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
昨天,我们把《八大人觉经》的正宗分已经学习过了。正宗分里面,八大觉的每一觉的内容,都是以解脱道或者菩萨道的形式,通过我们内心的觉照以及在外在行为上的行持,最终能够达到圆满成佛的目的。那么接下来做一个总结。
所有的佛经都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正宗分,是经典的核心内容所在。流通分,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总结经文的内容,劝说弟子流通;另一方面是讲述受持和修证的功德。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这个流通分里面包含了三层含义,这三层含义,可以总结贯穿整个《八大人觉经》的思想脉络。
那么这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证说。证就是证明,证明诸佛菩萨大人就是以这八觉来修行证道的,这需要证明给我们看。
第二部分是示说。示就是表示的示,表示再重新显示一遍解脱道和菩萨道的经文大意,这是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是劝说,也就是规劝佛弟子们,通过闻思修三慧,来修学经文中所说八项大事。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初到鹿野苑转四谛*轮,我们叫做三转四谛*轮,三转四谛*轮也是证转、示转和劝转。
证转:佛陀说,此是苦,我已知;示转:此是苦,可知性;劝转:此是苦,汝应知。
这样就讲了苦集灭道,这世间一切都是苦的,这个苦,我(佛陀)现在已经知道了,是可以知道的,并不是不能知道,大家只要稍微觉醒一下,就可以觉察得到的,那么就是可知性。佛陀自己觉醒了,这个法又有可以觉悟的可能性,所以劝我们大家,你也要觉悟。
因此佛陀所说的一切法,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主观的个人为信仰,而是以正法为信仰。
为什么以正法为信仰呢?因为这个法是具有可知性的,是可以证明给大家看的,他具备了这样一种功能。
那么,一切佛法讲的都是我们人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的生命到底有哪些层次?我们思想境界到底有哪些区别?哪个地方是痛苦的,哪个地方是快乐的?痛苦如何去解决,快乐如何去获得?有了快乐我们如何去保护这种快乐,升华这种快乐?这个就是佛陀说法非常客观的一个事实。
因此,佛陀从初讲四谛*轮,一直到最后讲《涅槃经》,无不是劝我们佛弟子,都要通过这个法,来证明自己的修行境界。
那么《八大人觉经》也同样地贯穿了佛陀客观说法的这一精神实质,所以最后这一段话,流通分的经文说“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这句话就是证转,证说,证明诸佛菩萨是从这八觉当中修行证道的。
觉悟是觉悟什么呢?第一层含义,觉悟世间是苦的。
这世间一切为什么是苦,前面的四觉当中就有详细地说明:“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包括后面的“多欲为苦”、“愚痴生死”。这种种贪嗔痴慢,整个五浊恶世构成了一个浊恶的世间,所以大家在这里才感觉不到生命的快乐。这是第一层觉悟的含义。
那么第二层呢?我们不但要觉悟世间是苦的,而且还要觉悟这一切苦都是可以解决的。
没有哪一个苦是解决不了的,没有大不了的事情。所以,生死是一件大事,我们不去觉悟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被苦所束缚,被这个苦所欺骗。当我们觉醒的时候,这个苦实际来说,只是一个纸老虎,只是一个梦幻泡影而已。
过去有人说,在梦境当中,被老虎追来了,这时候他非常害怕,拼命跑,最后老虎快要咬到他了,他一下子吓醒了。醒过来之后他说:哎呀,幸亏是梦,要不然我命就没了。这是他非常高兴的一点。但是想到这里的时候,他突然又后悔了,后悔什么?他说,我早要是知道是梦的话,我就不用跑了,被它吃了就算了。
所以,第二层含义,佛陀要告诉我们,生死是痛苦的,痛苦可以解决的。
那么第三层呢?是菩萨的境界。生死可以放下之后,实际来说,生死才是生命的真正的一个非常微妙的显现。
我们现在拥有的这个生命,拥有六根六尘六识,拥有这个世界的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种种现象,无非是体现我们生命的一种庄严,一种福德庄严、智慧庄严,无非是体现我们生命丰富多彩的内涵。这是菩萨所要觉悟的。
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你完全觉悟到了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法,包括我们现在在这里所具备的身心世界。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在每一个念头当中,你都看到了他的本来面目,看到了他的真实相状,然后我们善加利用,而不会被这一切所束缚。
有一句话说得好:山河大地,身心世界,为我所用,非为我所有。不要以为我们拥有了这个色身,这个色身就是我的,我们只是现在可以拿来用一用。我们拥有财富,可以拿来用,你可以用来布施,用来做好事,也可以用来自己享福,享受。
所以,一切世界身心无非为我所用,但不是为我所有。如果以为我们拥有了,那种绝对的有,就是一种执着,就是第一个层面的痛苦。
总结起来,我们的生命有这样的三个层次。
那么,诸佛菩萨,他怎么来觉醒的呢?就是从《八大人觉经》的这八个步骤来觉醒的。
