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P2

  ..續本文上一頁態,我們在禅修之外還要修慈悲觀來對治嗔恨。這裏有一個修慈心的偈頌:

   弟子問:

  何物殺安樂,何物殺無憂,

  何物毒之根,吞滅一切善

  

   佛陀答:

  殺嗔則安樂,殺嗔則無憂,

  嗔爲毒之根,嗔滅一切善。

   這個偈頌就是告訴我們嗔恨是百毒之根源,對我們的生命和心靈會造成極大的危害,因此我們要修慈悲、忍讓來消滅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淨,善法才會得以生長。慈悲觀就是平等地觀一切衆生皆如我過去、現在、未來之父母,而不是九惱,因此都希望他們能離苦得樂,當慈悲心成爲我們心行主導力量的時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嗔恨包括叁個方面的內容,順理嗔、非理嗔、诤論嗔。順理嗔就是認爲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比如很多正直的人看到壞人壞事會義憤填膺,就是順理嗔。這種人的果報是阿修羅,因爲善心會有天福,但因爲嗔心重,一直和天人作戰,屢敗屢戰,很難享受到天福的果報。非理嗔是因爲心裏知道沒理,卻面子上下不來,結果嗔心大起。诤論嗔是因爲爭執不休,引發的怒氣。不管哪一種嗔恨,都會直接對環境和健康産生惡的影響,嚴重的甚至可以影響到一個城市,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只有摒棄了嗔恨心,善法才會成爲真正的善法。

   我們都知道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善心,但如果一個母親嗔心很重,在懷孕期間、哺乳期間經常起嗔恨心,她的兒子絕對健康不了,甚至會死掉。比如過去曾有一位母親,用乳汁喂養自己的孩子,結果孩子死掉了,母親很痛苦,就去問印光法師,爲什麼孩子會死掉?印光法師就問她是不是生氣時給孩子喂過奶,母親承認確實如此,他們夫妻經常吵架,因此總免不了生著氣給孩子喂奶。印光法師就告訴這位母親說,生氣的奶水有毒啊,孩子就是因此死掉的。

   這個結論現在已經得到了美國科學家的證實,他們把兩組同樣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組喂給生氣時的奶水,另一組喝正常心態時的奶水,叁個月後,喝生氣奶水的白鼠都死掉了,另一組則健康如常。這就證明了嗔心確實會産生毒素,當一個人充滿嗔心的時候,整個血液都是有毒的,甚至會變色,所以人一生氣臉色會發生變化,而貯存血液最多的心髒和肝髒最受傷害,因此脾氣不好的人肝火和心火都很旺,健康都更容易出問題。

   因爲嗔恨是凡夫心本具的迷惑,所以我們往往是很可憐的,沒有辦法把握自己。比如九惱的目的就是希望我們難過,結果我們就上當了,真的難過了,嗔恨心一起,反過來又報複對方,對方也是凡夫,也嗔恨了,又吵又打,互相傷害。事實上雙方都是受嗔恚蓋的支配,起了顛倒妄行,每一次傷害都是先傷害自己,先把我們純淨的善心給傷害了。所以我們學習了佛法,就要有智慧,摒棄嗔恚蓋,修學慈悲觀,不被九惱所亂,才能得到禅定的利益。

   叁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爲睡;五情闇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爲眠。以是因緣名爲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及後世生天及涅槃樂。如是惡法最爲不善,何以故?諸余蓋情覺故可除,睡眠如死無所覺識,以不覺故難可除滅。如佛諸菩薩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屍臥,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體,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縛將去殺,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臨陣兩刃間,爾時雲何安可眠。

  眠爲大闇無所見,日日欺诳奪人明。

  以眠覆心無所見,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叁要摒棄睡眠蓋,內心昏闇名爲睡,睡著的人都心很昏暗,糊裏糊塗,什麼都不知道。我們的心昏暗久了,睡熟了就叫眠,這時人的各種感覺很麻木,也沒有姿勢儀態了,非常放恣,這都是因爲睡眠的時候沒有覺知導致的,所以也稱睡眠爲“小死”。之所以把睡眠稱爲蓋,是指久睡昏沈會障礙用功,如果在用功坐禅的時候卻睡著了,或者糊裏糊塗不清醒,怎麼能止觀呢?這時睡眠就成爲一種蓋,障礙我們無法進入禅定法喜的狀態,斷除今生後世的法樂之心,以及生天及涅槃之樂。睡眠蓋是一種很獨特的障礙,但比貪心和嗔心還可怕,因爲貪嗔這種蓋可以在發現之後摒棄掉,而睡眠時因爲智慧昏暗,和死了差不多,無法覺知,很難除滅,最終導致一生空過,與禅定法喜失之交臂。

