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八章 于未動念綿密照

  

第八章 于未動念綿密照

  

再讀《猕猴救月》

  通過這七天的努力呀,大家在功夫上應該有不少的進展。盡管打坐的時候,心還很亂,甚至會把自己最討厭的念頭、最討厭的人事全部都翻騰出來;越是打坐得力,越是感覺到自己哪壺不開提哪壺,最不想要的狀況,往往在你得力的時候展現出來。平常的凡夫心,就誤以爲用功不得力,後悔、懊惱、自卑、難過,殊不知,這正是你得力的表現。因爲佛法不是告訴我們逃避人生,而是要我們解決人生的問題;不是掩蓋事實,而是在任何情景當中,都要能夠看到這些事物、情景的真實面目。所以,我們心中所有的觀念、思想、執著,習慣性的思維,堅固的價值觀念,以及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都執著的見思、塵沙、無明,都會在通過打坐、打七的這種精進努力下,逐漸地得到根除。

  所以,在座上,能看到自己煩惱的翻騰,實是習氣的翻騰。猶如炙病得穴,就知道病床在什麼地方,才有的放矢,可以下手。假如你每天渾渾噩噩,得過且過,不知生命的重擔,也不知道痛苦根源、無明習氣在哪個地方,那我們想解脫,終究是妄想而已。所以我們看到,當自己內心,把自己最不希望的情景引導出來,其實,我等衆生,在生死苦海、叁界火宅、愚昧暗宅當中,長期與巨大的毒蛇同一室臥,隨時都有喪身失命的危險。一氣不來,此生法身慧命便告無望。所以能在有生之年揪出我們的煩惱毒蛇,雖然看上去有些恐懼、有些害怕,但應當慶快自己。

  對于修道的人,最沈重的莫過于魔障現前----遇到情景,我們就會想到,我不希望的,都把它歸納爲魔障。事實上魔障的根源根植于我們的心,根植于我們對于有相事物的執著。我們都把根、塵、識當作一個真實的世界,把空華水月當成是真花天月,所以産生了強烈的誤會。如果看到了水中的月亮,我們不知道真月在天上,憑我們的直覺,就感受到水中確實有月亮,而且誰都能看到,都有光明。

  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産生兩種錯誤:第一種是,認爲水中有一個月亮;第二種是,風吹到水面,波浪蕩漾,而看到月亮被支離破碎了。我們也親眼能夠看到月亮已經不圓了,已經形成各種各樣的圖形在水中晃動。所以我們以爲自己很慈悲,很關心自己的月亮,希望把這個支離破碎的月亮修補起來。過去有一本書,有一篇文章講《猕猴救月》,我在小學的時候讀過這篇文章。說一幫猴子,在樹林裏面看到一棵大樹底下有一個湖泊,湖裏面有月亮,于是那個猴子的領袖就發動五百只小猴子,一個接一個,要去救這個月亮,都爬到水裏面去。最後,這些猴子爬下去,全部被水淹死了。我們看到,這些猴子是很傻的,它要救這個月亮;但是憑它的直覺,它覺得沒有錯,太真實了,就看到水中有月亮,而且還有距離感。清清楚楚,就是看到了。

  那個時候不知道,這個故事,實際上是佛經裏面說的。釋迦佛有一次跟弟子們講,在不遠的村落,有五百個外道,跟隨一個外道的老師,在那裏修習苦行。他們認爲不吃飯、不穿衣服,裸行,在荊棘叢中睡覺,在冰冷的水上仰臥,受盡種種折磨,就能使自己的心變得清淨、自在,就能救了苦難的衆生。佛說,這些外道,他看到的這些痛苦,要去救了這些痛苦的,只是救了這些妄想的心,並非真實地看到生命的本質。所以,他們的苦行往往就是徒勞無益,殘害終生。就象猴子,以爲自己聰明,反而掉到水裏淹死了。

  佛告訴我們,作爲正法的弟子,首先,要能看到水中是沒有月亮的。真的月亮在天上,不在水裏。無論水裏的月亮是多麼晃動、多麼淩亂、多麼支離破碎,但是天上的月亮永遠都沒有變化,它不會破碎。那麼如何見到天上的月亮?因爲我們的眼睛已經習慣了盯到水裏的月亮,讓你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轉過頭來你能看到天上,一個是往下看的,一個是往上看的。往下看的,是形而下的,看得見、摸得到、想得到、說得出,可思議的凡夫世界;往上看的,是看到一切法的本質,用肉眼觀察色法的習慣看不到、摸不著、想不出來、不能說,不可思議,這能看到我們的真心。

  但這個不可思議,我們大家又是可思議的人,怎麼從可思議進入不可思議?這實在是最艱難的一件事情。連釋迦牟尼佛初證菩提,在菩提樹下,他也非常的感歎。他知道他說出來的話,很難形容涅槃的世界;很難用可思議的語言來表達不可思議的真心。有些人因爲習慣于思維,聽了不可思議的話以後,反而不相信,毀謗,甚至破壞正法。“迷惑不信教,破壞于正法,墮落于惡道。”所以佛當時就想,“我甯不說法,進入于涅槃。”我甯可不說法,不要讓他們誹謗。但是他轉念一想,如果我不說法,衆生更是永遠都處在輪回、迷惑當中。所以就以種種方便,譬喻言辭,廣演言教,而爲衆生說叁乘教,說如何解脫,如何啓用,如何圓滿菩提。等他說出來,已經是用有相的文字去說了。在有相的文字當中,表達最貼切的,無非是真如佛性、如如不動、來去自在。如如不動,就是我們沒有起心動念;來去自在,就不妨有種種起心動念。

