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棄五蘊入聖流▪P2

  ..續本文上一頁哈大笑,吟詩作賦,寫偈頌,抄佛經,到處宣揚;還要告訴師父,我某天某日,在哪裏打坐,出現什麼情景,這是不是開悟的境界?你要是還能夠在這個定中,你就以你定中的狀態來跟師父對話,也許這個師父就被你蒙騙過去了,因爲你還在空靈的境界裏;但是大部分的人早就不是了。所以他跟師父就說,我以前怎麼樣怎麼樣。你這樣的心態想叫師父印證,怎麼可能呢?你開口自己就已經表露了,你是禅定,早就出來了。你講話的時候,那種我執的心,渴望的心,追求的心,已經表露在臉上,深怕師父不肯定我。如果罵你兩句,說,哎喲,這個師父害了我,把我法身慧命給摧毀了----殊不知,什麼叫法身慧命?贊歎你呢,你又高興得跳起來,哦,師父印證了,我已經開悟了!——不知東南西北。

  還有一些更嚴重的,如果沒有智慧,你在定境修得很深,只要一打坐,心一靜下來,就能夠空明曆曆,打坐下來就沒有掉了;有些功夫做得好的,打坐下來,也能這樣。始終能保持讓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很少,很灑脫,身心很愉悅。這樣功夫用多了以後,他這個他心通、天眼通慢慢地就開發起來了。別人還沒講話,他就知道什麼意思;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是著急還是不著急……因爲心細了,自然就有這個感應。他更覺得自己不可一世、與衆不同,我慢心生,到處去宣講自己打坐的經曆。這種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得少爲足,得大妄語。不但不能見性,反而是因爲聽了佛法,明白了空靈、無所得是我們的真心這個道理,而把自己開悟的大門給堵住了。

  所以聽法好就好在指明道路,讓我們的心知道從一切物質和精神的執著上,慢慢地抽離開來,跳出一切執著的痛苦,知道了這個方向。但是害我們的,我們聽懂了,就以爲是自己的了;聽懂了,在打坐當中有所感應到的時候,就以爲自己已經體會到了佛菩薩的見地。大錯特錯!所以,光看語言文字是很不夠的;光聽法,很不夠的。

  我遇到過好幾個同修,因爲打坐當中身心空靈,在這種狀態下拿起佛經來讀,覺得每一部佛經都能讀懂。于是他大手一揮,說叁藏十二部經典,我完全能懂;叁藏十二部經典,我一看就懂。我就問他,既然叁藏十二部經典你都能懂,無想定和滅盡定的關系是什麼?他們有什麼不同?他就講不來。因爲滅盡定是羅漢解脫的定,無想定是凡夫沒有思想的定,完全不同,但是都是定境。無想定是四禅天的定,四禅,無想無煩無熱天。四禅八定,初禅、二禅、叁禅、還往上走,才進入第四禅,叫無想定。第四禅的特點,就心能專注,叫心一境性,把心專注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你如果把心停留在念頭沒有生起來之前,一念不生,停留在這裏,你試試看,停在那裏,心專注在一個境上,你就發現,心沒有動搖,卻很清楚。它只是世間的一個定而已。有人以爲這就是解脫了,這就已經開悟了。對不起,他變成外道了。無想定就是外道定,不但不能解脫,定境喪失,必墮叁途。因爲無想定,認爲自己解脫,未證言證,是大妄語。

  所以我們在同修之間,無論多麼有道德的同修,你修證的境界呀,最好不要跟他談。因爲是凡夫,都有我執。有我執,就對你也很執著。你講有境界,他沒有的,他心生嘀咕;你如果講出了,以爲自己明白了,很歡喜,好象是大事一樣,那麼同修可能會勸谏你,叫你不要太高興,但是他也不知道你是對是錯。

  那麼我們多聽聞佛法,多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凡是會有進去、出來的這種境界,打坐的時候出現了,進到這個定境當中,不打坐的時候出來了;偶爾又感覺很明白了,哎,有時候轉頭又不行了……這些種種會出會入的,全部都是定境,一概不是見地。這是錯把定境當作見地。

  還有一些是把理解、解悟當成見悟。解悟是什麼呢?就是給大家講完這些心性的真實相狀,我們把佛經讀給大家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到最後,“無智亦無得”……把這些佛經的內容用白話給大家一講,我們在腦子裏面就開始仔細地規劃,構造自己的思想體系。于是在那裏想,哦,沒有色,沒有眼,沒有耳……唉,這個世界一切全是假的;但是這一切又是佛性的妙用。把這些話都記住了。

