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壞的外境,心念不動了,卻糊裏糊塗地睡著了,沒有去清清楚楚地觀心,這樣也入不了禅定。所以呵色欲,就是一切色相清清楚楚卻不再執著,眼睛不隨外物轉,心念不受幹擾,這樣才叫止觀禅定。
二诃聲欲者,所謂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音樂之聲,及男女歌詠贊誦等聲,能令凡夫聞即染著起諸惡業。如五百仙人雪山住,聞甄陀羅女歌聲,即失禅定心醉狂亂。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聲過罪。
聲欲是對聲音的一種執著,箜篌筝笛,絲竹金石這些樂器的音聲非常美妙,世間的一些男女藝人的聲音也非常好聽,這些聲音會使我們心起貪念,造諸惡業,所以如果心不清淨,美好的聲音也會帶給我們的災難。比如甄陀羅女是八部護法神裏的樂神,聲音極其美妙,過去有五百個仙人在雪山裏住,聽到甄陀羅女的歌聲後,這五百仙人全部動心了,心醉狂亂,禅定就沒有了,那肯定無法在雪山修行了,沒吃沒喝的,那麼寒冷,沒有禅定力誰能受得了呢?所以在禅定中,對聲音産生執著,肯定會有大問題。
和诃色欲一樣,在正修止觀的時候,诃聲欲也要放棄所有的聲音,包括喜歡的聲音,討厭的聲音,普通的聲音,不能對聲音起心動念,把聲音之相完全消除掉,那就是耳根清淨,入流亡所,這就是觀音菩薩反聞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法門。聲音進入耳朵叫入流,耳朵是能聽,聲音是所聽,對聲音沒有欲望,才能對聲音了了分明的同時把聲音這個“所”忘記掉、消除掉,只保持能聽的這個,這叫入流忘所,于此咬定,久而久之,自性現前,就是反聞聞自性。所以只有放棄聲欲,任何聲音都不會幹擾我們了,才能安然入定。
叁诃香欲者,所謂男女身香,世間飲食馨香及一切熏香等,愚人不了香相,聞即愛著開結使門。如一比丘在蓮華池邊,聞華香氣心生愛樂,池神即大诃責:何故偷我香氣?以著香故令諸結使臥者皆起。如是等種種因緣,知香過罪。
呵香欲是指對鼻根所能聞到的味道,都不要貪著,如果我們對味道有欲望和要求就要進行呵斥,鼻根和一切味道不再勾結,不受幹擾,就是鼻根清淨。
比如一般凡夫貪著的男女身香,飲食、各種花香、熏香等等,聞到這種香,鼻根就總想再聞,聞也聞不夠,這就是鼻根和香味勾結了,就不清淨了。以前有個比丘在蓮花池邊打坐,聞到花香後,就定不住了,還想再去聞聞,結果被池神譴責說,你爲何偷盜我的香?佛經裏講,有種鬼叫尋香有情,貪香氣,鬼聞香就象我們人吃飯一樣,寺廟裏放焰口做佛事時,師父念咒一加持,水就變作香水海,非常香,所以尋香有情就跑過來聞香,可以解鬼道的饑餓之苦,也能種下善根。
如果我們被香味所轉,也就跟鬼差不多了,所以我們要诃香欲,诃香欲不是把香扔掉或者弄成臭的,對臭産生討厭也不行,要呵斥的是內心的貪嗔癡。不能對香生貪心,對臭生嗔心,對不香不臭的生糊裏糊塗的愚癡心,在任何香氣面前,要清清楚楚,但心不隨它轉,沒有貪嗔癡。佛典裏面有一句話:“譬如蜂采花,但取其味去,不壞色與香”。蜂蜜采花時,把花香的味道取走,但不破壞花的顔色和香氣。修行人對一切萬法,也要象蜜蜂采花一樣,只攝取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東西,不要生起貪嗔癡的念頭,就不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健康。
四诃味欲者,所謂苦酸甘辛鹹淡等,種種飲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著起不善業。如一沙彌染著酪味,命終之後生在酪中受其蟲身。如是等種種因緣,知味過罪。
诃味欲。味欲是針對我們的舌根而言的,酸甜苦辣鹹等等各種滋味,也就是口腹之欲,能令凡夫心起貪念,遭受惡報,比如佛經裏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沙彌因爲非常喜歡奶酪的味道,來生就變作了奶酪中的蟲子,這就是貪味的惡報。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問題都出在舌頭上。味欲,實際上就是舌根對口味産生的貪著。凡夫往往執著口腹之欲,比如肉類食品,說的好聽是營養豐富,說的不好聽就是殘忍,天上飛的,水裏遊的,陸上走的,地裏爬的,都想弄來嘗嘗,結果殺生很多,惡報也很頻繁。甚至有的人,對坐禅時的口齒清涼、甜潤的感覺也很貪著,總希望口水能再多一點,能再甜一點,只要對味道産生貪心就錯了,清淨的舌根就是要放下對一切味道的執著,否則就會幹擾禅定。
五诃觸欲者,男女身分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時體涼,及諸好觸,愚人無智爲之沈沒起障道業。如一角仙,因觸欲故遂失神通,爲淫女騎頸。如是等種種因緣,知觸過罪。
第五诃觸欲。觸是身體對外界的感觸,比如我們買衣服時,用手摸摸布料,就有滑澀、粗細、軟硬的感觸,以此來分辨布料的好壞,這個手感就是觸;異性身體接觸時的感覺,也是觸,因爲感觸起自身根,能周遍全身,所以凡夫很容易對感觸非常貪著。觸欲生起來後,就會痛苦無盡,比如有一角仙,就因爲受觸欲的誘惑而失去神通,所以我們也要呵斥觸欲。
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六根六塵是虛妄不實的,凡夫迷惑,不解真理實相,不了解萬法畢竟空的道理,才會對它們生起貪婪的欲望。我們現在想修學禅定,對生命進行深層次的探索,雖然暫時擺脫不了五欲的糾纏和煩惱,但首先要相信、要明白這五欲是煩惱的罪魁禍首,所以首先要呵斥它們,不讓五欲成爲修行的障礙。
從上面的講述我們應該明確,呵斥五欲不是否定根塵識,而是要有一種舍棄的心態,不受影響的心態,也就是六根和六塵相對時,既不否定根,也不否定塵,但不讓欲望起來,保持六根的清淨,不受六塵的幹擾,打開根塵糾纏的這個“結”,甚至讓根塵脫落,也就是眼根與色塵脫離,耳根與聲塵脫離,鼻根與香塵脫離,舌根與味塵脫離,身根與觸塵脫離,所有對生命以外的要求全都停下來,就是徹底把五欲放下了,內心世界完全清靜,這是一種智慧的、積極的、沒有副作用的心態,如果能做到這裏,不但禅定叁昧受用無窮,開悟見性也是指日可待。
《永嘉禅法 第叁章 呵斥五種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