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P3

  ..續本文上一頁是可以貫穿整個佛法的一切內容。

  那麼度衆生的時候,他的目的在哪裏?如何去度?“開導一切”,開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開示,講開示,請某一個法師來講開示。

  “開”就是把真理開出來,把生命的痛苦開出來給我們看,把生命的寶藏也開出來給我們看。

  當我們就看到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啊,我們原來只是擁有生命痛苦的這個層面,沒想到生命裏面還有極爲快樂、極爲富有的這一層面。

  開示有好幾層含義,一層是開出我們的痛苦,另一層是開出我們的快樂,還有,就是開出我們最究竟,最真實的諸法實相,這是開。

  “導”,就是引導。開出來之後,我們看到了這個寶山可能會空手而回,因爲我們不知道怎麼獲得財富,怎麼離開這個痛苦。所以菩薩還要引導我們去做。

  “開導”,“開”和“導”是兩碼事。“開”是言教,“導”是身教,就是身體力行。

  我們通過自己的修行,要得到解脫之後,再來引導。諸位都知道,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導遊,導遊對于所引導的這個旅遊風景,他要很熟悉,然後他才知道從哪個地方走,走到哪個地方有什麼好的風景。

  菩薩通過修行,從快樂的情景之中走過來,從解脫之中走過來了,當你也獲得解脫的時候,他會非常的高興,非常歡喜。

  實際上,菩薩沒有什麼痛苦,也沒有特別要表現快樂的地方。但是,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比如說講到解脫的時候,他會滿心歡喜,表現出非常快樂的樣子。

  這就像導遊一樣,實際上,他早就從這裏走過來了,沒必要在這個地方來感受快樂,他隨時都能感受快樂。但是,爲了引導衆生,他就在這裏要表現出快樂的樣子。

  同時,他對生死不會痛苦,生病也不會痛苦,但是爲了引導衆生感覺到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薩在生死當中也要表達出痛苦的樣子。

  諸位看到的許多高僧大德、佛菩薩,像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在涅槃之前還告訴弟子,說自己有背痛。

  講到有背痛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就會問,佛都已經究竟圓滿地覺悟了,爲什麼還有背痛?諸位,他是“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這是重點所在了。

  他不但要表現出涅槃寂靜的快樂,而且還要表現出熾熱的生死痛苦。世間本來就有生老病死,這個痛苦誰都不能免,世間是無常的,他要開導給我們看。

  同時,他在痛苦當中,又表現出不受痛苦所束縛,不受痛苦所局限的自在,所以在痛苦當中非常潇灑。

  過去有一位黃龍慧南禅師,他是國師。他平時講大乘禅法的時候,呵佛罵祖。

  因爲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如果我們凡夫衆生在心目當中把佛,種種概念把他樹立起來之後,成爲法執,在此當中,牢不可破的法執形成了之後,就很難得解脫。

  所以,祖師大德爲了方便,甚至就是連佛菩薩,他都要罵,叫呵佛罵祖。

  其實,不是說在禅師的心中,佛菩薩值得罵,而是我們凡夫執著的這樣一種影相,執著佛菩薩的這樣一種概念,這是我們凡夫硬加上去的一種概念,不是實際的佛菩薩的境界,那麼這種情況就需要呵斥了。

  他這麼呵斥,到了晚年,有一次,他偏風了。半邊癱瘓,嘴巴都歪到耳朵底下去了,說話都說不清楚。

  他的侍者,常侍在他身邊的一個弟子氣得直跺腳,嚇得就哭起來了,說:“你看看,師父啊,你平時呵佛罵祖,這回因果報應到了,這叫大衆怎麼看待佛法,你是一位國師,是一位大德,居然晚年的果報是這個下場。”

  黃龍祖師就跟他說:“你看看,現在你居然還在這個上面這麼執著名相,你要是還放不下的話,我大不了把他掰過來就是了。”

  這個慧南禅師把手拿到耳朵下面,把嘴巴一端,嘴巴就端正了。

  所以,佛菩薩、聖人,他們是于法自在,表現的痛苦,是表演給衆生看的。

  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以前八事,開導一切”的這個“導”就是引導,通過種種形相引導我們,讓我們離開對痛苦的執著。

  那麼“舍離五欲”,諸位,我上次已經說了,在這裏再強調一下。“舍離五欲”,“五欲“是財色名食睡,還有色聲香味觸,這叫五欲。

  舍離五欲的意思,並不是要我們把家裏的財産,物質世界,一下子全部把他破壞得幹幹淨淨;