  然後有人就跑過來:師父,我見性了。我說你見到什麼了?----我見到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我說我沒看到佛性的妙用啊。你看到什麼啦?是不是眼睛出現幻覺了?他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佛性的妙用。我說沒有告訴你佛性的妙用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這樣講的呀,你叫一個不懂佛法的讓他看看,他是不是說佛性的妙用?你的眼睛是不是看到跟他看的不一樣呢?他說一樣的。那一樣的,你的佛性在哪裏啊?杯子外面有佛性嗎?杯子上面有佛性嗎?杯子是空的有佛性嗎?看到了沒有?通過語言、思維學習來的,懂得了這句話。

  就象蘇東坡有首詩: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很多人:哎呀,人生如夢啊,不要跟他計較。你真能體會到人生如夢了嗎?其實從來沒有。我們覺得人生就是人生,很真實,怎麼會如夢呢?所以沒有體會到這個語言的本義,卻能把語言拿過來,自己去想象的,想象一個道理來,想象的想出來說,這就是佛性的妙用。實際上,也是瞎說,就是聽來的。你問他自己看到了嗎?你們有沒有看到?如果你在杯子上還看到別的東西,說明你眼睛花了,有毛病了。杯子上沒有第二樣東西。你怎麼會看到一個佛性呢?在杯子上看?而且還說杯子就是佛性的用呢?但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祖師大德說,佛性就在六根門頭放光,林林總總,都是佛性的妙用。他說是他的;你說是你的嗎?所以很多人,特別是知識份子——我們在座的,幾乎都是知識份子,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你看看,我們第六意識太活躍了,就把聽來的教理啊,不停地琢磨、琢磨,琢磨得玲珑剔透,無懈可擊,然後把它搬出來告訴師父;我已經明白了。錯了!這種錯誤完全是所知障導致的。

  還有一些正在用功,我們找到了一個用功下手處,就是告訴大家,在一念不生,能見到了了分明,這個地方比較舒服。你如果承認這就是心性,也很容易,一把就抓住了。你從此不會再憂慮,不會再流浪。因爲無論遇到什麼痛苦,你只要體會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有的痛苦都變成電影的影像,而不是你自己。這在世間已經極爲難得稀有。縱然你體會到這點,其實,還是屬于慧解上的解悟。解悟啦!----不要生退堂鼓,不要生退心。你能夠體會到一念不生的樣子,這個說明我們的大腦是很正常的。有些人,你跟他講一念不生,他聽不懂。一個念頭都沒有起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都聽不懂。聽懂,你要去感受一下。

  

思維本身的無我

  我們打七就是你做功夫就要不停地感受一念不生,不停地感受它。在感受的過程中,就把房子的一層樓、二層樓全部蓋好了;到因緣成熟,條件具足,第叁層樓很容易蓋起來。你不在這裏用功,你平常的貪、嗔、癡,煩惱、習氣一大堆,昏沈、掉舉。坐在那裏,或麼東看西看,東想西想;或者呢,頭一低,迷迷糊糊的,兩個小時就過去了;擡起頭來,又開始想了。這叫:瘋瘋顛顛,又過一天。就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到底在幹什麼。靜下心來,打七,你可以看到自己有多麼的不行。

  實際上,讓你去體會,一個念頭都沒有的這種狀態啊,每個人都可以去體會;而且體會到的感覺是非常的清淨、舒服的。這個智力,可以超過你用第六意識的百倍。你看我現在坐在這裏,如果我想看哪一個人的臉——我的妄想打起來,想看一個人的時候,我只能看到他一個人,其他人我就看不見了。但我不打這妄想,我什麼都沒想看,我只要睜開眼睛,你們不管是東邊、西邊、前邊,只要有動,只要有聲音,我看得比誰都清楚。你同時動,我同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意根本身所具備的了了分明的能力。你不能這樣看事情,難免會挂一漏萬,得不償失。所以,如果能夠以一念不生的心來生活,來體會人生的種種況味,不但不會變傻,而且還智力過人,灑脫自在,反應是異常地准確和迅速。這就是在人世間,建立一層樓、二層樓。

  當然,我們打七的真正目的,是要到第叁層樓。放開這個禅定的空靈,以往無論你得到什麼樣的覺受,只要你現在沒有了,你一點都不要稀罕,一點都不要覺得自己曾經是多麼偉大。其實,在這裏坐禅,大家從打七的那天開始,在我們這個地方,你沒有身份,沒有名字,沒有職務,沒有長相,沒有價值……所有的一切在這裏不起用。因爲大家都是禁語,大家都看自己的心,不看你。所以在這裏,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職務、名字、家庭、背景……所有一切,全部不相幹,這才是你生命在這個世界展現的一個模樣,不以外在的光環掩蓋你真實的生命。

