妻子爲丈夫做了什麼,丈夫都能體會到有妻子的幸福,都能很滿足、很高興。
那麼大家想一想,當我們對外界——同事、朋友、親屬、家庭、財富、地位、名譽等等都沒有任何要求時,這個時候我們是什麼心態?清涼、甯靜、滿足、喜悅、感恩,不可能有負面的狀態,這就是閑,就是對外界的要求降低到零、完全享受自由生命的狀態。那這是不是很消極呢?在只懂得去追求欲望的人看來,或許是很消極的,因爲他們不懂得體會生命本身的自由和完美,但我們卻能完整地體會到生命深層次的內涵,能完全把握和豐富心靈的感受,因此這是一種極其充實、智慧、客觀的處世態度,這種心靈的滿足無法用物質來衡量、來表述、來炫耀,卻能讓我們的生命充滿自由、平穩和力量。
所以智者大師告訴我們要呵五欲,也就是說,如果生命想獲得自由,就必須認識到過分的貪求對我們身心所造成的傷害,呵斥它,不讓心靈再被它牽製,進而放下對外界的一切欲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有多少就用多少,不攀比、不希求,變“天地萬物爲我所有”至“爲我所用”,生命完全自然、無所求、無所住,這就是禅修的目的。
欲望是無止境的,我們無法滿足它,卻能用智慧很好地調控它。我們現在剛開始修行禅定,還沒有學會調控它的能力,就先要去了解它、呵責它、放下它。佛經裏告訴我們,欲望是根植于色身而産生的需求,比如財色名食睡,本身沒有什麼錯誤,都是一個人生活所必需的,但凡夫錯就錯在一定會對這些需求貪心四起,搶奪占有,唯恐不足,因此造種種惡業,所以佛陀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其實只有把貪得的心放下,我們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欲望滿足的快樂。
佛陀告訴我們,人的五種欲望來自于身體的六種感覺器官,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佛教裏稱爲六根。六根分別與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法相對,這稱爲六塵。六根對六塵就會産生六種認識,眼對色産生眼識、耳對聲産生聲識、鼻對香産生鼻識、舌對味産生舌識、身對觸産生觸識、意對法就産生意識,這裏的法是指各種思想和概念。
前五根與前五塵相對時,只有合並意根才能産生一系列分別認識,如果不合並意根,五根與五塵相對就産生不了任何認識,意根可以單獨對法塵産生進行分析、演繹、推理和總結,産生思想、欲望和願望等等。意根可以理解爲就是我們的大腦,當然佛經裏還有更深層的解釋,我們暫時不講。學過生理學的人都知道,大腦就是産生意識的器官,有語言中樞、視覺中樞、聽覺中樞等等,如果這些中樞被破壞了,根塵相對時就沒有任何認識或感覺生起來。
六根與六塵相對産生六識,本來是人身非常完美的功能,是生命的妙用,可惜因爲凡夫都有無明,貪嗔癡潛伏在意根裏,六識生起來的時候,貪欲就隨之而起。本來清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變成了汙濁的色欲、聲欲、香欲、味欲和觸欲了。眼睛就盯著喜歡的色塵,看也看不夠;耳朵就去追逐好聽的聲塵,聽也聽不厭……意根就起心動念地産生各種意識,想辦法去占有,這樣一來,本來清淨的六根、六塵和六識就糾結在了一起形成六結。欲望將六根與六塵拴得緊緊的,六個結解也解不開,這就叫根塵勾結,得不到就難過,得到了又怕失去,還會産生新的欲望,又開始不滿足,結果每天生活在痛苦中,把大好生命全都束縛住了。我們就從主人變成了奴隸,只能聽六結的使喚,被欲望逼得四處哀求、追逐,感覺很累,又解脫不了,于是人生非常黑暗、忙碌、痛苦。
诃五欲就是要呵斥對外境的欲望和要求,只有把這些欲望都清零了,六根、六塵、六識清淨了,生命才能回歸本來面目,才能進入禅定,因此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五欲會妨礙禅定,一定要予以呵斥。
所言诃欲者,謂五欲也。凡欲坐禅修習止觀,必須诃責。五欲者,是世間色聲香味觸,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诃欲。
五欲能令凡夫貪著不舍,毫無厭足,世間的殺盜淫妄也多因此而起,對我們産生的負面影響太多了!使我們心意煩亂,無法安心修行止觀,所以必須呵責它,只要能不受五欲的影響,就能顯現自心功德。
一诃色欲者,所謂男女形貌端嚴,修目長眉朱唇素齒,及世間寶物青黃赤白紅紫缥綠,種種妙色能令愚人見則生愛作諸惡業。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欲故身入敵國,在淫女阿梵波羅房中,優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種種過罪。
第一是要呵斥色欲。色欲是指眼根對色塵而起的貪欲,對好看的人、物而起的貪著,也就是我們的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哪怕産生一個好的感覺,你去追求它,戀戀不舍,心就會被它所困了。比如貪愛男女之色,包括長相、氣質等;還有貪愛世間美麗的東西,翡翠、衣物、色彩等等。對這些美色的貪欲都容易使我們造作惡業,智者大師用了佛經裏面的幾個故事,告訴我們貪色之過。
頻婆娑羅王在沒有當國王之前,認識了一個很漂亮的女孩阿梵波羅,後來阿梵波羅到敵國去作了妓女,頻婆娑羅成了國王後,因爲非常懷念她,竟把國家扔下不管,微服跑到敵國去找這個女孩,結果差點送命。
另外一個故事是說有五百仙人從虛空飛過時,看到優填王的一班漂亮的宮女在跳舞,貪心一動,可能是想再看清楚些,五百仙人就都飛下去了,國王是不允許外人觀看宮女跳舞的,就全把他們抓起來了,本來仙人是可以飛的,可是一動貪念就失去了神通,想飛也飛不起來,結果手足都被優填王砍掉了。因爲貪色的緣故,五通仙人也慘遭禍報。所以有一個偈頌說:
二八佳人體似酥,
腰間仗劍斬凡夫。
雖然不見人頭落,
暗裏催魂骨髓枯。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現實生活中因貪圖女色造作的罪業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離婚、家庭不和、甚至犯罪,都是源自對色法的貪著。
從禅修的角度來說,只要對眼睛所見的東西動心,就進不了禅定,因此诃色欲要從叁個方面入手:第一,呵斥對美好外境的貪心,因爲貪心一起,心已隨境所轉,心動則不能入禅定。
第二,呵斥對難看外境的厭煩心,難看的色相也會欺騙人。比如坑坑窪窪的路面,地上到處都是痰,或者我們討厭的人等等,都會讓我們惡心、厭煩,這也偏離了明明白白的禅定狀態,真禅定的人,只是很清楚事相的好壞美醜,心卻不隨它轉,非常安閑。
第叁,呵斥迷迷糊糊的狀態,比如面對不好…
《永嘉禅法 第叁章 呵斥五種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