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弃五盖障▪P2

  ..续本文上一页态,我们在禅修之外还要修慈悲观来对治嗔恨。这里有一个修慈心的偈颂:

   弟子问:

  何物杀安乐,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吞灭一切善

  

   佛陀答:

  杀嗔则安乐,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嗔灭一切善。

   这个偈颂就是告诉我们嗔恨是百毒之根源,对我们的生命和心灵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要修慈悲、忍让来消灭心中的嗔恨,令心地清净,善法才会得以生长。慈悲观就是平等地观一切众生皆如我过去、现在、未来之父母,而不是九恼,因此都希望他们能离苦得乐,当慈悲心成为我们心行主导力量的时候,嗔恨心就失去了滋生繁殖的土壤。

   嗔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顺理嗔、非理嗔、诤论嗔。顺理嗔就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比如很多正直的人看到坏人坏事会义愤填膺,就是顺理嗔。这种人的果报是阿修罗,因为善心会有天福,但因为嗔心重,一直和天人作战,屡败屡战,很难享受到天福的果报。非理嗔是因为心里知道没理,却面子上下不来,结果嗔心大起。诤论嗔是因为争执不休,引发的怒气。不管哪一种嗔恨,都会直接对环境和健康产生恶的影响,严重的甚至可以影响到一个城市,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嗔心是失去佛法的根本,只有摒弃了嗔恨心,善法才会成为真正的善法。

   我们都知道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善心,但如果一个母亲嗔心很重,在怀孕期间、哺乳期间经常起嗔恨心,她的儿子绝对健康不了,甚至会死掉。比如过去曾有一位母亲,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子,结果孩子死掉了,母亲很痛苦,就去问印光法师,为什么孩子会死掉?印光法师就问她是不是生气时给孩子喂过奶,母亲承认确实如此,他们夫妻经常吵架,因此总免不了生着气给孩子喂奶。印光法师就告诉这位母亲说,生气的奶水有毒啊,孩子就是因此死掉的。

   这个结论现在已经得到了美国科学家的证实,他们把两组同样健康的白鼠放在一起,一组喂给生气时的奶水,另一组喝正常心态时的奶水,三个月后,喝生气奶水的白鼠都死掉了,另一组则健康如常。这就证明了嗔心确实会产生毒素,当一个人充满嗔心的时候,整个血液都是有毒的,甚至会变色,所以人一生气脸色会发生变化,而贮存血液最多的心脏和肝脏最受伤害,因此脾气不好的人肝火和心火都很旺,健康都更容易出问题。

   因为嗔恨是凡夫心本具的迷惑,所以我们往往是很可怜的,没有办法把握自己。比如九恼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难过,结果我们就上当了,真的难过了,嗔恨心一起,反过来又报复对方,对方也是凡夫,也嗔恨了,又吵又打,互相伤害。事实上双方都是受嗔恚盖的支配,起了颠倒妄行,每一次伤害都是先伤害自己,先把我们纯净的善心给伤害了。所以我们学习了佛法,就要有智慧,摒弃嗔恚盖,修学慈悲观,不被九恼所乱,才能得到禅定的利益。

   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三要摒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睡着的人都心很昏暗,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心昏暗久了,睡熟了就叫眠,这时人的各种感觉很麻木,也没有姿势仪态了,非常放恣,这都是因为睡眠的时候没有觉知导致的,所以也称睡眠为“小死”。之所以把睡眠称为盖,是指久睡昏沉会障碍用功,如果在用功坐禅的时候却睡着了,或者糊里糊涂不清醒,怎么能止观呢?这时睡眠就成为一种盖,障碍我们无法进入禅定法喜的状态,断除今生后世的法乐之心,以及生天及涅槃之乐。睡眠盖是一种很独特的障碍,但比贪心和嗔心还可怕,因为贪嗔这种盖可以在发现之后摒弃掉,而睡眠时因为智慧昏暗,和死了差不多,无法觉知,很难除灭,最终导致一生空过,与禅定法喜失之交臂。