   很多人修四禅八定,坐禅的時候精神很好,但一靜下來就睡覺了,睡著了也不做夢,什麼也不知道,這種狀態沒有痛苦也沒有快樂,禅定功夫也不會增長。假如禅定有一定功夫了,散亂心、貪心、嗔心少一點,睡眠質量也會好一點。如果睡不好,做夢太多,那是因爲貪心、嗔心太重,比如夢境中出現討厭的事情、想要得到卻得不到的東西,就是貪心太重造成的;如果夢境中出現恐懼、害怕、殺追等情景,則是嗔心太重的原因。

   棄睡眠蓋不是讓我們放棄正常的睡眠,一般我們睡六至八個小時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如果過于貪睡,醒了也不起,或是在坐禅中睡著了,生不起明了覺知的狀態,障礙了禅定,這就成了一種必須要舍棄的蓋障。佛陀在呵責嗜睡弟子的偈頌裏,提到了種種呵斥睡眠蓋的原因,要我們警覺生命的無常,不要把寶貴的人生全都昏睡過去。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禅鎮、禅杖使之覺醒。禅鎮和禅杖是坐禅裏面的兩種法器,用來對治昏沈嚴重的人,使之警覺。坐禅時,禅鎮安置于頭上,作爲警覺睡眠之道具。《釋氏要覽》卷下說:“禅鎮,木版爲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細串于耳下,頭戴去額四指。坐禅人若昏睡頭傾,則墮以自警” 。佛言“一墮舒一足,二墮舒二足,叁墮應起經行”。現在禅堂裏面改用竹片切開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蓋上,坐禅時昏沈想睡就拿起來搓一下,讓自己警覺起來。

   還有就是禅杖,坐禅時,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葦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釋氏要覽》卷下記載:“禅杖,以竹、葦爲之,用物包一頭,令下座執行,坐禅昏睡,以軟頭點之” 。今則泛稱僧所用之杖,現在禅堂裏面改用香板了,昏沈睡覺時就會被打香板,讓禅修人清醒過來,時刻處于覺知的狀態。所以坐禅時,是要警覺睡眠的,因爲睡眠很昏沈,會覆蓋我們的智慧。

   四棄掉悔蓋。掉有叁種:一者身掉,身好遊走諸雜戲谑,坐不暫安;二者口掉,好喜吟詠競诤是非,無益戲論世間語言等;叁者心掉,心情放逸,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名爲心掉。掉之爲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攝心猶不能定,何況掉散?掉散之人,如無鈎醉象,穴鼻駱駝,不可禁製。如偈說:

  汝已剃頭著染衣,執持瓦缽行乞食。

  雲何樂著戲掉法,放逸縱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悔者,悔能成蓋,若掉無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未在緣中故,後欲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覆心故名爲蓋。但悔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懷怖畏,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如偈說:

  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

  悔惱火所燒,後世墮惡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複憂。

  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念著。

  若有二種悔,若應作不作。

  不應作而作,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諸惡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棄掉悔蓋,掉是掉舉、散亂。散亂的心就如同走路時隨隨便便甩來甩去的手臂一樣,好象隨時都會掉。比如有些人逛街,沒有一個主心骨,心神散亂,到處遊走,這是心掉;如果東拉西扯,隨便聊天,或者在網絡聊天室上聊些亂七八糟的世間俗事,就是口掉。悔是後悔,如果只是掉而沒有悔,還不稱爲蓋。逛街也好,聊天也好,東想西想也沒關系,想坐禅就馬上能收攝回來,說放下就放下,以前的事情如同沒有發生過一樣,也不後悔,只是把握當下,好好坐禅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這樣,身心掉舉,混亂了一天,晚上坐禅也不能好好坐,一個勁兒後悔,心裏不安:“唉,瘋瘋顛顛,又過一天”,然後又開始計劃,明天如何如何工作、如何如何修學等等,根本定不下來,這就成掉悔蓋了。

   悔有二種:第一就是剛才說的掉後生悔,也就是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後生起了後悔之心,叫掉悔;第二就是犯有大罪過的人,會經常懷有恐怖畏懼之心,如悔箭入心堅不可拔,就成了“悔蓋”,能讓我們一生沒有機會入禅定,所以犯了戒、或做了錯事以後,我們要通過一定的法來忏悔。如法忏悔清淨之後,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這個悔恨一直留在心中,就成爲一種毒、一種蓋,就能蓋住我們的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須放棄掉悔蓋。

