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十四章 真如佛性體相用

  

第十四章 真如佛性體相用

  

一切諸法的真實相

  經過我們大家十多天的打七,我們介紹了從輪回的世界,顛倒的凡夫,六根追逐六塵,産生種種憂悲苦惱;如今想返本歸源,必須從什麼地方摔倒,就在什麼地方爬起來。看到根塵勾結的源頭,乃是強烈的我執。透過對我執的破碎,粉碎我們根深蒂固的我執,就能展現真如的本體。所以,前面幾天來,給大家反複強調的,是講修減法,舍要舍到底。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才能真正歸家安坐。但實際上我們的心性是微妙不可思議。心的本體,即是真如,不可動搖,沒有變化;但是心的作用,奧妙無窮。在十方法界,無論是諸佛、菩薩、聲聞、緣覺,這四聖谛,四聖的理,還是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當中,十法界大總相門,就是一真法界。這十法界的所有理事,因果,善惡,染淨,有相、無相,有形、無形,有色、無色,心法,色法,全部都是真心的展現。

  真心自己並無展現的內容,它不包括展現在內;因爲展現是我們在凡夫,是有相的虛妄顛倒,妄想心所導致;在佛菩薩,特別是二乘和權乘的菩薩,有相、有爲的菩薩,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有所作爲的菩薩,都是以願力展現各種形形色色;而唯獨佛,常寂光淨土,展現與不展現,完全等同。所以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心的本來面目,是如如不動的本體,無相,無所作。但是,從作用上講,就是諸法的實相。體、相、用,這叁個,涵蓋了一切諸法的真實相。體,就是無我的本體。一切萬物,諸行無常,諸法皆爲無我。

  爲什麼我們打七需要證得無我的見地,或者無我的覺受?無我的見地,是通過一念相應的智慧,用自己的心的智慧能夠觀察身心世界,一切萬物皆是無我,從此確定,即可改變我們對生命認識的方向。是向內求,而非向外求;是舍棄重擔,而不是增加負擔。這是一條解脫道的道路,直契真心本來面目。放下一切重擔,證得如如不動。

  證體以後,要能啓用,必須是在相上啓用。無相,則無用可言。沒有相的事物,沒有表示的東西,不能稱爲用。真心是無知、無覺、無得,無眼、耳、鼻、舌、身、意,無受、想、行、識,一切皆無,是諸法空相。所以,從用上必須以相作爲前提。如果離開相談用,這是無從談起的。在相上,能見到諸法的本體,體相不二,這就是所謂的真心妙用,也就是佛性的妙用。

  所以一般的人很難分清楚真心與佛性的區別。真如佛性,佛講不一不異。由于都是我們凡夫不可思議的,所以常常有人說它就是一個;假如它真的只是一個,佛又何必再說佛性呢?佛不會犯這種啰嗦的毛病。那麼,必定有它不同的成份。也就是說,從體上講,一切法萬法唯心。體,就是不動的本體;從用上講,一定是佛性在相上生起的作用。

  明天,是打七最後一天。那麼我們要認識到,怎麼用功下手,從六塵當中,把自己這顆放羊的心,拉回來,拉到自己能所脫開,能看、能聽、能見、能想,明明了了。注意力不在所上,而在能上,這就知道怎麼在心地上用功了。能所全部破掉,全部舍棄,就契入了真如的本體。

  證本體以後,你還要生起妙用;不生妙用,即非大乘禅法,最多是落得一個二乘的結果。但是我們在知見上,你首先要見到無我。如果你沒有見到無我,你就別吹牛,說自己不屑二乘。二乘也是聖人,生死從此了斷。但因爲二乘思想簡單,一看到我們這個世界,要麼就是生死,要麼就是涅槃。我現在在生死受苦不堪,我舍棄了,就是涅槃。還想到是生死已了,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慶快平生。覺得已經可以安心地休息了,所以他是不受後有。

  

  

羅漢與菩薩

  但是二乘人不見佛性。爲什麼不見佛性?這個大乘菩薩就問你一個問題:你既然能看到諸法是無我的,這一切根、塵、識都不可得,無相無所著,無有一絲一毫可以作爲你的依賴,你證得涅槃,沈浸在寂靜的境界當中,那爲什麼你的身體還在這裏,你嘴巴還能說話,耳朵還能聽話,手腳還能幹活?這個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真心,或者涅槃,跟這個生死來去,有動的手腳、身體、語言,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關系?憑什麼一個不生不滅的真心,就在這個世界展現出這種種生滅煩惱來了?它們的連接點在哪裏?它們是怎麼聯系的?

  你問羅漢,羅漢就會說,這個身體生下來就有的,等它報完就不要了,不受後有了;這一期反正在這裏,它活到什麼程度就什麼程度,活完了就玩完了,就扔掉算了。所以叫灰身滅智。身體到最後象火燒成灰,不再用了,沒用了,扔掉。他不管那麼多。但是在你還沒有燒成灰之前,你憑什麼手還可以在那裏動呢?他說不來。他覺得這個好玩,玩遊戲一樣。遊戲跟我有什麼關系,我不管,反正玩完了就扔掉了。所以他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以後再也不要了。但是大乘佛法是讓我們生生世世,在這個有相的世界;你爲什麼可以在有相的世界,而且,還不失爲涅槃呢?還不會被煩惱和生死所束縛呢?