  也不是說,比如說諸位有的長得漂亮的,不是讓你拿刀把臉割一個疤,讓別人看起來難看;

  也不是說你現在名氣很好,然後就故意做壞事弄得名聲掃地;

  也不是說現在吃得挺好的,然後什麼都不吃,把自己餓壞了;

  也不是說你現在休息得很好,然後一天到晚不睡覺搞得精疲力竭,身心憔悴。

  不是這個意思。

  舍離五欲的意思,是讓我們的身心不要受這五欲的折磨,這是重點所在了。

  如果你爲了財、爲了色、爲了名、爲了食、爲了睡而折磨自己,這樣子的痛苦是極不應該,是對我們生命內在尊嚴的一種殘酷的虐待。

  如果我們因爲五欲,因爲色聲香味觸而折磨自己,那你就是虐待自己的生命,那麼佛法裏面絕對不允許這樣虐待的。

  舍離五欲,是要讓我們先沒有這一切障礙,然後我們的心才能安住在與佛菩薩、聖人相應的這個法門上面,才能夠修道。

  所以說,“舍離五欲,修心聖道”的前提是感覺,覺悟到生死的痛苦。再重新地示範一遍,就是講了《八大人覺經》的所有內容。前四覺是解脫道,後四覺是菩薩道的就是這一段。

  最後一段是勸說,這是流通分的本意。流通分的真正內在含義就是勸說衆生。那麼勸的是什麼呢?經文說:“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若佛弟子”,就我們大家學佛的人,“誦此八事”,誦就是背誦、讀誦。讀是對著經文讀誦,背誦就是把這記下來。這八事,諸位要記得,不是經文裏面的文字,而是裏面的義理。

  只要你想到“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念念之中求得解脫,念念之中求度衆生。不忘記衆生,不忘記解脫,只要你起了這樣的念頭,你就是跟這八事符合了。

  所以,“于念念中”,並不是你整天拿著這個經文在那裏誦經念經,不是這個。

  但是,初步是可以讀誦這個經文的,理解這個經文的含義。那麼理解完了之後,把他形成我們自己的人生觀。

  所以,這個“于念念中”,就是指我們平時的每一個念頭,都能夠把這個人生的觀念樹立起來。觀念樹起來,就是看到這個世間的衆生有這樣的痛苦,然後有一種解脫,可以讓我們解脫,解脫了之後,我們還可以享受我們生活。

  這樣一種觀念,你形成了之後,這個“于念念中”,每一個念頭都能夠滅無量罪。

  每一個念頭是什麼概念?比如你要吃飯的時候你就想到,哎,我應該吃飯了,這是一個妄想,在這個妄想當中,你知道你這個妄想背後貫穿著是解脫道、菩薩道的這樣一種人生觀。

  在這種人生觀當中,你的所有念頭都回歸于解脫,回歸于菩提。所以,每一個念頭當中都是“滅無量罪”。

  爲什麼會有無量的罪呢?那反問一下,我們平時爲什麼會有無量罪呢?就是因爲我們平時的一切行爲動作,都是落腳在五欲六塵的生死世間。

  我們不學佛法哪裏會知道這些道理?不學佛法,沒有樹立這個解脫道和菩薩道的這種觀念之前,我們不是爲了名,就是爲了利,甚至學佛,也是爲了裝點自己的知識。

  許多人知識分子喜歡佛法,只是把佛法當成自己的一種知識,炫耀自己,說:你看,佛法道理我也懂。

  許多知識分子來學習佛法,最怕的就是這一點了。一個知識分子覺得自己樣樣都懂,就覺得自己很光榮,很體面,這正好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中的名,貪著于名相,虛妄的名相,那麼如果是這樣,我們念念中就有無量罪。

  我們學習一切法,樹立了這樣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念之後,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裏不高興了,你想一個辦法去勸他,讓他高興,讓他能夠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學習;看到自己的家人不高興了,你想盡辦法讓他們高興,讓他們更好地做人,更好地享受這個生活和覺悟自己的人生。你的方法,你的方便手段無論如何,每一個念頭生起來,都能夠滅無量罪,一個罪惡都沒有。

  比如說有人請客,你去參加這個宴會的時候,人家要讓你吃葷的,你在吃葷的時候,你要不忘記解脫道和菩薩道。

  普度衆生需要同甘共苦,然後還要從中解脫出來,不因爲此而受到什麼狹隘的,局限的束縛。不要覺得,哎呀,我又怎麼樣怎麼樣了,然後因此而痛苦。不要痛苦,事情來了該怎麼做就怎樣做,你的內心很清楚,你的目的很明確,這樣子,你沒有罪過。

