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

  

剥落五蕴的香蕉叶

  通过五天的静坐,诸位这几天应该都非常努力。各自在心情上、在见地上都有所突破。头一天跟大家讲过,其实我们打七,只要五天就够了。你们够了没有?为什么讲五天够了呢?因为我们要掘地五尺。人家是挖地三尺,我们要掘地五尺。这五尺就是----

  第一天,我们需要舍弃色蕴。对于一切物质的世界,从内心当中彻底放下。第二天,我们要对于受阴,就是一切苦、乐、涩的感受,要放下。第三天,把自己沉旧的想法、所有的观念全部舍弃。第四天,看到自己内心不停流动的念头,这个动态的行蕴,也要舍弃。第五天,就是把我们对人生世界的认识,这种识蕴,就是分别念,也通通要舍弃。

  假如对于物质的、精神的色法世界、心法世界,全部从我们自以为是的执着当中连根拔掉,那就证得《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以心经的核心要点,就在于“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显现出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具足的内在的真心。这是一条解脱道,明心的证体的路程。就好象剥这个香蕉树皮,看上去好大的一棵香蕉树,当每一张香蕉树叶剥下来之后,发现里面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香蕉树,它只是叶子,每一张叶子的梗,综合在一起,看上去象是一棵树。

  我们这个人生,看上去有思想、有境界、有分别、有动摇、有色身、有生活,还有外在的世界,种种的现象,非常逼真;当你在静态下去观察,去一层一层地剥落我们无始劫来的执着,剥到最后,你就发现:诸法空无我。这就证得了禅宗所讲的本体,也就是打开我们的本来面目。

  

会痛的受与不会痛的想

  如果连自己的五蕴都还没有看清楚,你不能分辨色法和心法的概念,也不了解觉受和思想的区别。坐在那里腿痛了,苦受开始。你还在那里想,这个很痛,怎么办?这个想的本身,它不会痛,它只会想。痛和想,这是两个概念。痛就是受蕴;想,就是想蕴。坐着舒服的时候,你觉得很舒服,舒服的感觉是受蕴;想到自己舒服,这是想蕴。我们的想蕴一直在颠倒,乱想;受蕴就受到了身体和思想的局限,从而产生苦、乐、得意、失意、高兴、难过的各种情绪。

  所以每一种觉受产生,它的背后,都隐藏着它的想法。假如你想法没有了,你的痛苦也就没有了。所以受蕴比想蕴要更加粗,想蕴比受蕴要更加细。当我们在想一件事情,或者在分析一段道理的时候,想,它是指有具体的形象出现在脑子里,比如说你想到车,想到某个人,想到具体的某一件事情,无形当中,我们以为想的这个事情很真实,却忘记了想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变化。当你在想车的时候,可能下一个念头马上就挤进来,让你去想你的房子;当你想张三的时候,下一个念头就挤进来,让你去想李四。我们不知道想的背后蕴含着无常变化的这个行阴,以为我所想的都非常真实。每天都把自己想得好好的,要做什么;其实每一件事情,你想要做的,跟你真正做的,永远都没有吻合的时候。就象你中午想吃面条,但是你不知道你会吃多少根面条;你可能吃一碗也可能吃两碗;你可能这个面条用调羹打,也可能用筷子;如果没有调羹和筷子,也许用手也可以抓。这个面条吃的时候,会不会太冷、太热;是太咸呢还是太淡……根本无法知道。我们想到吃面条,然后你就去吃;吃的时候跟你所想的完全不一样,这已经有很深的变化。我们凡夫往往以为这就是我想要的。可是他的注意力马上又看到、又去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就想:我应该怎么去洗碗;我下一餐应该吃什么。如果太咸了,觉得我下一餐应该放淡一点……这个想法一旦实现在你的眼前,你的思想马上就变化到下一个境界,追求下一个目标。

  

追求到的都不是真正想要的

  所以人生不停地设定目标,又不停地被自己的行阴所摧毁。这就好象沙漠上的糜鹿,它看到前面不远,太阳照在沙漠上发起的蒸汽,就好象是水一样,叫作阳焰,太阳的火焰照在沙漠上。我们在高速路上,也可以看到前面二三十米,路面上好象有水,前面那一辆车开过去,车的倒影你会看得清清楚楚;在直观上,那就是一堆水。因为沙漠里没有水喝,这个糜鹿口渴了,它就想要跑到前面有水的地方,喝到这口水。它就不停地跑。跑到前面,它以为看上去大概二三十米,就能喝到这口水;等它跑到前面,其实已经面目全非,什么水都没有。但它举目又看见还在前面的二三十米,还是那样的水,它还是继续往前跑。我们会说,这只糜鹿真是笨蛋,它为什么去追那些空花阳焰呢?为什么不停下来休息?总比口渴往前追求累死好啊。可是我们没有看见,糜鹿确实是笨蛋,但我们也不比糜鹿好到哪里去。从小到大,从老到死,我们每天去追求,以为追求到的那个就是我想要的;其实当你到了它的面前,你发现面目全非;你马上想要的是下一个目标,而不是它。因为我们被五阴覆盖住了,我们开不出智慧,就看见前面有目标,我们就想要。你不知道你想要的这个“想”,它是变化的。它今天想要前面二十米,可以到那里,有水喝;到了那里它发现还在前面二十米,我还要再往前跑,才能喝到。它的思想就随着环境的变化不停地追求、不停地追求。所以欲望驱使下的想法,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人的欲望每天在膨胀。在物质的世界,固然不可能满足;但即便在精神的世界,古今中外,无论是哲学家、艺术家、画家、文学家,哪一个在死亡的时候,他拍着胸脯说,我这一生过得非常满意?我很自豪地告诉自己,我的生命就很圆满?我看这些,包括李白,都在那里感叹,“自古圣贤皆寂寞”。

