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调身心五事

  第五章 调身心五事

  在具备了五缘、呵斥了五欲、摒弃了五盖之后,我们就可以学习坐禅了,所谓“身安则道隆”,在禅修过程中,身心的调和非常重要。调和就是调整、和谐、不极端、不偏颇的意思,坐禅是一套非常严密、科学的修行体系,并不是腿一盘,眼睛一闭就是打坐了,仔细讲的话要讲一本书,我们在这里先把坐禅必须要掌握的要领介绍给大家,随着修学的深入,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再进一步去学习。

  简要来讲,坐禅要从五个方面对身心进行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一调食

  “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调食就是调整我们的饮食,不能吃得太饱,也不能太饥饿。太饱时血液都跑到胃里去消化食物了,就造成大脑缺氧,很容易昏沉,而且腹部很胀,隔肌就会上提,肺部的范围就小了,呼吸不容易深沉、绵长,导致气急身满,甚至各种脉络会因此堵塞,不容易通达,心就很难稳定下来。如果吃得太少,又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会导致身体瘦弱、容易困乏,心里七上八下地老想去吃东西,所以体质差的人,打坐时意志力就会相对薄弱,心念也不容易稳定。因此吃饭要七分饱,既不太多,又不能太少,适中最好。

  “若食秽触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秽触之物就是佛教里讲的五辛,也就是葱、大蒜、韭菜、洋葱、兴渠。这五样虽然是蔬菜,但也是烈性食品,能刺激性激素,使神经兴奋,心念迷乱,非但不容易入定,还有诱发和增强贪嗔痴的作用,所以戒律规定不能吃五辛。还有一种不宜的食物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吃辣椒、姜很容易上火,怕上火的人就不能吃;另外一些寒性的食物,比如绿豆、苦瓜等等,身体虚寒的也要避免食用,以免造成四大相违,禅坐未得利益,病先引发出来了,这就划不来了。

  所以调食的要点就是三句话,不要太饱,也不要太饿,不应该吃就不要吃,这三句话做到了,饮食就调节好了。调食是初学禅定的人必须要注意的,佛陀说:“*轮未转,食轮先转。”身体是靠饮食来滋养的,“身安则道隆”,我们把身体滋养好了,就容易精进修道,所以智者大师把调食放到了调五事的最前面。

  我们人有四种食,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段食就是一日三餐,以香味触为饮食内容,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吃,不吃就饿,这叫段食。

  触食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感触,感官上愉悦的享受,并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太热就要用空调,太冷就要加衣被,就如同人饿了必须吃东西一样,不调节身体的感触就会出问题,这叫触食。

  思食是思想,思想要正常、正确,如果思想出了问题,就会影响身体健康,第六意识生起希望之念,比如很多病人都是被病吓死的,这就是因为思想以恐惧为食而使身体发生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有一个健康的思想,这叫思食。

  第四个叫识食,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要正确。如果认识上有错误,以错误的认识比如杀盗淫妄为食,人身必然会得到可怕的恶报。另外,大乘佛法也讲识食就是指八识,因为这八识能支持有情众生的身命,所以叫做食。

  这四种食是相互影响和支撑的,识食能影响其它三种食,所以是最重要的。我们通过坐禅以后身心豁达了、开放了,识食、思食慢慢都健康起来了,变得非常慈悲、安忍,那么即使吃简单的食品依然能非常健康长寿。比如说吃素,如果以嗔恨心去吃素,健康还是有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思想开通了,身心没有牵挂,以大慈悲心去吃素,那肯定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在禅修的过程中,这四种食我们都需要调节。

  第二调睡眠

  “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闇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第二要调睡眠,睡眠的性质是一种无明的惑。无明就是不明白人生的真相,糊里糊涂地造业。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就是因为被无明障碍住了自性的光明,如果无明破除,就是诸佛如来,所以我们每天似乎很明白,其实全是在无明里。无明分为无覆无明和有覆无明,清醒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无明中修行,无明就不会覆盖我们身心的受用,我们能有机会破掉它,这叫无覆无明。如果我们睡着了,睡眠就会使我们失去觉照,无明就把我们完全覆盖住了,这叫有覆无明,我们就失去了破掉它的机会,一生就会空过了。所以贪睡的人,意志力就会很消沉,要想意志力坚强,早上就不能睡懒觉,早起接受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发发愿,立立志,拜拜佛,意志力就会慢慢坚强起来。

  睡眠如何去调节呢?欲界众生,睡眠是一种欲望,叫做睡欲,还有食欲、淫欲。古人讲,“食色,性也”,实际上是“食色睡,性也”。睡眠是眼睛的食品,因此欲界众生必需有合理的睡眠,不睡眠或者睡眠少了,眼睛就可能会瞎掉。所以调睡眠的要点和调饮食完全一样,要适宜、适中,不可放纵地睡得太多,也不能睡得太少,不该睡的时候就不要睡,比如人早起早睡非常好,晚睡晚起身体也会感觉不舒服。

