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

  在具備了五緣、呵斥了五欲、摒棄了五蓋之後,我們就可以學習坐禅了,所謂“身安則道隆”,在禅修過程中,身心的調和非常重要。調和就是調整、和諧、不極端、不偏頗的意思,坐禅是一套非常嚴密、科學的修行體系,並不是腿一盤,眼睛一閉就是打坐了,仔細講的話要講一本書,我們在這裏先把坐禅必須要掌握的要領介紹給大家,隨著修學的深入,我們還可以根據需要再進一步去學習。

  簡要來講,坐禅要從五個方面對身心進行調整,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一調食

  “夫食之爲法,本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調食就是調整我們的飲食,不能吃得太飽,也不能太饑餓。太飽時血液都跑到胃裏去消化食物了,就造成大腦缺氧,很容易昏沈,而且腹部很脹,隔肌就會上提,肺部的範圍就小了,呼吸不容易深沈、綿長,導致氣急身滿,甚至各種脈絡會因此堵塞,不容易通達,心就很難穩定下來。如果吃得太少,又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會導致身體瘦弱、容易困乏,心裏七上八下地老想去吃東西,所以體質差的人,打坐時意志力就會相對薄弱,心念也不容易穩定。因此吃飯要七分飽,既不太多,又不能太少,適中最好。

  “若食穢觸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爲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經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常樂在空閑,心靜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穢觸之物就是佛教裏講的五辛,也就是蔥、大蒜、韭菜、洋蔥、興渠。這五樣雖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能刺激性激素,使神經興奮,心念迷亂,非但不容易入定,還有誘發和增強貪嗔癡的作用,所以戒律規定不能吃五辛。還有一種不宜的食物是因人而異的,比如吃辣椒、姜很容易上火,怕上火的人就不能吃;另外一些寒性的食物,比如綠豆、苦瓜等等,身體虛寒的也要避免食用,以免造成四大相違,禅坐未得利益,病先引發出來了,這就劃不來了。

  所以調食的要點就是叁句話,不要太飽,也不要太餓,不應該吃就不要吃,這叁句話做到了,飲食就調節好了。調食是初學禅定的人必須要注意的,佛陀說:“*輪未轉,食輪先轉。”身體是靠飲食來滋養的,“身安則道隆”,我們把身體滋養好了,就容易精進修道,所以智者大師把調食放到了調五事的最前面。

  我們人有四種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段食就是一日叁餐,以香味觸爲飲食內容,隔一段時間就必須吃,不吃就餓,這叫段食。

  觸食就是每個人都需要有感觸,感官上愉悅的享受,並進行適當的調節,比如太熱就要用空調,太冷就要加衣被,就如同人餓了必須吃東西一樣,不調節身體的感觸就會出問題,這叫觸食。

  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常、正確,如果思想出了問題,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第六意識生起希望之念,比如很多病人都是被病嚇死的,這就是因爲思想以恐懼爲食而使身體發生的反應,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健康的思想,這叫思食。

  第四個叫識食,就是對人生的認識要正確。如果認識上有錯誤,以錯誤的認識比如殺盜淫妄爲食,人身必然會得到可怕的惡報。另外,大乘佛法也講識食就是指八識,因爲這八識能支持有情衆生的身命,所以叫做食。

  這四種食是相互影響和支撐的,識食能影響其它叁種食,所以是最重要的。我們通過坐禅以後身心豁達了、開放了,識食、思食慢慢都健康起來了,變得非常慈悲、安忍,那麼即使吃簡單的食品依然能非常健康長壽。比如說吃素,如果以嗔恨心去吃素,健康還是有問題的。但如果我們思想開通了,身心沒有牽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那肯定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禅修的過程中,這四種食我們都需要調節。

  第二調睡眠

  “夫眠是無明惑覆,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複喪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二要調睡眠,睡眠的性質是一種無明的惑。無明就是不明白人生的真相,糊裏糊塗地造業。凡夫之所以成爲凡夫,就是因爲被無明障礙住了自性的光明,如果無明破除,就是諸佛如來,所以我們每天似乎很明白,其實全是在無明裏。無明分爲無覆無明和有覆無明,清醒的時候我們可以在無明中修行,無明就不會覆蓋我們身心的受用,我們能有機會破掉它,這叫無覆無明。如果我們睡著了,睡眠就會使我們失去覺照,無明就把我們完全覆蓋住了,這叫有覆無明,我們就失去了破掉它的機會,一生就會空過了。所以貪睡的人,意志力就會很消沈,要想意志力堅強,早上就不能睡懶覺,早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氣,發發願,立立志,拜拜佛,意志力就會慢慢堅強起來。

  睡眠如何去調節呢?欲界衆生,睡眠是一種欲望,叫做睡欲,還有食欲、淫欲。古人講,“食色,性也”,實際上是“食色睡,性也”。睡眠是眼睛的食品,因此欲界衆生必需有合理的睡眠,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眼睛就可能會瞎掉。所以調睡眠的要點和調飲食完全一樣,要適宜、適中,不可放縱地睡得太多,也不能睡得太少,不該睡的時候就不要睡,比如人早起早睡非常好,晚睡晚起身體也會感覺不舒服。

