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同时上路了。
禅宗亦如此,当你参话头参到专注的时候,或者你这句话头真的提起来的时候,世间的一切就与此隔绝了,如果说破了本参,那就更具备大乘菩萨行了。
密宗持咒,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如果有人学习密咒是为了求得升官发财,求得福报,那么他出世间的解脱道的法还不够,还只是修习世间的资粮而已,还是世间法。
那么如果你是发了大菩提心再来修密法,这个时候你持咒,你的身心就清净,就是解脱道和菩萨道同时上路了。
那么,这个《八大人觉经》的“精进行道”,精进二字很关键。精就是精纯,纯而不杂,不要杂修;进,就是进而不退。所以修行的关键,在于我们学习了一个方法之后,你就要秉持这个方法,精纯不杂地去修,要进而不退。
比如说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念习惯了之后,你的这种心态就能跟禅定吻合,也能跟菩提道吻合,那么世间这一切就影响不了你。持咒也是如此,参禅也是如此,天台的观法也是如此,所以叫我们要精进,不要杂进,不要杂乱地修。
我们这个凡夫有很多毛病习气,今天求这个法,修了两天以为没有效应,实际上是有效应的,只是我们不懂得这个修行的诀窍,以为还有特殊。
因为不懂得方法,明天看这个法好又修这个,后天又修那个,那么这样一来,你的每一个法都没有形成一个习惯。
因为你没有习惯,对法不习惯,修法没有形成一种力量,所以我们平时还是在五欲六尘当中打滚,还是以我们原先的贪嗔痴来指导生活,这样子一来,我们就不叫行道了,而是杂乱无章。
许多高僧大德,每一个宗的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识,都要劝我们说,就是这个法门最好了,你只要修这个法门就一定能解脱,能成佛,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那么,我们看到每一个宗派,弘扬自己教法的这个祖师大德,说要专修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以为,他把自己说得好,把别人说得坏。
怎么说呢?如果要说只有我这个最好,别的都不好,这个“别的都不好”不能在公众场合说,因为不能普遍地这样看待,每一个法门都是最好的,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针对某一个弟子说,这是可以的。
比如说我们患了肝炎,医生拿肝炎病的药来告诉我们说,这个药就是最好的,这个话一点都不错。所以,善知识告诉弟子,针对这个人,针对这个病的时候,这是对的。
如果这个弟子不服这个药,然后出去给别人说,我的善知识告诉我,就是这个最好了,你不要去修别的法,就是这个最好。那么诸位想一想,这可是大错特错。
我发现有许多修学佛法的人,比如说善知识告诉你,你要专修净土,专念一句阿弥陀佛,这就是最好的了,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
你听了之后,自己没有精进去修行,也没有专注地念佛,然后还到处去跟别人说,把自己当成善知识,劝别人不要学经,不要听法,你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最好了。
诸位,这里面你就看到了,善知识的苦口婆心在你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不是对机下药,对机施教呢?就不是了。
所以,“精进行道”的这个“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就像钻木取火一样,一定要有善知识的指导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法门去修,我们凭籍这个法门,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度众生,开大智慧。
所以,这个是我们修行解脱和行菩萨道的一个关键所在。
大乘菩萨不但对法门要精进修行,精进行道,而且还要“慈悲修慧”。
“慈悲”就是要为了众生而发起慈悲心,我修这个法门不只是为了自己解脱,等我解脱之后,我会用种种法门来教导众生,使众生得解脱,这才是真的慈悲。
如果我修这个法门修成功了,我就把这个法门弘扬给天下一切众生,别的任何法门,我是绝对不学,绝对不弘。如果发了这样的愿,那是很不慈悲的,因为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妙法,佛法的范围极为广泛,如果你只是局限在凡夫众生一己之见上,这个是背离了佛法的根本宗旨。
当然了,如果有众生适合某一个法门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专门弘扬这个法门跟他适应,这也是可以的。
净土宗三根普被,法门深广,那么这样子,他适应的根基就更为广泛了。
但是诸位要知道,虽然净土宗这个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但是却不见得所有的众生都有这个缘分,有这个愿力,所以这里面非常复杂。
我们修学佛法的大乘菩萨,是以慈悲心为根本的,慈悲心的根本就是没有法执,没有我执。
没有法执的意思就是:不要以为我弘这个法,这个法弘出去了,我心满意足才高兴;也不要以为现在我是法师,我是弘扬佛法的,我是佛弟子,我让大家高兴了,这就好。不是这样,我和法这两样都不能执着。
为什么呢?要看到众生有痛苦,看到众生有佛的这样大智慧,他们却不知道。我们是为了众生,一切都以众生为根本,为着眼点。这个在前面讲八觉的时候,每一章中都提到这一点了。所以,这个慈悲心很重要的。
那么,有了这样的精进心,慈悲心。精进当然是要学习法门了,一个法门又有大慈悲心为本,这样子,我们就可以乘法身船了。
这个乘法身船,诸位,一般我们看法身,就是佛陀有法身、化身和报身。其实我们众生跟佛,之所以我们每个众生都能成佛,就是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有与佛完全等同的法身。每个众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无二无别的,没有差别。
那么乘法身船的意思就是:法就是我们的身,以法为身。
为什么叫以法为身呢?当我们修学净土的时候,念这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这句阿弥陀佛能够使我们从苦难当中超脱出来,当你妄想纷飞,不知所以的时候,你就提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世间一切顿然销圆。一切烦恼痛苦都会当下灰飞烟灭,那么就这个时候,你实际上是与法身相应了。
我们的法身非常微妙,你说他有,却看不见;你说他没有,却能够消除一切痛苦,一切染著,一切执着。
一切染污都会在法身面前变得毫无影响,毫无障碍,所以叫法身遍一切处。
一切处的意思,就是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无论你是什么职位,什么地位,什么身份;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无论你处在烦恼的痛苦当中,还是处在自在的喜悦当中,只要你与法相应了,你的当下,你的身心自然解脱,这个时候是真正的乘法身船。
这个“船”字,就是指苦海的此岸能够到达苦海的彼岸。那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这个法身。明心见性,见性就是证一分法身,见到佛性了,这是证得一分法身,就是圣人。
那么凡夫呢,凡夫的法身是相似的法身,相似的法身是怎么样的?
