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
修學禅定除了外部修學條件要合適,內心不向外塵攀緣外,還有更深入的要求,也就是要摒棄五種蓋障,簡稱棄五蓋。五蓋,就是貪欲、嗔恚、睡眠、掉悔和懷疑。這五種蓋不是因根塵相對産生的,而是由根植在凡夫意根裏的根本迷惑——小乘佛教稱作的根本無明産生的,是凡夫內心深處本具的煩惱,這五種煩惱就如同鏡子上的汙垢一樣,覆蓋住了我們身心本來具足的光明、清淨、穩定、智慧的狀態,所以稱爲“蓋”。五蓋是凡夫內心本具的,不象以六塵爲對境的五欲是外來的,所以無法呵斥掉它,那怎麼能擺脫五蓋的幹擾呢?智者大師告訴我們,對這五種煩惱要去摒棄,就如同清洗汙垢一樣,以定慧力把五蓋清洗掉,就能回複我們身心本具的健康和自由。
所言棄蓋者,謂五蓋也。一棄貪欲蓋。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所以者何?如術婆伽欲心內發,尚能燒身,況複心生欲火而不燒諸善法?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所以者何?欲爲種種惱亂住處,若心著欲無由近道。
五蓋中第一個要舍棄的是貪欲蓋,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礙。在呵五欲中呵斥的是因外塵而引起的貪欲,這裏的貪欲是指潛伏在意根中的無明煩惱,也就是意根不用借助外境出現,只依靠記憶和幻想就可以産生的貪婪意識。比如好色的人,即使美色不在眼前,一樣可以浮想聯翩,留戀不舍,這就叫意根中生欲。這種意根中的貪欲是我們的根本迷惑,如果念念相續,就會覆蓋善心,使禅修的人不得清淨的禅定受用,善心不能生長。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所以我們只要察覺到欲望生起來了,就必須在心中毫不猶豫地把它舍棄掉。
智者大師告訴我們,世間的人如果欲望過重,就如同印度的淫女術婆伽一樣會把身體燒壞,所以淫欲過度的人,臉色一定會發黑、發焦,就是內心欲火太重造成的,而人體比較敏感、欲望重的部位,皮膚的顔色也會比較深,這也是欲火灼燒的表現,甚至凡夫的心如果時常處在欲望中,也會變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的倫理道德。總之,因爲很多煩惱都起自貪欲的緣故,心生欲火就會燒毀一切善法,並導致惡念頻生,則道業無由可成。
佛經裏曾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個比丘尼欲望很重,受不了淫欲戒的要求,又沒有智慧,不但不慚愧,反而大放厥詞,認爲佛陀製定的淫欲戒沒道理,說淫欲是兩情相悅的,雙方都能快樂,爲什麼還要戒?結果因爲她毫無摒棄淫欲的念頭,導致淫欲熾盛,自女根部位出火自燃,燒壞了身體,這就是放縱淫欲的現世報應。同時,地上裂開一個洞,她自燃後掉入洞中,當場身陷地獄,這是她誹謗佛陀的慘報。玄奘大師去印度就看過這個洞口,無論用什麼方法都測量不到洞的深度,這在《大唐西域記》裏有記載。這個故事是讓我們明白,戒律確實是修行人的保護傘,絕對不能兒戲。
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欲望對普通人的傷害,一個捕魚人偶然看見了外出遊玩的公主,不由心生戀慕,于是他就不再工作,天天到公主住的地方希望見到她,直到生病了還戀著她。漁夫的母親因心疼兒子,就借到皇宮賣魚的機會常常送魚給公主,希望借此機會能讓兒子和公主見一面。公主很慈悲,得知真情後,就與老人約好,借她去神廟燒香的機會,讓漁夫躲在神像的背後見她。結果這個廟裏的天神很靈,知道公主要來上香,不想讓捕魚人對她有非份之想,于是天神就用神通讓漁夫在神像背後睡著了,公主怎麼叫他也不醒,于是就把自己身上的珠寶、璎珞都留下來後就回去了。漁夫醒來看到這麼多珍寶,就知道公主來過了,非常悔恨自己錯過了機會,越想就越難受,以至欲火從心中燒起,燒焦心肺,最終導致死亡。死的時候像被雷電擊中一樣,可見欲火焚燒的厲害。當我們貪欲心嚴重的時候,心會灼熱得火燒火燎,就像螞蟻爬在熱鍋裏,越爬越會掉到熱鍋中心,最後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貪欲心生起來時,我們一定要摒棄,不能隨之上下糾纏,念念相續,否則首先損害的就是我們自己。
欲界衆生主要有叁種貪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說“食色性也”,認爲飲食男女是人的天性。而佛法告訴我們,欲界衆生,要想進入四禅八定,必須把欲界的一切都放下,可我們總牽著世間的男女情事放不下。自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放不下追求世間之樂,禅定之樂就難以成就,如果能放棄世間的欲望,從四禅八定的角度來說,法喜之樂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我們要有這樣一種認識:如果想讓生命處在一種健康的狀態,就必須把負面的、覆蓋身心健康的貪欲徹底舍棄,主要是指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貪欲,如果打坐時生起的念頭是爲了更好的入定,這還是屬于善法欲;假如雜念紛飛的,一會兒想去多賺些錢改善家庭生活、一會兒想到哪個明星多好看,哪個地方的飯好吃……,這就變成了一種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貪蓋”。