  《楞嚴經》裏有個故事,有個叫阿那律的比丘很貪睡,佛陀就呵斥他: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殼類,

  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

  就是說你這麼貪睡,不就和螺蛳蚌殼一樣了嗎?一睡一千年,連佛的名字都聽不到,更何況解脫和覺悟了。阿那律比丘聽後心裏很慚愧,都已經出家受戒了,還被佛陀斥責爲螺獅蚌殼類,于是他精進用功,心力非常猛烈,連續七天不睡覺,結果導致雙目失明了。好在他在佛陀身邊,佛陀教給他一個照明金剛叁昧法門,他得以修成天眼通,並證得四果羅漢,所以在佛弟子裏,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對我的影響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廟念佛時,正是十八、九歲的年紀,特別貪睡,晚上睡了七、八個小時之後,午睡還總也睡不醒,每天睡到兩點時,師父跑過來把我拉起來,我坐在那裏等他一走,馬上躺下去又睡。叁點鍾師父又跑過來,拿些風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說“這回你總該不會睡了”,結果他一走,我還是躺下就睡,一直到四、五點鍾才能起來,每天都是這樣。就算能起來,跪在板凳上誦經念佛時,也很容易就睡著了;于是我就換作跪在硬板上讀經,還是一讀就睡著。

  後來看了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後,我生大慚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麼戒呢?我中午吃完飯就一直繞佛,不睡覺,繞累了就把頭靠在牆壁上休息一會,結果一靠上,還站在那裏就睡著了!這樣也不行啊,後來就想了個比較殘忍的辦法,在口袋裏准備上一根針,要睡著了就拿針刺一下內眼皮,這樣中午一直繞佛,五、六個小時也不停下來,結果一個星期後,中午就不用睡覺了。不過,這種方法不能普遍使用的,用不好把眼睛搞瞎了,可就得不償失了。

  因此佛經告訴我們,睡眠過多是修道路上的嚴重障礙,但睡得太少,每次坐下來都會很瞌睡,這也是不可取的。年輕人正常睡眠爲六到八個小時,睡足這個時間以後,如果還想睡,就要想辦法對治一下了,但如果睡不足,精力不充沛,也不適合止觀禅定,所以睡眠既不能放縱,也不能太少。

  第叁調身、第四調息、第五調心,這叁者是我們坐禅入定的關鍵,缺一不可,所以是合在一起講的,只是有初中後的差別。但我們在學習時,也可以逐一來了解和掌握,所以我們先介紹調身的方法。

  夫初欲入禅調身者,行人欲入叁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爲,悉須詳審。若所作粗犷,則氣息隨粗,以氣粗故,則心散難錄,兼複坐時煩愦,心不恬怡。身雖在定外,亦須用意,逆作方便。後入禅時,須善安身得所。

  其實禅不是坐時才有的,禅就在我們整個生活中,有禅定的人,不用穿什麼特別的衣服,說特別的話,他的所作所爲就會散發一種健康、安閑、智慧、慈悲的禅味出來,讓周圍的人身心都非常舒服,這種禅味完全來自于對自心的把握,不是金錢、地位和學識等身外之物所能達到的。所以禅定並不是一定要坐在那裏才進入,只要你懂得坐禅的方法了,平常走路說話,接人待物,觸對逢緣都可以進入禅定。但初欲入禅者必須通過打坐止觀,才能生起一種明亮、甯靜、智慧、慈悲的心理狀態,從而掌握進入禅定的方法,慢慢再滲透到生活中,使行住坐臥更加安祥。

  想進入禅定就要逆作方便,逆就是反向,比如欲觀其心,先要具備外在的二十五方便,就是逆作方便,想使內心安穩自在,先要把外具的二十五方便作好,才能進入禅定時。那麼具體到調身,如何去做呢?這裏先把平常不打坐時調身的總綱告訴我們了,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無論講話、思想、做事都不能很粗犷,否則心氣就很浮燥,就不安定,即使入座也像個猴子一樣,就很難坐得住了。其實現代的話來說,坐禅就是把情緒管理起來,讓情緒很聽話,不放縱,如果能把自心管理得柔和聽話,無論何時就會很安祥。生活中很煩亂就是心中煩惱多的表現,所以坐禅功夫好的,就如同在座上把智慧刀磨好了,到了生活中,就能用這把刀去割煩惱草,一切行爲就變得如理如法,座下也一樣能安住在禅定中。

  座上調身主要是打坐姿勢要正確,共有七項要求。

  第一項:初至繩床,即須先安坐處,每令安穩,久久無妨。

  繩床是古時僧人的主要坐具,多用草繩編成,寬大舒適,我們現在打坐的坐具一般是蒲團或者方凳。上座前,我們先要把座位安置好,要把禅坐的地方布置得讓自己很喜歡,坐在這裏感覺很舒服,不能隨便找…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調身心五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