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摒弃五盖障
修学禅定除了外部修学条件要合适,内心不向外尘攀缘外,还有更深入的要求,也就是要摒弃五种盖障,简称弃五盖。五盖,就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和怀疑。这五种盖不是因根尘相对产生的,而是由根植在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小乘佛教称作的根本无明产生的,是凡夫内心深处本具的烦恼,这五种烦恼就如同镜子上的污垢一样,覆盖住了我们身心本来具足的光明、清净、稳定、智慧的状态,所以称为“盖”。五盖是凡夫内心本具的,不象以六尘为对境的五欲是外来的,所以无法呵斥掉它,那怎么能摆脱五盖的干扰呢?智者大师告诉我们,对这五种烦恼要去摒弃,就如同清洗污垢一样,以定慧力把五盖清洗掉,就能回复我们身心本具的健康和自由。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
五盖中第一个要舍弃的是贪欲盖,贪欲是健康人生最大的障碍。在呵五欲中呵斥的是因外尘而引起的贪欲,这里的贪欲是指潜伏在意根中的无明烦恼,也就是意根不用借助外境出现,只依靠记忆和幻想就可以产生的贪婪意识。比如好色的人,即使美色不在眼前,一样可以浮想联翩,留恋不舍,这就叫意根中生欲。这种意根中的贪欲是我们的根本迷惑,如果念念相续,就会覆盖善心,使禅修的人不得清净的禅定受用,善心不能生长。善心包含了禅定的法喜和感受,所以我们只要察觉到欲望生起来了,就必须在心中毫不犹豫地把它舍弃掉。
智者大师告诉我们,世间的人如果欲望过重,就如同印度的淫女术婆伽一样会把身体烧坏,所以淫欲过度的人,脸色一定会发黑、发焦,就是内心欲火太重造成的,而人体比较敏感、欲望重的部位,皮肤的颜色也会比较深,这也是欲火灼烧的表现,甚至凡夫的心如果时常处在欲望中,也会变成黑色,以至失去正常的伦理道德。总之,因为很多烦恼都起自贪欲的缘故,心生欲火就会烧毁一切善法,并导致恶念频生,则道业无由可成。
佛经里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比丘尼欲望很重,受不了淫欲戒的要求,又没有智慧,不但不惭愧,反而大放厥词,认为佛陀制定的淫欲戒没道理,说淫欲是两情相悦的,双方都能快乐,为什么还要戒?结果因为她毫无摒弃淫欲的念头,导致淫欲炽盛,自女根部位出火自燃,烧坏了身体,这就是放纵淫欲的现世报应。同时,地上裂开一个洞,她自燃后掉入洞中,当场身陷地狱,这是她诽谤佛陀的惨报。玄奘大师去印度就看过这个洞口,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测量不到洞的深度,这在《大唐西域记》里有记载。这个故事是让我们明白,戒律确实是修行人的保护伞,绝对不能儿戏。
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欲望对普通人的伤害,一个捕鱼人偶然看见了外出游玩的公主,不由心生恋慕,于是他就不再工作,天天到公主住的地方希望见到她,直到生病了还恋着她。渔夫的母亲因心疼儿子,就借到皇宫卖鱼的机会常常送鱼给公主,希望借此机会能让儿子和公主见一面。公主很慈悲,得知真情后,就与老人约好,借她去神庙烧香的机会,让渔夫躲在神像的背后见她。结果这个庙里的天神很灵,知道公主要来上香,不想让捕鱼人对她有非份之想,于是天神就用神通让渔夫在神像背后睡着了,公主怎么叫他也不醒,于是就把自己身上的珠宝、璎珞都留下来后就回去了。渔夫醒来看到这么多珍宝,就知道公主来过了,非常悔恨自己错过了机会,越想就越难受,以至欲火从心中烧起,烧焦心肺,最终导致死亡。死的时候像被雷电击中一样,可见欲火焚烧的厉害。当我们贪欲心严重的时候,心会灼热得火烧火燎,就像蚂蚁爬在热锅里,越爬越会掉到热锅中心,最后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贪欲心生起来时,我们一定要摒弃,不能随之上下纠缠,念念相续,否则首先损害的就是我们自己。
欲界众生主要有三种贪欲:食欲、色欲和睡欲,其中色欲是最主要的。古人说“食色性也”,认为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而佛法告诉我们,欲界众生,要想进入四禅八定,必须把欲界的一切都放下,可我们总牵着世间的男女情事放不下。自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你放不下追求世间之乐,禅定之乐就难以成就,如果能放弃世间的欲望,从四禅八定的角度来说,法喜之乐完全可以实现。所以我们要有这样一种认识:如果想让生命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就必须把负面的、覆盖身心健康的贪欲彻底舍弃,主要是指在禅法修行中生起的贪欲,如果打坐时生起的念头是为了更好的入定,这还是属于善法欲;假如杂念纷飞的,一会儿想去多赚些钱改善家庭生活、一会儿想到哪个明星多好看,哪个地方的饭好吃……,这就变成了一种贪欲,使善法欲走向了反面,促成了念念不停的“贪盖”。