  《楞严经》里有个故事,有个叫阿那律的比丘很贪睡,佛陀就呵斥他:

  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类,

  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就是说你这么贪睡,不就和螺蛳蚌壳一样了吗?一睡一千年,连佛的名字都听不到,更何况解脱和觉悟了。阿那律比丘听后心里很惭愧,都已经出家受戒了,还被佛陀斥责为螺狮蚌壳类,于是他精进用功,心力非常猛烈,连续七天不睡觉,结果导致双目失明了。好在他在佛陀身边,佛陀教给他一个照明金刚三昧法门,他得以修成天眼通,并证得四果罗汉,所以在佛弟子里,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

  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出家第二年在小庙念佛时,正是十八、九岁的年纪,特别贪睡,晚上睡了七、八个小时之后,午睡还总也睡不醒,每天睡到两点时,师父跑过来把我拉起来,我坐在那里等他一走,马上躺下去又睡。三点钟师父又跑过来,拿些风油精把我的眼睛、鼻子擦擦,说“这回你总该不会睡了”,结果他一走,我还是躺下就睡,一直到四、五点钟才能起来,每天都是这样。就算能起来,跪在板凳上诵经念佛时,也很容易就睡着了;于是我就换作跪在硬板上读经,还是一读就睡着。

  后来看了阿那律尊者的故事后,我生大惭愧,就想把午睡戒掉。怎么戒呢?我中午吃完饭就一直绕佛,不睡觉,绕累了就把头靠在墙壁上休息一会,结果一靠上,还站在那里就睡着了!这样也不行啊,后来就想了个比较残忍的办法,在口袋里准备上一根针,要睡着了就拿针刺一下内眼皮,这样中午一直绕佛,五、六个小时也不停下来,结果一个星期后,中午就不用睡觉了。不过,这种方法不能普遍使用的,用不好把眼睛搞瞎了,可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佛经告诉我们,睡眠过多是修道路上的严重障碍,但睡得太少,每次坐下来都会很瞌睡,这也是不可取的。年轻人正常睡眠为六到八个小时,睡足这个时间以后,如果还想睡,就要想办法对治一下了,但如果睡不足,精力不充沛,也不适合止观禅定,所以睡眠既不能放纵,也不能太少。

  第三调身、第四调息、第五调心,这三者是我们坐禅入定的关键,缺一不可,所以是合在一起讲的,只是有初中后的差别。但我们在学习时,也可以逐一来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先介绍调身的方法。

  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详审。若所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外,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其实禅不是坐时才有的,禅就在我们整个生活中,有禅定的人,不用穿什么特别的衣服,说特别的话,他的所作所为就会散发一种健康、安闲、智慧、慈悲的禅味出来,让周围的人身心都非常舒服,这种禅味完全来自于对自心的把握,不是金钱、地位和学识等身外之物所能达到的。所以禅定并不是一定要坐在那里才进入,只要你懂得坐禅的方法了,平常走路说话,接人待物,触对逢缘都可以进入禅定。但初欲入禅者必须通过打坐止观,才能生起一种明亮、宁静、智慧、慈悲的心理状态,从而掌握进入禅定的方法,慢慢再渗透到生活中,使行住坐卧更加安祥。

  想进入禅定就要逆作方便,逆就是反向,比如欲观其心,先要具备外在的二十五方便,就是逆作方便,想使内心安稳自在,先要把外具的二十五方便作好,才能进入禅定时。那么具体到调身,如何去做呢?这里先把平常不打坐时调身的总纲告诉我们了,也就是在平常生活中,无论讲话、思想、做事都不能很粗犷,否则心气就很浮燥,就不安定,即使入座也像个猴子一样,就很难坐得住了。其实现代的话来说,坐禅就是把情绪管理起来,让情绪很听话,不放纵,如果能把自心管理得柔和听话,无论何时就会很安祥。生活中很烦乱就是心中烦恼多的表现,所以坐禅功夫好的,就如同在座上把智慧刀磨好了,到了生活中,就能用这把刀去割烦恼草,一切行为就变得如理如法,座下也一样能安住在禅定中。

  座上调身主要是打坐姿势要正确,共有七项要求。

  第一项: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绳床是古时僧人的主要坐具,多用草绳编成,宽大舒适,我们现在打坐的坐具一般是蒲团或者方凳。上座前,我们先要把座位安置好,要把禅坐的地方布置得让自己很喜欢,坐在这里感觉很舒服,不能随便找…

《永嘉禅法 第五章 调身心五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