  

在門口看門裏門外

  所以我們大家在做功夫的時候,都是要在心地上看住了一念不生、如如不動的狀態。你不能看到自己沒有念頭的樣子,一定是心隨境轉。所有的境界都是由心而生,互動的。所以境由心生,心由境轉。你在打坐當中出現的任何境界,只要能看得到,想得到,說得出來,不管是見光、見佛、見魔、見人、見事,這一切境界都是由心而生,所以是境由心生。生了這些境以後,我們又在那裏害怕、高興、歡喜、擔憂。見到光、見到佛、見到空,就開始高興了:我這一座坐得不錯,我還見到佛了呢。見到不如意的情景,在那裏擔憂、受怕,怕自己打坐走火入魔了,怕自己的煩惱惡習翻騰起來了,也同樣被境所轉,所以心又隨境轉。這樣境由心生,心隨境轉,無有窮盡,才是輪回。

  想截止輪回、打破生死,那必須要讓心不隨境轉。任何境界現前,都能看住自己沒有妄想的樣子,無心。

  

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就在你用心專注、觀照,這個時候,無有一心可用。所以,我們上師告訴我們,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之性,即是佛性。有些人在這裏有所體會,歡喜雀躍,以爲找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我曾經給大家說過,平常的凡夫,我執未斷。你能夠看住自己一個念頭都沒有,非常清淨的狀態——它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你是可以進去,也可以出來的,這才是我們回歸家門的大門,並不是門內,還是門外。到這裏,充其量也只是一個門外漢,但是已經進入了佛法的正道;道路已經到家門口,就是內道。如果你不能在這裏用功,不能在一念不生之前,而向心外一切相去求,觀想、氣功、打通氣脈,觀想身心以外的虛空,專注在某一個身體以外或者身體的丹田,某一個位子,某一個點上……如此用功,皆爲外道。連正路、正道還沒進來。所以道路還在外面。能在一念不生之前用功,這個道路已經進入正路了,但是還是在門外。正路,要通達自家,登堂入室,歸家宴坐,這才是正路。因爲心性的本面,就是本來面目,是無法言說;要說,只能站在門口說。所以有些人就在那裏疑惑,說上師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就是佛性,你怎麼說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又不是佛性了呢?說不是佛性,那是不對的,因爲一切法都是佛性的展現。你就起心動念、妄想紛飛,也是佛性的展現;說你已經見到了,見到真心,明心見性,那是不對的。因爲強烈的我執還沒有透過。

  

老猴拉鋸的鏡子

  所以諸位經過這麼幾天的打坐呀,功夫上自然有進步。二祖告訴我們,坐得好,坐得不好,都是進步,都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量。我剛才說了,你坐在那裏,身心能夠安定,當然,是禅定的定力好;身心不能安定,在那裏動,在那裏亂,在那裏産生種種煩惱顛倒,你正好借此機會,看自己是幾斤幾兩,不要太傲了,生慚愧心,正好是看到自己缺點的機會。這個無形當中會增長自己無邊的智慧。

  所以功夫啊,有進展,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景;但是功夫不是這麼幾天就能大功告成的。坦白一點告訴大家,功夫是要生生世世,叁大阿僧祗劫去努力的。關鍵是,沒有見到之前,我們做功夫都做得很辛苦,著急吧,有沒有?七天下來還沒消息,急死了。不是一個七、兩個七,然後以後就不要做功夫了。

  只是說沒有見道之前啊,我們做功夫,都是帶著矛盾的心去做的。心裏又偷懶,懶惰,巴不得讓自己舒服一下,可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象我們背後的柴油機一樣地開起來,讓我們又不忍心懈怠,又想趕緊努力精進用功,人生有限,歲月無常。一會又想,該休息一下,放松放松;一會又想,不行,我趕緊提起覺照;一會又聽那個妖魔鬼怪一樣的心在那裏計劃,我這座坐完,下一座要怎麼樣;我打坐完了以後,要去做什麼事情,我要准備以後的種種種種,在那裏准備。一會又在想,過去怎麼用功都錯啦,還是現在要緊……想來想去想了半天才發現,剛才都沒用功。妄念舍棄,趕緊用功!用了一會,妄念又跑進來了……總是自己跟自己過意不去。理性上又告訴我們,不能有我,我是空的,沒有我的,要舍棄;稍微腿痛一點,哦喲,我痛得不行了:那個“我”又冒出來,又聽“我”的話了。

  這就象老猴拉鋸子,這深山裏面的老猴子,已經老態龍鍾了,還在那裏鋸木頭,拉過來靠過去,一點力也沒有,拉了半天,不起效果。用功不會用的人,就是帶著自己強烈的習氣,受苦又受了很多,心不甘情不願,求忏悔,不改善自己。嘴巴裏面、心裏想,我做得不對,我趕緊忏悔,我一定要改…

《禅心密印 第八章 于未動念綿密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