所以貪欲有兩種:一種是貪欲,一種是善法欲。貪欲是我們堅決要摒棄的,因爲貪欲是惡欲,必然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一種傷害,這種傷害開始可能很微小,或者不爲人注意,但時間久了,嚴重的貪欲生起來時,個人主義得以無限膨脹,就會表現得極其自私自利,以致于無法和人正常相處,會被所有人厭棄、舍離。
善法欲也是一種貪欲,但善法欲會激發人積極向上,能給我們的身心帶來好的影響。比如我們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就會積極努力地學習永嘉禅,去聽、去背、去實踐,念念不忘,這就是善法欲,它會促成我們身心的穩定,並對環境造成一種正面的良性循環,善法欲是一種必需的身心欲望,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沒有善法欲,生命會無所事事,甚至會枯萎。所以善法欲和貪欲我們要分清楚,比如同樣是貪財,用正當的途徑去積極獲取錢財,養活自身和家庭,過一種健康的生活,這是善法欲。
而貪欲呢,就總是希望得到、擁有更多額外的東西,爲了錢財不擇手段,那麼這個貪財就是惡欲,一經生起,心中就埋下了負面的不良因素,一旦這個因素産生影響,整個身心就開始毀滅。所以善法欲不會覆蓋我們心靈的智慧,只有貪欲才會覆蓋。
貪欲之人去道甚遠,我們應該嘗試著學會把貪欲之念轉化成善法欲,善法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與貪欲的連接點我們要學會把握,也就是要生起這樣的認識“禅定之樂較世間的貪欲之樂肯定更加高級、全面和深刻”,有了這樣一種認識上的轉變,就能夠把強烈的貪欲轉爲求善法的動力,也就是善法欲。事實也確實如此,如果在家人能夠進入初禅、二禅、叁禅的覺受,對世間的淫欲之樂自然就不會再去貪求。貪欲是種種惱亂的住處,執著這個欲望,就不可能安住于清淨的禅定之道,不過也不用害怕舍棄這個欲蓋就不能過正常的家庭生活了,在家人學習大乘禅法,不坐禅的時候,還可以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能不過分貪著這種“天倫之樂”,就有解脫的可能,永嘉禅法就有這種精神,可以使我們的生命在內在層次上得到超越。
二棄嗔恚蓋。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時思惟:此人現在惱我,及惱我親,贊歎我冤。思惟過去未來亦如是,是爲九惱。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故名爲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
嗔恨是第二個覆蓋我們心性的惡法,佛經裏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嗔心生起,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種下了墮惡道的因緣。嗔心重的果報在地獄道,貪心重在餓鬼道,所以嗔心比貪心的惡報要嚴重,所謂“只見心火炎炎燒盡菩提之種,境風浩浩凋殘功德之林”,有多少功德都會被嗔心燒掉,因此嗔心是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法樂就是禅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就無法得到這種法喜。比如我們在打坐時,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心生怨恨。或者大家共修很安靜,不知誰的手機響了,馬上心裏就厭煩“怎麼手機還不關!”其實這時候嗔恨心就擾亂了清淨心了,隨即就會失去禅定的快樂。
有嗔恨的心絕對不是善心,善心是什麼?“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天地是有大善的,因此不區分善與不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大自然。所以我們需要有一顆純淨的善心來承受生命真正的健康,一切善法都是在毫不夾雜嗔恨的純淨的善心裏才會得到展現和落實。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你爲家庭付出很多,但這個善心裏卻帶著嗔心,邊做事邊心裏充滿怨氣,數落對方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因此嗔心重的人很容易惡口,說話很容易得罪人,結果對方既不領情,也不感恩,善心最終還是被嗔心所障礙,善法也就不是真正的善法了。
所以我們在修學禅定之前,要時時照顧自己的心,面對九惱也不能生起嗔心,九惱就是九種惱亂,第一是惱亂我個人的人;第二是惱亂我親人的人,比如殺父、殺母,殺親戚、朋友等等的仇人;第叁是贊歎我冤家的人,凡夫總是冤親分明,如果有人贊歎你的冤家,你就會起惱亂之心。這叁類人都包含過去、現在、未來叁個方面,都是我的冤家對頭,叁叁得九,稱爲九惱。
由于這九惱的緣故,凡夫會産生嗔恨。嗔恨作爲一種心理狀態,是凡夫意識當中的一種毒素,面對九惱,嗔恨心就慢慢把怨氣培養起來,一而再,再而叁地積攢、深埋,所以叫“埋怨”,等到怨氣包不住了,就四處蔓延,最後沖天怨氣與嗔恨心共同爆發,煩惱就把真心給覆蓋住了。因此對于修禅定的人來說,嗔恨是極大的障礙,我們一旦發現自己被九惱所轉,生起嗔恨,就要趕緊把它消除掉,否則就會心生怨恨,難以入定。爲了達到面對九惱不起嗔恨的心…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