所以,我们面对现实的世间,不要逃避,而是更加客观,更加准确地看到这个世界的各种缺陷。看到缺陷之后,我们想办法使我们的身心不要受他干扰,这个是求解脱的一个最重要的办法。
当你的身心,不再受这个世间的缺陷所干扰,那么这就是迈向解脱道的一个关键所在。
当我们明白了解脱道之后,我们不忍心看到其他的众生在受苦,我们就立即把这个道理回过来,向其他众生说,希望他们也不要受这个缺陷、局限、狭隘的世间所干扰。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举动就是一个菩萨行了。
那么当这两种行为-解脱道和菩萨行,都做到圆满极至。也就是说,这个世间,没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影响我们了,也没有哪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们看不清楚了,我们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是非好坏,他的作用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人就是佛陀。
所以,第一个段是证说,佛陀要证明诸佛菩萨都是从八觉里面证到的,不是从别处。
因为别处,我们可以看到包括净土宗和禅宗,方法虽然非常多,但是他走的路子,无非是解脱道和大乘度众生的菩萨道这两条。
这里是总结性的,讲了一个证明地给我们看。
那么第二段,是示说,示就是表示。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内容就稍微多一点。说“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这四句话,是大乘菩萨发心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在前面,我们把八觉分为前四觉和后四觉,就是因为前四觉是解脱道,后四觉是菩萨道。这是为了我们大家能够更好地把大、小乘一切佛法的前后次第弄清楚。
实际上,大乘佛法也走解脱道。可是,大乘佛法走解脱道跟小乘人走解脱道,他有一点区别。
区别在哪里?他的区别就是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脱,求我们自己看到现实太痛苦了,我自己把问题解决了,好了就出去了。
那么大乘菩萨发心,他就不只是为了自己,不只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那么痛苦,同时也看到身边的一切众生都在痛苦之中,于此很不忍心。
可以说,《八大人觉经》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大乘,他的“八大人”,“大人”就是菩萨。所以《八大人觉经》被称为大乘经典。
在这个总结里面,“精进行道”,这句话是通大小乘的。
小乘为了求解脱,不舍昼夜,常行精进。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声闻弟子都是精进修行的。修行三十七道品,修行四禅八定以及修行各种各样的有利解脱的方法。这是小乘解脱道的“精进行道”。
大乘菩萨也需要“精进行道”。大乘菩萨修的是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而且六波罗蜜和十波罗蜜都是以般若波罗蜜为核心。
我们念的《心经》,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他的重心就是在开般若智慧。
所以,大乘菩萨的精进是这样子的,与小乘有所不同。
那么《八大人觉经》里面讲到的“精进行道”,实际上来说,可以修二乘人的解脱道,三十七道品、八正道,也可以修菩萨的六度万行,如此种种的方法和行为。
在这里面,有一个地方很关键,就是 “精进行道”的“精进”二字特别重要。“精”就是精纯不杂;“进”就是进而不退。这样子,我们的内心就会很清净,就能够把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样,贯串在一起了。
我们要求解脱,就要求一个让我修行的方法,我们中国大乘佛法里面,各种修行方法都符合解脱道和菩萨道。比如说净土宗的念佛,这个念佛法门,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内心清净的时候,你就把解脱道和菩萨道这两样,贯串在一起了。
为什么说贯串在一起了呢?你这句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听得也清清楚楚,这个时候,那么,世间无常、苦空、无我,贪、嗔、痴等种种现象,在当下就没有起来。你要念清楚,发自内心地念出来,要听清楚,耳朵听进去。就在这一念,世间的一切杂染都没有起来。
诸位现在就可以试试看,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专注的念,这个时候,你就是解脱的了,这就是解脱道。
我们总以为,今天念了三句佛,明天没有烦恼了,以为这样就是解脱,不是的。当你这句佛号念得专注的时候,就是解脱。
如果这样一种心态,你习惯了,不再染著世间的这种心态,你习惯了,那么你整个身心就不会受世间的影响。
大乘的这个净土宗的修法,就是一句佛号。当然了,他还需要一个,就是发菩提心。修净土的人,不发菩提心,他就不明大乘净土行。
净土宗要求信愿行,发愿往生西方,要乘愿再来度众生,发这样的愿。那么有这样的愿,就是大乘菩萨度众生的一个根本所在了。
所以,当我们专注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众生也在度,解脱道…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