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棄五蘊入聖流

  

第六章 抛棄五蘊入聖流

  

剝落五蘊的香蕉葉

  通過五天的靜坐,諸位這幾天應該都非常努力。各自在心情上、在見地上都有所突破。頭一天跟大家講過,其實我們打七,只要五天就夠了。你們夠了沒有?爲什麼講五天夠了呢?因爲我們要掘地五尺。人家是挖地叁尺,我們要掘地五尺。這五尺就是----

  第一天,我們需要舍棄色蘊。對于一切物質的世界,從內心當中徹底放下。第二天,我們要對于受陰,就是一切苦、樂、澀的感受,要放下。第叁天,把自己沈舊的想法、所有的觀念全部舍棄。第四天,看到自己內心不停流動的念頭,這個動態的行蘊,也要舍棄。第五天,就是把我們對人生世界的認識,這種識蘊,就是分別念,也通通要舍棄。

  假如對于物質的、精神的色法世界、心法世界,全部從我們自以爲是的執著當中連根拔掉,那就證得《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經的核心要點,就在于“照見五蘊皆空”,從而顯現出我們每一個衆生本來具足的內在的真心。這是一條解脫道,明心的證體的路程。就好象剝這個香蕉樹皮,看上去好大的一棵香蕉樹,當每一張香蕉樹葉剝下來之後,發現裏面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香蕉樹,它只是葉子,每一張葉子的梗,綜合在一起,看上去象是一棵樹。

  我們這個人生,看上去有思想、有境界、有分別、有動搖、有色身、有生活,還有外在的世界,種種的現象,非常逼真;當你在靜態下去觀察,去一層一層地剝落我們無始劫來的執著,剝到最後,你就發現:諸法空無我。這就證得了禅宗所講的本體,也就是打開我們的本來面目。

  

會痛的受與不會痛的想

  如果連自己的五蘊都還沒有看清楚,你不能分辨色法和心法的概念,也不了解覺受和思想的區別。坐在那裏腿痛了,苦受開始。你還在那裏想,這個很痛,怎麼辦?這個想的本身,它不會痛,它只會想。痛和想,這是兩個概念。痛就是受蘊;想,就是想蘊。坐著舒服的時候,你覺得很舒服,舒服的感覺是受蘊;想到自己舒服,這是想蘊。我們的想蘊一直在顛倒,亂想;受蘊就受到了身體和思想的局限,從而産生苦、樂、得意、失意、高興、難過的各種情緒。

  所以每一種覺受産生,它的背後,都隱藏著它的想法。假如你想法沒有了,你的痛苦也就沒有了。所以受蘊比想蘊要更加粗,想蘊比受蘊要更加細。當我們在想一件事情,或者在分析一段道理的時候,想,它是指有具體的形象出現在腦子裏,比如說你想到車,想到某個人,想到具體的某一件事情,無形當中,我們以爲想的這個事情很真實,卻忘記了想的背後隱藏著深深的變化。當你在想車的時候,可能下一個念頭馬上就擠進來,讓你去想你的房子;當你想張叁的時候,下一個念頭就擠進來,讓你去想李四。我們不知道想的背後蘊含著無常變化的這個行陰,以爲我所想的都非常真實。每天都把自己想得好好的,要做什麼;其實每一件事情,你想要做的,跟你真正做的,永遠都沒有吻合的時候。就象你中午想吃面條,但是你不知道你會吃多少根面條;你可能吃一碗也可能吃兩碗;你可能這個面條用調羹打,也可能用筷子;如果沒有調羹和筷子,也許用手也可以抓。這個面條吃的時候,會不會太冷、太熱;是太鹹呢還是太淡……根本無法知道。我們想到吃面條,然後你就去吃;吃的時候跟你所想的完全不一樣,這已經有很深的變化。我們凡夫往往以爲這就是我想要的。可是他的注意力馬上又看到、又去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在吃飯的時候就想:我應該怎麼去洗碗;我下一餐應該吃什麼。如果太鹹了,覺得我下一餐應該放淡一點……這個想法一旦實現在你的眼前,你的思想馬上就變化到下一個境界,追求下一個目標。

  

追求到的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所以人生不停地設定目標,又不停地被自己的行陰所摧毀。這就好象沙漠上的糜鹿,它看到前面不遠,太陽照在沙漠上發起的蒸汽,就好象是水一樣,叫作陽焰,太陽的火焰照在沙漠上。我們在高速路上,也可以看到前面二叁十米,路面上好象有水,前面那一輛車開過去,車的倒影你會看得清清楚楚;在直觀上,那就是一堆水。因爲沙漠裏沒有水喝,這個糜鹿口渴了,它就想要跑到前面有水的地方,喝到這口水。它就不停地跑。跑到前面,它以爲看上去大概二叁十米,就能喝到這口水;等它跑到前面,其實已經面目全非,什麼水都沒有。但它舉目又看見還在前面的二叁十米,還是那樣的水,它還是繼續往前跑。我們會說,這只糜鹿真是笨蛋,它爲什麼去追那些空花陽焰呢?爲什麼不停下來休息?總比口渴往前追求累死好啊。可是我們沒有看見,糜鹿確實是笨蛋,但我們也不比糜鹿好到哪裏去。從小到大,從老到死,我們每天去追求,以爲追求到的那個就是我想要的;其實當你到了它的面前,你發現面目全非;你馬上想要的是下一個目標,而不是它。因爲我們被五陰覆蓋住了,我們開不出智慧,就看見前面有目標,我們就想要。你不知道你想要的這個“想”,它是變化的。它今天想要前面二十米,可以到那裏,有水喝;到了那裏它發現還在前面二十米,我還要再往前跑,才能喝到。它的思想就隨著環境的變化不停地追求、不停地追求。所以欲望驅使下的想法,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

