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P2

  ..续本文上一页哈大笑,吟诗作赋,写偈颂,抄佛经,到处宣扬;还要告诉师父,我某天某日,在哪里打坐,出现什么情景,这是不是开悟的境界?你要是还能够在这个定中,你就以你定中的状态来跟师父对话,也许这个师父就被你蒙骗过去了,因为你还在空灵的境界里;但是大部分的人早就不是了。所以他跟师父就说,我以前怎么样怎么样。你这样的心态想叫师父印证,怎么可能呢?你开口自己就已经表露了,你是禅定,早就出来了。你讲话的时候,那种我执的心,渴望的心,追求的心,已经表露在脸上,深怕师父不肯定我。如果骂你两句,说,哎哟,这个师父害了我,把我法身慧命给摧毁了----殊不知,什么叫法身慧命?赞叹你呢,你又高兴得跳起来,哦,师父印证了,我已经开悟了!——不知东南西北。

  还有一些更严重的,如果没有智慧,你在定境修得很深,只要一打坐,心一静下来,就能够空明历历,打坐下来就没有掉了;有些功夫做得好的,打坐下来,也能这样。始终能保持让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想很少,很洒脱,身心很愉悦。这样功夫用多了以后,他这个他心通、天眼通慢慢地就开发起来了。别人还没讲话,他就知道什么意思;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着急还是不着急……因为心细了,自然就有这个感应。他更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与众不同,我慢心生,到处去宣讲自己打坐的经历。这种人,不是走火入魔,就是得少为足,得大妄语。不但不能见性,反而是因为听了佛法,明白了空灵、无所得是我们的真心这个道理,而把自己开悟的大门给堵住了。

  所以听法好就好在指明道路,让我们的心知道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执着上,慢慢地抽离开来,跳出一切执着的痛苦,知道了这个方向。但是害我们的,我们听懂了,就以为是自己的了;听懂了,在打坐当中有所感应到的时候,就以为自己已经体会到了佛菩萨的见地。大错特错!所以,光看语言文字是很不够的;光听法,很不够的。

  我遇到过好几个同修,因为打坐当中身心空灵,在这种状态下拿起佛经来读,觉得每一部佛经都能读懂。于是他大手一挥,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我完全能懂;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一看就懂。我就问他,既然三藏十二部经典你都能懂,无想定和灭尽定的关系是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他就讲不来。因为灭尽定是罗汉解脱的定,无想定是凡夫没有思想的定,完全不同,但是都是定境。无想定是四禅天的定,四禅,无想无烦无热天。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还往上走,才进入第四禅,叫无想定。第四禅的特点,就心能专注,叫心一境性,把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不动摇。你如果把心停留在念头没有生起来之前,一念不生,停留在这里,你试试看,停在那里,心专注在一个境上,你就发现,心没有动摇,却很清楚。它只是世间的一个定而已。有人以为这就是解脱了,这就已经开悟了。对不起,他变成外道了。无想定就是外道定,不但不能解脱,定境丧失,必堕三途。因为无想定,认为自己解脱,未证言证,是大妄语。

  所以我们在同修之间,无论多么有道德的同修,你修证的境界呀,最好不要跟他谈。因为是凡夫,都有我执。有我执,就对你也很执着。你讲有境界,他没有的,他心生嘀咕;你如果讲出了,以为自己明白了,很欢喜,好象是大事一样,那么同修可能会劝谏你,叫你不要太高兴,但是他也不知道你是对是错。

  那么我们多听闻佛法,多了解了佛法的道理,就知道,凡是会有进去、出来的这种境界,打坐的时候出现了,进到这个定境当中,不打坐的时候出来了;偶尔又感觉很明白了,哎,有时候转头又不行了……这些种种会出会入的,全部都是定境,一概不是见地。这是错把定境当作见地。

  还有一些是把理解、解悟当成见悟。解悟是什么呢?就是给大家讲完这些心性的真实相状,我们把佛经读给大家听,“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到最后,“无智亦无得”……把这些佛经的内容用白话给大家一讲,我们在脑子里面就开始仔细地规划,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于是在那里想,哦,没有色,没有眼,没有耳……唉,这个世界一切全是假的;但是这一切又是佛性的妙用。把这些话都记住了。