   很多人修四禅八定,坐禅的时候精神很好,但一静下来就睡觉了,睡着了也不做梦,什么也不知道,这种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快乐,禅定功夫也不会增长。假如禅定有一定功夫了,散乱心、贪心、嗔心少一点,睡眠质量也会好一点。如果睡不好,做梦太多,那是因为贪心、嗔心太重,比如梦境中出现讨厌的事情、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就是贪心太重造成的;如果梦境中出现恐惧、害怕、杀追等情景,则是嗔心太重的原因。

   弃睡眠盖不是让我们放弃正常的睡眠,一般我们睡六至八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如果过于贪睡,醒了也不起,或是在坐禅中睡着了,生不起明了觉知的状态,障碍了禅定,这就成了一种必须要舍弃的盖障。佛陀在呵责嗜睡弟子的偈颂里,提到了种种呵斥睡眠盖的原因,要我们警觉生命的无常,不要把宝贵的人生全都昏睡过去。

   如果昏睡心很重,要用禅镇、禅杖使之觉醒。禅镇和禅杖是坐禅里面的两种法器,用来对治昏沉严重的人,使之警觉。坐禅时,禅镇安置于头上,作为警觉睡眠之道具。《释氏要览》卷下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细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佛言“一堕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现在禅堂里面改用竹片切开一半,做的很光滑,放在膝盖上,坐禅时昏沉想睡就拿起来搓一下,让自己警觉起来。

   还有就是禅杖,坐禅时,用以警策昏睡者之杖。以竹、苇作成,一端用布等物包裹。《释氏要览》卷下记载:“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今则泛称僧所用之杖,现在禅堂里面改用香板了,昏沉睡觉时就会被打香板,让禅修人清醒过来,时刻处于觉知的状态。所以坐禅时,是要警觉睡眠的,因为睡眠很昏沉,会覆盖我们的智慧。

   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第四是弃掉悔盖,掉是掉举、散乱。散乱的心就如同走路时随随便便甩来甩去的手臂一样,好象随时都会掉。比如有些人逛街,没有一个主心骨,心神散乱,到处游走,这是心掉;如果东拉西扯,随便聊天,或者在网络聊天室上聊些乱七八糟的世间俗事,就是口掉。悔是后悔,如果只是掉而没有悔,还不称为盖。逛街也好,聊天也好,东想西想也没关系,想坐禅就马上能收摄回来,说放下就放下,以前的事情如同没有发生过一样,也不后悔,只是把握当下,好好坐禅就行了。但是很多人往往不能这样,身心掉举,混乱了一天,晚上坐禅也不能好好坐,一个劲儿后悔,心里不安:“唉,疯疯颠颠,又过一天”,然后又开始计划,明天如何如何工作、如何如何修学等等,根本定不下来,这就成掉悔盖了。

   悔有二种:第一就是刚才说的掉后生悔,也就是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后生起了后悔之心,叫掉悔;第二就是犯有大罪过的人,会经常怀有恐怖畏惧之心,如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就成了“悔盖”,能让我们一生没有机会入禅定,所以犯了戒、或做了错事以后,我们要通过一定的法来忏悔。如法忏悔清净之后,心理上就要把它放下,如果放不下,这个悔恨一直留在心中,就成为一种毒、一种盖,就能盖住我们的智慧和善心,所以必须放弃掉悔盖。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第五是疑盖。怀疑也是凡夫意根里的根本迷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如果怀疑就肯定不能入了,不能深入佛法就不可能有禅定的快乐,如无手人,虽入宝山,终无所获。这里的疑是狐疑不定的意思,对佛法生不起真正的信心,犹豫不决,所以得不到清净的禅定感受。禅宗里有话叫“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禅宗的疑是指对世间法的疑,是建立在坚信佛法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疑能产生一种出离世间的力量,反而能增加我们的禅定力,而对佛法狐疑不定,就是疑盖,就会障碍禅定,所以这里说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