  人的欲望每天在膨脹。在物質的世界,固然不可能滿足;但即便在精神的世界,古今中外,無論是哲學家、藝術家、畫家、文學家,哪一個在死亡的時候,他拍著胸脯說,我這一生過得非常滿意?我很自豪地告訴自己,我的生命就很圓滿?我看這些,包括李白,都在那裏感歎,“自古聖賢皆寂寞”。

  所以,思想的背後,蘊含著很深的行蘊。我們如果沒有看到,我們所有的想法,其實都是動態的,都是變化的,昨天想這樣,明天可能就不想這樣;但這種變化不是無根的,它的根就在我們的認識上。我們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你只要對這個世界産生了認識,産生了定義,腦子裏面就會有概念出現。這個定義,這個概念,就會使我們不停地動搖。所以,這個概念就是一個法塵。法塵,能伴隨著法塵生起來的,是我們的意根。也就是說,法塵是怎麼産生的,它緊緊伴隨著我們的我執。假如無我,所有的文字概念全部消失,會展現完全超脫世間文字、語言、思維生命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佛法講的,通過集中訓練,能證得真如的本體。這真如的本體,才是我們不會動搖的、不會受生死變化、無常幹擾的一個真相。那麼我們大家打七,就是爲了把這第七識的我執,從內心深處連根拔起。第七識也就是五蘊當中識蘊的內容,就是伴隨著法塵,有一個我的概念。

  所以五天下來,如果你沒有按照每天舍棄一個蘊的這個功夫,那我們現在就把五蘊一起舍棄。只有把五蘊從我們的生命當中勘破了,那才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能勘破身心世界,就會永遠被無常的想法困擾。

  

定境與見地

  但是,五蘊勘破以後,你要問,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呢?語言文字到這裏就非常的蒼白無力。因爲語言文字、動作表示,全部都是在思想可及的範圍;而真如本體卻要連你的思想的根都要拔掉,徹底清除我們生命中無始劫以來的所有的垃圾。你哪怕留一點點都不可以。五蘊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所以在描述證得真如本體的境界的時候,我們這些語言文字很容易産生誤會。凡是講到空的,境界有很多種。以前給大家講過證道路上的八種歧途。往往有很多人會把定境當作開悟,當作見地。

  六祖大師說,我此法門,只論見性,不論禅定功夫。因爲見到真如本性,才能破除生死。禅定功夫無論多深,不能了生死。除非因爲你禅定的功夫而開發了無漏的智慧,完全是以無漏的智慧來了生死。平常我們的智慧是有漏的,就是有煩惱的。

  

解悟與見悟

  知識豐富,可能因爲知識太豐富而煩惱。像人的知識比畜生的知識可能要豐富一點,見到你,如果說你是烏龜王八蛋,你就不高興了;但如果見到豬、見到牛,說它烏龜王八蛋,可能就沒關系;見到叁歲的小孩,還不懂烏龜王八蛋是什麼意思的,你叫他狗屎,他也很高興。知識傳達一種信息,但是因爲我們對知識的執著,反而導致了因爲知識而産生的痛苦。沒有智慧的人,學習科學,會被科學所害。就象他們用先進的武器,去壓迫、挑戰,挑起戰爭,破壞社會形象,破壞社會的現狀,沒有智慧而掌握了很多的科學技術,去犯罪,這就是佛法要告訴我們,知識,要有智慧來運用。但是,落入這個語言概念以後,我們的煩惱痛苦就非常多;離開這些語言概念,我們又沒有辦法表述佛法所要說的明心見性。

  所以,講經說法,語言當中並沒有真理,真理也不在語言當中。透過這個語言,通過我們智慧的抉擇,可以看見真理。所以講是標月指,用指頭指出月亮的方向;但月亮不是指頭,指頭上也沒有月亮。

  所以有一些同修,在打坐念得很專注的時候,身心一片空寂,眼前一片光明,感覺境界非常好。這個時候他拿佛經來比較,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他發現在這個定境當中確實什麼都沒有,于是就在那裏想,我是不是見到真心了?真心是不是就是什麼都沒有的?等你從這個定中出來,發現又沒有掉了,找不到這種感覺。

  我告訴大家,凡是遇到了跟你所理解的明心見性一模一樣的境界,只要你出來又找不到它了,那就是定境。你出定了,所以找不到它;你再入定,又會找到它。這絕對不是什麼見地。你在定境上,就算你承當下來,你在那裏又想,一把抓來就是,那這個就是了,我就肯定我已經見性了,于是哈…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棄五蘊入聖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