  然后有人就跑过来:师父,我见性了。我说你见到什么了?----我见到这些都是佛性的妙用。我说我没看到佛性的妙用啊。你看到什么啦?是不是眼睛出现幻觉了?他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佛性的妙用。我说没有告诉你佛性的妙用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这样讲的呀,你叫一个不懂佛法的让他看看,他是不是说佛性的妙用?你的眼睛是不是看到跟他看的不一样呢?他说一样的。那一样的,你的佛性在哪里啊?杯子外面有佛性吗?杯子上面有佛性吗?杯子是空的有佛性吗?看到了没有?通过语言、思维学习来的,懂得了这句话。

  就象苏东坡有首诗: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很多人:哎呀,人生如梦啊,不要跟他计较。你真能体会到人生如梦了吗?其实从来没有。我们觉得人生就是人生,很真实,怎么会如梦呢?所以没有体会到这个语言的本义,却能把语言拿过来,自己去想象的,想象一个道理来,想象的想出来说,这就是佛性的妙用。实际上,也是瞎说,就是听来的。你问他自己看到了吗?你们有没有看到?如果你在杯子上还看到别的东西,说明你眼睛花了,有毛病了。杯子上没有第二样东西。你怎么会看到一个佛性呢?在杯子上看?而且还说杯子就是佛性的用呢?但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祖师大德说,佛性就在六根门头放光,林林总总,都是佛性的妙用。他说是他的;你说是你的吗?所以很多人,特别是知识份子——我们在座的,几乎都是知识份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你看看,我们第六意识太活跃了,就把听来的教理啊,不停地琢磨、琢磨,琢磨得玲珑剔透,无懈可击,然后把它搬出来告诉师父;我已经明白了。错了!这种错误完全是所知障导致的。

  还有一些正在用功,我们找到了一个用功下手处,就是告诉大家,在一念不生,能见到了了分明,这个地方比较舒服。你如果承认这就是心性,也很容易,一把就抓住了。你从此不会再忧虑,不会再流浪。因为无论遇到什么痛苦,你只要体会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所有的痛苦都变成电影的影像,而不是你自己。这在世间已经极为难得稀有。纵然你体会到这点,其实,还是属于慧解上的解悟。解悟啦!----不要生退堂鼓,不要生退心。你能够体会到一念不生的样子,这个说明我们的大脑是很正常的。有些人,你跟他讲一念不生,他听不懂。一个念头都没有起来,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都听不懂。听懂,你要去感受一下。

  

思维本身的无我

  我们打七就是你做功夫就要不停地感受一念不生,不停地感受它。在感受的过程中,就把房子的一层楼、二层楼全部盖好了;到因缘成熟,条件具足,第三层楼很容易盖起来。你不在这里用功,你平常的贪、嗔、痴,烦恼、习气一大堆,昏沉、掉举。坐在那里,或么东看西看,东想西想;或者呢,头一低,迷迷糊糊的,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抬起头来,又开始想了。这叫:疯疯颠颠,又过一天。就不知道自己一天到晚到底在干什么。静下心来,打七,你可以看到自己有多么的不行。

  实际上,让你去体会,一个念头都没有的这种状态啊,每个人都可以去体会;而且体会到的感觉是非常的清净、舒服的。这个智力,可以超过你用第六意识的百倍。你看我现在坐在这里,如果我想看哪一个人的脸——我的妄想打起来,想看一个人的时候,我只能看到他一个人,其他人我就看不见了。但我不打这妄想,我什么都没想看,我只要睁开眼睛,你们不管是东边、西边、前边,只要有动,只要有声音,我看得比谁都清楚。你同时动,我同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意根本身所具备的了了分明的能力。你不能这样看事情,难免会挂一漏万,得不偿失。所以,如果能够以一念不生的心来生活,来体会人生的种种况味,不但不会变傻,而且还智力过人,洒脱自在,反应是异常地准确和迅速。这就是在人世间,建立一层楼、二层楼。

  当然,我们打七的真正目的,是要到第三层楼。放开这个禅定的空灵,以往无论你得到什么样的觉受,只要你现在没有了,你一点都不要稀罕,一点都不要觉得自己曾经是多么伟大。其实,在这里坐禅,大家从打七的那天开始,在我们这个地方,你没有身份,没有名字,没有职务,没有长相,没有价值……所有的一切在这里不起用。因为大家都是禁语,大家都看自己的心,不看你。所以在这里,把自己的身份、地位、职务、名字、家庭、背景……所有一切,全部不相干,这才是你生命在这个世界展现的一个模样,不以外在的光环掩盖你真实的生命。

