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十叁章 痛至極處苦何在▪P3

  ..續本文上一頁內容。

  

所以四祖他看到的生命,是全身心內外一切的束縛,希望師父能夠給予解脫。叁祖也同樣繼承前面幾祖的方法,就問他,“誰縛汝?”誰束縛你了?大家看看,誰束縛你了?你說,我們這個世界,你想擡頭就擡頭,想舉手就舉手,想站起來站起來,想坐下就坐下,想睡就睡,想醒就醒,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誰捆你啦?還有,你想生就生,想滅就滅;想不生就不生,想不死就不死,從來未曾有人束縛你。

  

不曾有縛

  

這裏面哪,我們看到四祖,他佛法道理是懂的。問他誰縛汝的時候,他回光返照,身體束縛我了沒有?因爲身體只是緣起的四大,本空,不曾縛我;世界束縛你了沒有?世界只是六塵緣影,又不曾束縛我;那你的內心束縛你了沒有?內心的妄想束縛你了沒有?妄想只是我們從小學習來的一些知識堆積在一起,沒有妄想,沒有思想,沒有身體,沒有世界。這一切有相,它只是無常的緣起的組合,所以不可能束縛住任何一個人的心靈世界,不可能捆得住你。那麼你的心呢?心本無生因境有。我們所謂的心就是妄想。妄想都是有境界才會有的。

  

所以,他看看,從裏到外,從身到心,確確實實,沒有哪一種理論,沒有哪一種思想,沒有哪一種概念,沒有哪一種事情,可以捆得住我。那他就直接回答,“不曾有縛。”沒有人、沒有東西捆著我啊。諸位看看,你們心裏有沒有東西捆住啊?有沒有?你在這個世界上被多少東西捆住啦?當下,你要問的是全部的身心,回光返照也是全部的身心。每一塵,每一刹,細細推究,無有一塵可以縛住自己。那叁祖就說:“與汝解脫竟”。啊,把你解脫了了。沒有捆住你,還有什麼需要解脫呢?解脫,只是針對被束縛的人來說的。

  

所以我們打七,會用功的人,爲什麼要在一念未生之前去看?因爲你在一念未生之前看多了,所有的念頭、妄想捆不住你了。最多你會看見:這個小賊頭又出來了。他跟我沒關,他只是妄想,跟自己沒關系,他只是想而已。而且有東西給他想,他才能想得起來。緣起的。看到了這樣一個緣起的法背後,沒有一個被緣起法捆住的心,他就解脫了。

  

所以,禅宗的直指啊,就是你執著在哪裏,就把你那個地方拔掉。禅師看上去是有點不近情面,不近人情,因爲他不能把佛法當人情。用人情,你會把佛法當作哲學,當作思想理論,不能當作你生命解脫的武器,被人情世故、觀想對照、種種知識,掩蓋了佛法的真實受用。所以禅門不主張我們天天學習。既然我們學了,那就要象祖師那樣,隨時關照身心。你要解脫,你要追究這個心,你要能夠把全身心的注意力提到你當下的智慧覺照當中。這麼回光一照,你自然發自內心地就見到了自己不曾有生滅、不曾有受苦的這顆明了的心。它不曾受苦,也不曾受傷,不曾汙染。

  

心經的核心

  

要問它是什麼樣子,那佛跟我們講得更清楚,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經》,真心展現出來的境界。這部《心經》,一般的人都告訴我們,這是六百卷《般若經》的核心,這麼一部經叫《心經》。事實上六百卷《般若經》,它的中心思想講的是什麼呢?就是講我們這顆真心。因爲真心就是般若大智慧,就是清淨、微妙、無所得、無生滅,能徹了世間、出世間法的大智慧,看到了自己的心。

  

諸位在打坐腿痛的時候,現在你可以觀想一下,你的全身心充滿一切的痛苦,你的世界,所有的灰塵全部都是苦字,這個時候,你再來看,苦,如何了斷。叁界無別法,唯是一心造。這個苦的背後,苦的當下,其實只有凜然一覺。這凜然一覺,它即是空空無所得。所以,十六行觀最後,苦也是空的。你看,看到了苦也是空的。

  

所以《心經》最中間那一段,就給我們介紹了“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諸位對照一下哦,你們如果這次打七,把我執透過去,通過思想的觀察,看一切法原本無我,你就用這段話去對照、印證自己,“是諸法空相……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你要一個一個對照,“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十八界。這乃至兩個字呢,是包括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然後色界,聲界,香味,味界,觸界,法界;然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所以這叫十八界。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明,就是大家打七,要打的這個無明就是七,就是第七識。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稱爲十二因緣。那我們細細觀察,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苦惱一切皆滅。所以你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無明滅盡了;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全部一個無字。

  

“無苦、集、滅、道”,四谛。苦,世間是苦的。苦的原因,就是迷惑。那你一看,當下這顆心,既沒有苦,也沒有苦的原因;既沒有消滅的樣子,也沒有修道的過程,因爲無相,所以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所謂的智慧,因爲我們平常對智慧的感覺是他能分別,他能想很多東西,可是你觀察你心的當下,當下這顆心,沒有我的心,是沒有智慧的分別,也沒有所得,一無所有。

  

下面轉文說,“以無所得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正因爲無所得,然後把我們平常的,感覺到有痛苦的,有害怕的,有患得患失的心全部都消除了。

  

到最後,“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大家回光返照,看看你無我的心,是否如此。如果你看到,能除一切苦,這一切苦,就包括叁界六道一切的痛苦,在你身心、眼前呈現出來的並不是痛苦,而是無自性的般若智慧,到此時,是無話可說,所以只能用一個咒來形容。

  

但這《心經》的後半部分,“究竟涅槃”以後,就“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這個開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指證體以後的啓用,但從空、無這兩個字所形容的一切,都是我們證得真心本體的描述。所以這裏面跟世俗法講的有、無是有區別的。但我們如果用心去觀察,直下即可承當。因爲我們反複地觀察身心世界的內容就那麼一點點,十八界。如果膽量大一點,抓在手上,也就是五個指頭加一個指頭,就是六根。一把抓來舍棄掉,抛向虛空毫無色相,即得無上菩提。阿彌陀佛。

  

你們要發願啊,剩下兩天更痛一點,如果沒有打開的人,你要讓自己再痛一點,再痛一點就打開了。你要不痛不苦,不痛不癢,很麻煩;不倫不類,不上不下,打也白打。

  

其實也不在痛不痛,關鍵是你有沒有全部的身心提起來。全部提起來,你才能全部放下。你留一點點尾巴在家裏,留一點點尾巴在單位裏,留一點尾巴在兒子那裏,留一點尾巴在情人那裏,留一點尾巴在愛人那裏,那全部完蛋了。哎,你沒有提起來嘛。所以大家要把整個的身心全部提起來。難得的機會。

  

  

《禅心密印 第十叁章 痛至極處苦何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