  佛說,我們佛性本自具足常、樂、我、淨涅槃四德,這叫無住涅槃。那我不住在涅槃裏,我可以回過頭來,就在生死當中。因爲在生死裏面,可以看到生死的一切現象,全是緣起而無自性。無自性跟緣起的萬相,是一不是二。羅漢證得本體,體跟相就變成二了。他不管相,不著相,但是他著了涅槃,著了無相。菩薩呢,他是不著涅槃相,才真正地可以利用一切相。只要真正地不執著——就在相上,誰能讓這個相生起這麼微妙的作用?那大乘佛法就告訴我們,這叫佛性在啓用。所以規範的學術語言,應該說是佛性在啓用,不能說是真心在啓用。但實際上呢,佛性的體就是真心,佛性的用就是相。體、相、用,是一體而叁面。心真如門,是如如不動的本體;心生滅門,是包羅萬象的天地萬物、人我、身心。

  

  

自性清淨

  六祖大師他把心和性講得很清楚。他講的這個性,因爲性是包括了體和用,在相上展現出來的,所以他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本來,就是原初不動的那個叫本來;改變了,那就不是本來了。我們大家的真心,不需要修行、打坐給它改造過來,而是原本就是清淨;現在如此,將來如此,過去也是如此。

  

  

過濾斷常之見

  “何期自性本無生滅。”大家一聽到本無生滅,不要誤以爲有一個自性,那個自性是一個東西,是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你這樣理解就錯了。所以我們要過濾兩種邪見。第一種,大部分人一聽到衆生都有佛性,我們都有真心,所以呢,在腦子裏就想,我現在沒有看到這個佛性,有一天我看到它了,那我生死就了了。在你的腦子裏面,那佛性就象是你的一個窩,或者是你的一個家,或者是一個東西,一個果子,你拿到它就能吃了。你把腦子裏面想象了一個佛性和真如,想象有一個東西放在那裏。但是那個在哪裏呢?不在我們現在理解的這個世界裏,可能在另外的世界裏,是一個東西。這叫常見外道。是不是大部分人都變成常見外道了?曾經我也是這樣想的,因爲這樣理解起來好理解。你看我們大家都有佛性,現在沒看到,看到了我們就開悟了,看不到嗎,那個佛性還放在那裏。是不是這樣?佛性是不是還放在什麼地方?寄托在什麼地方?如果這樣看,這叫常見外道,因爲你認爲那個東西永遠都在那裏擺著,就是等著你看,等著你看見它。這是錯誤的。另外一種呢,你看到緣起無自性,諸法空無我。一想到是諸法空相,一想到空啊,哦,原來自性並不是一個東西在那裏的,那可見自性是沒有,沒有這個東西在那裏;認爲自性沒有東西。好了,認爲自性是沒有的,這叫作斷見外道。

  所以永嘉大師說,“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不是我這個和尚在這裏逞能,說是、說非、說人、說我,修行就是怕大家會落入在常見或者斷見這個陷井裏面,掉到這個陷井裏面出不來,那問題就嚴重了。對一般普通的凡夫來說,覺得有一個佛性在那裏永遠不滅,心裏說不定還美滋滋的,覺得反正我死了佛性也不會死,我下地獄佛性也沒關系,我上天堂佛性也沒關系,總有一天我會見到它……這實際上是常見外道。他心裏可能比較安慰的。另外一種人呢,一想,什麼都沒有,于是,他可以把執著也扔掉了,也覺得,哦,原來什麼都沒有,都不要了,空掉了,什麼都沒有了。他認爲什麼都沒有就是佛性。這落入了斷見。身心雖然也空蕩一下,但是,是落入了外道的知見、陷井。落下去以後,你的智慧生長不起來。所以,何期自性本無生滅啊,是在我們生滅的萬法上面給我們講的。我們在萬法上,就見到了一切萬法的沒有生滅。不是我現在看到它,分析了解了以後,它才不生滅,而是從本以來,根本就沒有一個生滅法。

  

  

打開慧眼

  “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你看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我們的境界,隨時都在動搖。打坐,入禅定,身心一片空寂,兩分鍾又出來了。你想抓,抓住的只是一個空的定境,根本就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許許多多的人,都會把這種定境當作自己的智慧,當作自己的見地。這是大錯特錯。見地不需要境界!見地是你的智慧,是你的眼睛。不管你生什麼病,你的眼睛睜開就能看世界,不會說我現在肚子痛,我眼睛看不見了;除非你沒有眼睛,看不見。智慧,見到本來面目,你就是連初禅都沒有,欲界定都沒有,渙亂的衆生,也同樣能看到諸法無我。

  大家一定要明白,打開本來,見到無我,並不是一定要境界的。沒有境界,沒有把自己的心觀照在某一種狀態裏面,用你的眼睛,用你的慧眼,就能看到這一切萬法,一切事物的本質空無我。如果是打坐得來的一種狀態,坐著正…

《禅心密印 第十四章 真如佛性體相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