  把定境和思想理解来的种种说法、种种思维全部都舍弃。当看到缘起的世间法,每一个事物,都是由众多的条件组合而成,而这些事物,它的本质是没有自己的,没有自我,你去体会身心世界、诸法无我。通过思维,去观察;最后,把自己的思维也观察到思维的本身也是无我。真见到了无我,并确定。就象电脑上最后一个回车键,你所有的程序都排好了,桌面就出现一个问题:无我?你要不要回车键,要不要确定?会不会担心一旦无我,是不是我在这个世界就蒸发了,我是不是觉得可惜?如果你不可惜,你过去还有许多仇恨,你是不是觉得没报?还有很多委屈还没有申冤?还有宏伟大业没有完成?是不是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做?你是不是担心这些?假如所有的担心都没有了,你把回车键按下去。从此,我们的生命就改变了方向。

  因为凡夫的方向只向外求,以我为中心,向外求来围绕自我,所以不停地去追求各种各样的支持。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支持,需要地位的支持、名利的支持,甚至朋友情感的支持。没有他们,好象就活得不行——痛苦因此而生。当你认识了无我,你的生命不需要支持了;反过来,你可以去支持所有的人。你可以去支持一棵小草,可以去支持路边的一块石头,你可以跟它说,你摆在这里很漂亮;你可以跟每一个众生说,你们都有佛性,都可以解脱,我可以帮助你。但是,你发现,你,已经不需要支持了。所以,只有用我们的智慧,把世间种种缘起法从心底里面连根拔掉,你的生命所呈现出来的是圣人的境界。以我为中心,追求外界的支持,这是堕落的、往下流的世界,叫凡流,凡夫之流。无我了,我们去支持外界,不需要来支持自我。没有一个自我可支持。从此,你没有痛苦可言,只有帮助别人解决痛苦。这样的生命,叫作上流,也叫作进入圣流,圣人之流。所以圣流是升华的生命状态,凡流呢,是堕落的生命状态。这就是用功在关键的地方,不能被禅定和自己的思想所困扰。

  

如佛一般的善知识

  有些人想请求师父印证一下,正想讲:师父,我打坐的功夫怎么样、怎么样……师父说,你不要讲了,不要讲了,你讲了就是多余的,你不用讲了。其实就是在指点你,你已经在起心动念了,太明显了。你这个起心动念就是一个凡夫的思想,你这个必须给它扔掉。他还不扔,还说哎哟,这个师父怎么不关心我,他瞧不起我,他没有爱心,没有慈悲,跟我没有缘……你不知道师父对你多有缘啊!

  我听说有一个居士,他打坐功夫不错,跟一个师父汇报了,师父把他骂了一通,结果他悔恨,说见了你,本来你鼓励鼓励我,我还有自信的,被这么一骂,我自信骂没了,我还不如去死了好,连这么点本事都没有……恨老师。这固然跟自己的福德、善根不够有关系,但也是跟这个老师不能对机施教有关系。所以我们修法为什么需要皈依,需要依止师父?你要向他求法,你对他就要百分之百有信心,你要把他看成跟佛一样,他说的法跟佛说的法一样,你要有这种心,是你针对善知识的弟子相;你不具备弟子相,还仰着头:师父,我已经开悟了,我见到你不用拜,你拜我都可以……没有这个信心哪,善知识的话不对机,他自己贻害终生。如果对善知识有信心,他就是拿棍子敲你,也能把你敲开。

  所以大家以后要想请教问题,不管问哪个师父,你必须确定,他讲的话,你会把他当佛的话来听,你才请教他;要不然,你的问题不但解决不了,而且会让你的心中留下祸根。这种不把善知识当善知识看,不把善知识当人看的,那他自己不可能得到佛法的受用——傲慢习气都除不了。你发现对他没有信心,千万不要向他请教问题。因为如果你向他请教了问题,他给你回答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你对他没有信心,你就放在一边了;然后等你碰到你有信心的善知识再问的时候,那个有信心的善知识告诉你的答案,跟没有信心的那个善知识答案一样,你心里想,哎呀,那个是我没有信心的人也这么回答的,算了,我也不信了。所以,有信心、没信心,都变成没信心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不了。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能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修行难得,要珍惜。要明白定和慧是不同的,思想想出来的跟自己见到的是有千差万别。我们所想要的,最起码是要亲眼能够看到。通过自己的智慧观察,看到了无我,然后你承担无我,那就当下即是。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