比如说开悟有相似的悟,天台讲的,相似即,分证即。那么这个相似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修一个法门的时候,如果说禅宗,你修着修着,觉得自己能所两忘,身心空寂,此时一切烦恼就像天上的乌云和白云一样全部都散开了,只有明亮的太阳挂在空中,或者是万里无云,完全是清澈透明。
那么,当我们的整个身心处在这种状态之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逐渐地快要离开苦海了,相似的要离开苦海了。
所以,凡夫是乘相似的法身之船。
到了真正解脱了生死,解脱了轮回,他那是乘真正的法身船。
这个法身船,确切地说,他只是一个比喻,比喻要从苦海的此岸到达苦海的彼岸,可以乘法身这条船。
实际上,从此岸到彼岸,法身一直都在,是充满了的。如果拿苦海来说,这个法身,应该说是在苦海上面的一座桥更合适。因为桥就是此岸到彼岸,中间没有间断,随时随处都充满了的,其中没有任何痛苦,因为你在桥上就不会沾到苦海了。
所以,只要你与法身相应,在圣人的时候相应了,你没有痛苦;在凡夫的时候相应了,你也没有痛苦。
如果从自己修行的角度来说,菩萨要明白这种法身从此岸到彼岸没有痛苦的这样一种心境。所以,最后这一句叫做“至涅槃岸”,涅槃的彼岸。
彼岸和此岸,这是很怪的两种现象。彼岸是涅槃,涅槃没有生死,而我们凡夫呢,恰恰有生死;彼岸没有烦恼,而我们此岸有烦恼。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我们经常会想,在这个轮回的世间,我们如何到达彼岸,涅槃又是什么意思。其实有个比喻说得好,我们生病了,生病之后就去吃药,吃完药之后病好了。涅槃是什么意思呢?就相当于病好了,相当于这样一种状况。
那么,“病”好了之后你会很快乐吗?我们大家在这里听闻佛法,现在坐在这里就没有生病,没有生病你很快乐吗?好像也感觉不到快乐,但是有一点很重要的,你很清楚,没有病痛。
涅槃是什么呢?涅槃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事情,不是生死轮回当中的凡夫所认为的快乐,比如说五欲之乐,不是这种快乐。
我们现在感觉到的所有快乐的概念,包括,比如说有些人在这个世间忙得很乱很累,觉得到深山里面很轻松,放松一下,那应该很快乐的。实际上,涅槃也不是那样的。也就是说,涅槃的快乐不是我们这个世间所认为的快乐。
所以,涅槃没有快乐,涅槃只是没有痛苦而已,我们这世间感到的所有痛苦,涅槃里面没有,确切地说,我们这个世间所感到的所有快乐,涅槃里面也没有。
那么,当我们把这个世间的一切烦恼杂染、快乐、痛苦,也就是苦苦、行苦和坏苦全部消除了,消失的当下,涅槃就现前了,解脱就现前了。
所以,当我们体会到这层解脱之后,那么这个示说的第二层,也就是现实的解脱道和菩萨道。第二层是什么?就是“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这个是指菩萨先求解脱道。说我们菩萨,发菩萨心要度众生,你先要乘这个法身船到涅槃岸。然后你再回过头来,回到生死的此岸,普度众生使他们能够解脱,叫“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就是以前面的八大觉,以八大人觉的这个事情来开导众生。从这句话,诸位就可以看出,《八大人觉经》实际上…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