   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有人,入于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蓋。懷疑也是凡夫意根裏的根本迷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果懷疑就肯定不能入了,不能深入佛法就不可能有禅定的快樂,如無手人,雖入寶山,終無所獲。這裏的疑是狐疑不定的意思,對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猶豫不決,所以得不到清淨的禅定感受。禅宗裏有話叫“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禅宗的疑是指對世間法的疑,是建立在堅信佛法的基礎上的,這樣的疑能産生一種出離世間的力量,反而能增加我們的禅定力,而對佛法狐疑不定,就是疑蓋,就會障礙禅定,所以這裏說然則疑過甚多未必障定。

   障礙正信的疑蓋有叁種,我們想得禅定,必須要摒棄這叁種疑蓋。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諸根闇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修定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第一是懷疑自己,很多人無法了解自己的善根因緣,只是認爲今生業障很多,也不聰明智慧,平常又那麼散亂,憑什麼就能坐禅得定呢?這麼一懷疑,就有了疑蓋,那就注定你不可能進入真正的禅定。所以懷疑自己的人,不自信的人,修學佛法永遠得不到利益。佛經裏講,人生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所以只要此生你有機會聽聞到佛法,哪怕只聽到一句,也足以說明你善根非常深厚了,只要能如法修行,肯定會成就,如果不能如此充分肯定自己,稍有懷疑,就把自己障礙在門外了。

   二者疑師,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論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

   第二是懷疑傳法的師父,“好象也沒有什麼仙風道骨,威儀異相,普普通通的,他自己恐怕都沒有入過禅定,哪能教我入禅定?”疑師是屬于傲慢的習氣,明明是教你的人,還覺得他不如你,有了這種懷疑和傲慢,就必定會障礙你入道。所以《摩诃衍論》就提到了對待師父的正確態度,“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即使師父真的不清淨,是一個臭皮囊,但臭皮囊裏有真金,我們爲了得到真金,就不要嫌棄皮囊的臭了,就要把師父當作活佛一樣對待。所以千萬不要看到老師有一點德行上不圓滿的地方,就對他失去信心,因爲對師長的信心能圓滿我們的心行,是自己心中誠信俱足的表現,對傳法師具備了這樣的信心,絕對會得到法的受用。

   叁疑法。世人多執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義如偈中說:

  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諸法之實相。

  見疑從癡生,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實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死王獄吏縛。

  如師子抟鹿,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當隨喜善法。

  譬如觀岐道,利好者應逐。

   第叁是疑法,凡夫都怕上當,總抱著懷疑一切的態度,什麼都懷疑,所以對于所修的法,也不能馬上相信。如偈中說:如人在岐路,疑惑無所趣,諸法實相中,疑亦複如是。可是對于修行來講,哪怕産生一點點懷疑,這個法就跟你不相應,因爲你的心被懷疑占據了,就接納不了這個法了,法的利益也生不起來,特別是修禅定,信心非常重要。

   我們入佛門以後,首先就有師父會教你一個最簡單的法,“心亂的時候念念佛,把心靜下來”。念佛就是一個法,如果你似念非念,狐疑不定,那就一點利益也得不到,還會到處亂學,導致障礙叢生,覆蓋善法,那麻煩就大了。我就遇到這樣幾個人,本希望他們從基礎做起,打好地基,結果修了幾次,好象沒什麼感覺,就放棄了,又想去修別的法。可是這樣一放棄,以後如果遇到第二個善知識,就要花雙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如果第二個善知識的法他再次放棄,那以後遇到了第叁個善知識,就起碼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有信心去修學。所以法貴當機,更要一門深入,否則修修停停,修得越多結果越沒信心,把大好時光全都浪費了。

   所以當學人向我問法時,我常常會反問他們,你現在修什麼法?你對現在這個法有信心嗎?如果覺得好,那你就不用懷疑,堅定不移的去修。不能今天修這個法,明天聽說那個法好,馬上又轉變,結果讓本無高下的八萬四千法門修的你團團轉,心裏全都亂了套,結果也可想而知,沒有一法可以得利益,甚至會喪失對整個佛法的信心,這就是對法的狐疑造成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堅決摒棄。

   其實多生曆劫以來,我們一直都在苦海裏流浪生死,叁惡道多,叁善道少,遇到佛法的機會更少,修學正法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這輩子能修學正法真是太幸運了,不知要如何得因緣巧合才能得到這樣的福報!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輕視自己、輕視佛法,一定要按照師父的要求把基礎徹底打好,使自己的心時刻處在法的狀態中,按這個法的要求去做。做的過程中,看能不能進入這個法的狀態,並且要不斷反省,爲什麼不能進入,症結在什麼地方?找到原因之後,在生活中就要去改正,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這樣法就能入心,我們生命的真實狀態也就如同即將孵出來的小雞一樣,就要破殼而出了,但是最後還有一層雞蛋殼的束縛,我們再把蛋殼啄開,生命就進入了一種自由、清新、無我的禅定境界,這就是絕對的真實受用了。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棄五蓋障》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