  所以,思想的背后,蕴含着很深的行蕴。我们如果没有看到,我们所有的想法,其实都是动态的,都是变化的,昨天想这样,明天可能就不想这样;但这种变化不是无根的,它的根就在我们的认识上。我们能认识到这个世界,你只要对这个世界产生了认识,产生了定义,脑子里面就会有概念出现。这个定义,这个概念,就会使我们不停地动摇。所以,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法尘。法尘,能伴随着法尘生起来的,是我们的意根。也就是说,法尘是怎么产生的,它紧紧伴随着我们的我执。假如无我,所有的文字概念全部消失,会展现完全超脱世间文字、语言、思维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佛法讲的,通过集中训练,能证得真如的本体。这真如的本体,才是我们不会动摇的、不会受生死变化、无常干扰的一个真相。那么我们大家打七,就是为了把这第七识的我执,从内心深处连根拔起。第七识也就是五蕴当中识蕴的内容,就是伴随着法尘,有一个我的概念。

  所以五天下来,如果你没有按照每天舍弃一个蕴的这个功夫,那我们现在就把五蕴一起舍弃。只有把五蕴从我们的生命当中勘破了,那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不能勘破身心世界,就会永远被无常的想法困扰。

  

定境与见地

  但是,五蕴勘破以后,你要问,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呢?语言文字到这里就非常的苍白无力。因为语言文字、动作表示,全部都是在思想可及的范围;而真如本体却要连你的思想的根都要拔掉,彻底清除我们生命中无始劫以来的所有的垃圾。你哪怕留一点点都不可以。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所以在描述证得真如本体的境界的时候,我们这些语言文字很容易产生误会。凡是讲到空的,境界有很多种。以前给大家讲过证道路上的八种歧途。往往有很多人会把定境当作开悟,当作见地。

  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只论见性,不论禅定功夫。因为见到真如本性,才能破除生死。禅定功夫无论多深,不能了生死。除非因为你禅定的功夫而开发了无漏的智慧,完全是以无漏的智慧来了生死。平常我们的智慧是有漏的,就是有烦恼的。

  

解悟与见悟

  知识丰富,可能因为知识太丰富而烦恼。像人的知识比畜生的知识可能要丰富一点,见到你,如果说你是乌龟王八蛋,你就不高兴了;但如果见到猪、见到牛,说它乌龟王八蛋,可能就没关系;见到三岁的小孩,还不懂乌龟王八蛋是什么意思的,你叫他狗屎,他也很高兴。知识传达一种信息,但是因为我们对知识的执着,反而导致了因为知识而产生的痛苦。没有智慧的人,学习科学,会被科学所害。就象他们用先进的武器,去压迫、挑战,挑起战争,破坏社会形象,破坏社会的现状,没有智慧而掌握了很多的科学技术,去犯罪,这就是佛法要告诉我们,知识,要有智慧来运用。但是,落入这个语言概念以后,我们的烦恼痛苦就非常多;离开这些语言概念,我们又没有办法表述佛法所要说的明心见性。

  所以,讲经说法,语言当中并没有真理,真理也不在语言当中。透过这个语言,通过我们智慧的抉择,可以看见真理。所以讲是标月指,用指头指出月亮的方向;但月亮不是指头,指头上也没有月亮。

  所以有一些同修,在打坐念得很专注的时候,身心一片空寂,眼前一片光明,感觉境界非常好。这个时候他拿佛经来比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他发现在这个定境当中确实什么都没有,于是就在那里想,我是不是见到真心了?真心是不是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等你从这个定中出来,发现又没有掉了,找不到这种感觉。

  我告诉大家,凡是遇到了跟你所理解的明心见性一模一样的境界,只要你出来又找不到它了,那就是定境。你出定了,所以找不到它;你再入定,又会找到它。这绝对不是什么见地。你在定境上,就算你承当下来,你在那里又想,一把抓来就是,那这个就是了,我就肯定我已经见性了,于是哈…

《禅心密印 第六章 抛弃五蕴入圣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