   障碍正信的疑盖有三种,我们想得禅定,必须要摒弃这三种疑盖。

   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第一是怀疑自己,很多人无法了解自己的善根因缘,只是认为今生业障很多,也不聪明智慧,平常又那么散乱,凭什么就能坐禅得定呢?这么一怀疑,就有了疑盖,那就注定你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所以怀疑自己的人,不自信的人,修学佛法永远得不到利益。佛经里讲,人生难得,中土难生,佛法难闻,所以只要此生你有机会听闻到佛法,哪怕只听到一句,也足以说明你善根非常深厚了,只要能如法修行,肯定会成就,如果不能如此充分肯定自己,稍有怀疑,就把自己障碍在门外了。

   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

   第二是怀疑传法的师父,“好象也没有什么仙风道骨,威仪异相,普普通通的,他自己恐怕都没有入过禅定,哪能教我入禅定?”疑师是属于傲慢的习气,明明是教你的人,还觉得他不如你,有了这种怀疑和傲慢,就必定会障碍你入道。所以《摩诃衍论》就提到了对待师父的正确态度,“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即使师父真的不清净,是一个臭皮囊,但臭皮囊里有真金,我们为了得到真金,就不要嫌弃皮囊的臭了,就要把师父当作活佛一样对待。所以千万不要看到老师有一点德行上不圆满的地方,就对他失去信心,因为对师长的信心能圆满我们的心行,是自己心中诚信俱足的表现,对传法师具备了这样的信心,绝对会得到法的受用。

   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抟鹿,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

   第三是疑法,凡夫都怕上当,总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什么都怀疑,所以对于所修的法,也不能马上相信。如偈中说:如人在岐路,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可是对于修行来讲,哪怕产生一点点怀疑,这个法就跟你不相应,因为你的心被怀疑占据了,就接纳不了这个法了,法的利益也生不起来,特别是修禅定,信心非常重要。

   我们入佛门以后,首先就有师父会教你一个最简单的法,“心乱的时候念念佛,把心静下来”。念佛就是一个法,如果你似念非念,狐疑不定,那就一点利益也得不到,还会到处乱学,导致障碍丛生,覆盖善法,那麻烦就大了。我就遇到这样几个人,本希望他们从基础做起,打好地基,结果修了几次,好象没什么感觉,就放弃了,又想去修别的法。可是这样一放弃,以后如果遇到第二个善知识,就要花双倍的功夫才能生起信心。如果第二个善知识的法他再次放弃,那以后遇到了第三个善知识,就起码要花四倍的功夫才能有信心去修学。所以法贵当机,更要一门深入,否则修修停停,修得越多结果越没信心,把大好时光全都浪费了。

   所以当学人向我问法时,我常常会反问他们,你现在修什么法?你对现在这个法有信心吗?如果觉得好,那你就不用怀疑,坚定不移的去修。不能今天修这个法,明天听说那个法好,马上又转变,结果让本无高下的八万四千法门修的你团团转,心里全都乱了套,结果也可想而知,没有一法可以得利益,甚至会丧失对整个佛法的信心,这就是对法的狐疑造成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摒弃。

   其实多生历劫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苦海里流浪生死,三恶道多,三善道少,遇到佛法的机会更少,修学正法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这辈子能修学正法真是太幸运了,不知要如何得因缘巧合才能得到这样的福报!希望大家一定不要轻视自己、轻视佛法,一定要按照师父的要求把基础彻底打好,使自己的心时刻处在法的状态中,按这个法的要求去做。做的过程中,看能不能进入这个法的状态,并且要不断反省,为什么不能进入,症结在什么地方?找到原因之后,在生活中就要去改正,具五缘、呵五欲、弃五盖,这样法就能入心,我们生命的真实状态也就如同即将孵出来的小鸡一样,就要破壳而出了,但是最后还有一层鸡蛋壳的束缚,我们再把蛋壳啄开,生命就进入了一种自由、清新、无我的禅定境界,这就是绝对的真实受用了。

  

《永嘉禅法 第四章 摒弃五盖障》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