  把定境和思想理解來的種種說法、種種思維全部都舍棄。當看到緣起的世間法,每一個事物,都是由衆多的條件組合而成,而這些事物,它的本質是沒有自己的,沒有自我,你去體會身心世界、諸法無我。通過思維,去觀察;最後,把自己的思維也觀察到思維的本身也是無我。真見到了無我,並確定。就象電腦上最後一個回車鍵,你所有的程序都排好了,桌面就出現一個問題:無我?你要不要回車鍵,要不要確定?會不會擔心一旦無我,是不是我在這個世界就蒸發了,我是不是覺得可惜?如果你不可惜,你過去還有許多仇恨,你是不是覺得沒報?還有很多委屈還沒有申冤?還有宏偉大業沒有完成?是不是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你是不是擔心這些?假如所有的擔心都沒有了,你把回車鍵按下去。從此,我們的生命就改變了方向。

  因爲凡夫的方向只向外求,以我爲中心,向外求來圍繞自我,所以不停地去追求各種各樣的支持。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物質上的支持,需要地位的支持、名利的支持,甚至朋友情感的支持。沒有他們,好象就活得不行——痛苦因此而生。當你認識了無我,你的生命不需要支持了;反過來,你可以去支持所有的人。你可以去支持一棵小草,可以去支持路邊的一塊石頭,你可以跟它說,你擺在這裏很漂亮;你可以跟每一個衆生說,你們都有佛性,都可以解脫,我可以幫助你。但是,你發現,你,已經不需要支持了。所以,只有用我們的智慧,把世間種種緣起法從心底裏面連根拔掉,你的生命所呈現出來的是聖人的境界。以我爲中心,追求外界的支持,這是墮落的、往下流的世界,叫凡流,凡夫之流。無我了,我們去支持外界,不需要來支持自我。沒有一個自我可支持。從此,你沒有痛苦可言,只有幫助別人解決痛苦。這樣的生命,叫作上流,也叫作進入聖流,聖人之流。所以聖流是升華的生命狀態,凡流呢,是墮落的生命狀態。這就是用功在關鍵的地方,不能被禅定和自己的思想所困擾。

  

如佛一般的善知識

  有些人想請求師父印證一下,正想講:師父,我打坐的功夫怎麼樣、怎麼樣……師父說,你不要講了,不要講了,你講了就是多余的,你不用講了。其實就是在指點你,你已經在起心動念了,太明顯了。你這個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凡夫的思想,你這個必須給它扔掉。他還不扔,還說哎喲,這個師父怎麼不關心我,他瞧不起我,他沒有愛心,沒有慈悲,跟我沒有緣……你不知道師父對你多有緣啊!

  我聽說有一個居士,他打坐功夫不錯,跟一個師父彙報了,師父把他罵了一通,結果他悔恨,說見了你,本來你鼓勵鼓勵我,我還有自信的,被這麼一罵,我自信罵沒了,我還不如去死了好,連這麼點本事都沒有……恨老師。這固然跟自己的福德、善根不夠有關系,但也是跟這個老師不能對機施教有關系。所以我們修法爲什麼需要皈依,需要依止師父?你要向他求法,你對他就要百分之百有信心,你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樣,他說的法跟佛說的法一樣,你要有這種心,是你針對善知識的弟子相;你不具備弟子相,還仰著頭:師父,我已經開悟了,我見到你不用拜,你拜我都可以……沒有這個信心哪,善知識的話不對機,他自己贻害終生。如果對善知識有信心,他就是拿棍子敲你,也能把你敲開。

  所以大家以後要想請教問題,不管問哪個師父,你必須確定,他講的話,你會把他當佛的話來聽,你才請教他;要不然,你的問題不但解決不了,而且會讓你的心中留下禍根。這種不把善知識當善知識看,不把善知識當人看的,那他自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傲慢習氣都除不了。你發現對他沒有信心,千萬不要向他請教問題。因爲如果你向他請教了問題,他給你回答的答案是正確的,因爲你對他沒有信心,你就放在一邊了;然後等你碰到你有信心的善知識再問的時候,那個有信心的善知識告訴你的答案,跟沒有信心的那個善知識答案一樣,你心裏想,哎呀,那個是我沒有信心的人也這麼回答的,算了,我也不信了。所以,有信心、沒信心,都變成沒信心了,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能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修行難得,要珍惜。要明白定和慧是不同的,思想想出來的跟自己見到的是有千差萬別。我們所想要的,最起碼是要親眼能夠看到。通過自己的智慧觀察,看到了無我,然後你承擔無我,那就當下即是。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棄五蘊入聖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