  “于念念中”,這個“念念”包括所有的妄想,所有的方便法門,你都能夠從中消滅一切罪過,一切罪惡。

  所以,這裏面就非常重要,進趣菩提就能夠“速登正覺”。這個“速登正覺”是什麼?就是在念念之中超越一切,超越色聲香味觸法,當下解脫。

  慧能大師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這個“速登正覺”是極爲快速的,所謂頓悟法門,頓證法門。

  你在念念之中這樣滅無量罪,他的速度是沒有前後相對之別的。

  我們現在一般所謂的這個相對速度,比如說汽車的時速100公裏,他就比50公裏要快一點。現在稱時速爲150、200公裏的稱爲高速。這個速是相對的速。

  然而,“速登正覺”的速,他是絕對的速。絕對的速是什麼?打破了時間的觀念。

  如果諸位現在的當下,過去、現在、未來這叁際時空,頓時脫落,沒有時空觀念,這一下你就是真正地與正覺相應,速登正覺。

  那麼即使你現在能夠證得當下的正覺,可是我們這個生死的習氣,無明煩惱還會籠罩著我們,還會不時地生起來。

  所以,當你證悟這一點之後,我們要在生活當中,再來觀察自己的習氣,慢慢地破除習氣,那麼一直到把最後一品無明全部破除幹淨了,這個時候,才是永斷生死。

  這個永斷生死是指兩層,第一層是斷分段生死,斷分段生死的這個時候,是菩薩的解脫道;第二層是斷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之後是真正的成就佛道。那麼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永斷生死”。

  那麼當我們永斷生死之後,就能夠“常住快樂”。永遠都安住在快樂當中。

  這裏面剛才說的第叁段,規勸佛弟子們,通過聞思修這叁慧,來修學經文當中所說的這個解脫道和菩薩道。

  諸位要知道了,聞思修這叁慧,諸位在這裏聽我說,包括看經文,這個屬于聞慧-聽聞的智慧。你只是聽聞而來的。

  你不來,你不聽,那你就什麼也不懂,聽聞了之後,你懂了,但是,你不要因爲是聽了某一個法師說的,或者是看到某一本書上寫的,你就以爲這已經是事實了,你就不再思考他。所以第二個階段還要來思考。

  思考的意思,就是把聽聞來的內容,在生活當中再對照起來,看看能不能對照得上。講世間苦,他到底是不是苦的;講世間無常,他是不是真的無常;講世間無常、苦、空是可以解脫的,是不是真的可以解脫。這樣子你觀察,對照的過程,就是思慧,通過大腦,理性地思維,來確定下來。

  那麼第叁,修慧。修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要有一個具體的法門,使我們能夠度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這樣子,佛陀,釋迦如來講《八大人覺經》的內涵,就到這裏已經圓滿結束了。這樣就把這個方法以及我們聽聞之後如何去做的這個後面的事情都已經說完了。

  那麼《八大人覺經》,我分開五個部分跟大家介紹的還要最後一個部分:第五—結束語。

  結束語就是對大家有一個交待,本經的開頭沒有“如是我聞”,結尾也沒有“信受奉行”。

  這個開頭,按照一般的經典,大乘經典的記載,是不符合佛經體裁的。因爲佛經的體裁需要開頭有“如是我聞”,結尾有“信受奉行”。

  這個情況爲什麼是這樣,我在前面跟大家已經說過了,因爲《八大人覺經》是屬于結集的經典,屬于後人彙集的一種經典。就是把整個佛說的經典當中精要的這幾部分摘錄出來,放在這裏的。

  這個經文的內容、義理非常符合佛法,可以統攝整個佛法義理的小乘解脫道和大乘菩薩道。並且,是從凡夫的現實苦惱的世界著眼。

  現實苦惱的世界是什麼呢?就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是從苦惱的地方著眼,從我們現實的地方著眼,逐步修法獲得解脫,然後念念不忘衆生的疾苦。

  我們學佛的人不要忘記社會大衆的疾苦,要回到苦難的衆生當中,修習一切大乘佛法,最終獲得大乘佛法的精髓。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于徹底地領悟諸法實相,從而得到成就圓滿的佛果。可以說這是一部“佛法修證次第”的略論,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指路明燈。前四覺的解脫道完全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叁法印;後四覺的菩薩道也完全符合“一實相印”的大乘法印。這就是真正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重要法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淨土宗簡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