所以贪欲有两种:一种是贪欲,一种是善法欲。贪欲是我们坚决要摒弃的,因为贪欲是恶欲,必然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开始可能很微小,或者不为人注意,但时间久了,严重的贪欲生起来时,个人主义得以无限膨胀,就会表现得极其自私自利,以致于无法和人正常相处,会被所有人厌弃、舍离。
善法欲也是一种贪欲,但善法欲会激发人积极向上,能给我们的身心带来好的影响。比如我们希望身心健康有智慧,就会积极努力地学习永嘉禅,去听、去背、去实践,念念不忘,这就是善法欲,它会促成我们身心的稳定,并对环境造成一种正面的良性循环,善法欲是一种必需的身心欲望,是健康生命的保障,假如没有善法欲,生命会无所事事,甚至会枯萎。所以善法欲和贪欲我们要分清楚,比如同样是贪财,用正当的途径去积极获取钱财,养活自身和家庭,过一种健康的生活,这是善法欲。
而贪欲呢,就总是希望得到、拥有更多额外的东西,为了钱财不择手段,那么这个贪财就是恶欲,一经生起,心中就埋下了负面的不良因素,一旦这个因素产生影响,整个身心就开始毁灭。所以善法欲不会覆盖我们心灵的智慧,只有贪欲才会覆盖。
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我们应该尝试着学会把贪欲之念转化成善法欲,善法欲是良性的、正常的,它与贪欲的连接点我们要学会把握,也就是要生起这样的认识“禅定之乐较世间的贪欲之乐肯定更加高级、全面和深刻”,有了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转变,就能够把强烈的贪欲转为求善法的动力,也就是善法欲。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在家人能够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的觉受,对世间的淫欲之乐自然就不会再去贪求。贪欲是种种恼乱的住处,执着这个欲望,就不可能安住于清净的禅定之道,不过也不用害怕舍弃这个欲盖就不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了,在家人学习大乘禅法,不坐禅的时候,还可以过正常的夫妻生活,只要能不过分贪着这种“天伦之乐”,就有解脱的可能,永嘉禅法就有这种精神,可以使我们的生命在内在层次上得到超越。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
嗔恨是第二个覆盖我们心性的恶法,佛经里讲:“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嗔心生起,就失去了佛法的根本,种下了堕恶道的因缘。嗔心重的果报在地狱道,贪心重在饿鬼道,所以嗔心比贪心的恶报要严重,所谓“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有多少功德都会被嗔心烧掉,因此嗔心是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法乐就是禅定的法喜,嗔恨心重的人就无法得到这种法喜。比如我们在打坐时,突然想到一件不如意的事,就心生怨恨。或者大家共修很安静,不知谁的手机响了,马上心里就厌烦“怎么手机还不关!”其实这时候嗔恨心就扰乱了清净心了,随即就会失去禅定的快乐。
有嗔恨的心绝对不是善心,善心是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有大善的,因此不区分善与不善,不偏袒任何人,很公平的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大自然。所以我们需要有一颗纯净的善心来承受生命真正的健康,一切善法都是在毫不夹杂嗔恨的纯净的善心里才会得到展现和落实。比如在家庭生活中,你为家庭付出很多,但这个善心里却带着嗔心,边做事边心里充满怨气,数落对方这样不行那样不行,因此嗔心重的人很容易恶口,说话很容易得罪人,结果对方既不领情,也不感恩,善心最终还是被嗔心所障碍,善法也就不是真正的善法了。
所以我们在修学禅定之前,要时时照顾自己的心,面对九恼也不能生起嗔心,九恼就是九种恼乱,第一是恼乱我个人的人;第二是恼乱我亲人的人,比如杀父、杀母,杀亲戚、朋友等等的仇人;第三是赞叹我冤家的人,凡夫总是冤亲分明,如果有人赞叹你的冤家,你就会起恼乱之心。这三类人都包含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面,都是我的冤家对头,三三得九,称为九恼。
由于这九恼的缘故,凡夫会产生嗔恨。嗔恨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凡夫意识当中的一种毒素,面对九恼,嗔恨心就慢慢把怨气培养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地积攒、深埋,所以叫“埋怨”,等到怨气包不住了,就四处蔓延,最后冲天怨气与嗔恨心共同爆发,烦恼就把真心给覆盖住了。因此对于修禅定的人来说,嗔恨是极大的障碍,我们一旦发现自己被九恼所转,生起嗔恨,就要赶紧把它消除掉,否则就会心生怨恨,难以入定。为了达到面对九恼不起嗔恨的心…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弃五盖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