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

  

  昨天,我們把《八大人覺經》的正宗分已經學習過了。正宗分裏面,八大覺的每一覺的內容,都是以解脫道或者菩薩道的形式,通過我們內心的覺照以及在外在行爲上的行持,最終能夠達到圓滿成佛的目的。那麼接下來做一個總結。

  所有的佛經都可以分爲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正宗分,是經典的核心內容所在。流通分,可分爲兩方面,一方面是總結經文的內容,勸說弟子流通;另一方面是講述受持和修證的功德。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這個流通分裏面包含了叁層含義,這叁層含義,可以總結貫穿整個《八大人覺經》的思想脈絡。

  那麼這叁部分,第一部分是證說。證就是證明,證明諸佛菩薩大人就是以這八覺來修行證道的,這需要證明給我們看。

  第二部分是示說。示就是表示的示,表示再重新顯示一遍解脫道和菩薩道的經文大意,這是第二部分。

  第叁部分是勸說,也就是規勸佛弟子們,通過聞思修叁慧,來修學經文中所說八項大事。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初到鹿野苑轉四谛*輪,我們叫做叁轉四谛*輪,叁轉四谛*輪也是證轉、示轉和勸轉。

  證轉:佛陀說,此是苦,我已知;示轉:此是苦,可知性;勸轉:此是苦,汝應知。

  這樣就講了苦集滅道,這世間一切都是苦的,這個苦,我(佛陀)現在已經知道了,是可以知道的,並不是不能知道,大家只要稍微覺醒一下,就可以覺察得到的,那麼就是可知性。佛陀自己覺醒了,這個法又有可以覺悟的可能性,所以勸我們大家,你也要覺悟。

  因此佛陀所說的一切法,不是個人主義,也不是主觀的個人爲信仰,而是以正法爲信仰。

  爲什麼以正法爲信仰呢?因爲這個法是具有可知性的,是可以證明給大家看的,他具備了這樣一種功能。

  那麼,一切佛法講的都是我們人生的根本問題,我們的生命到底有哪些層次?我們思想境界到底有哪些區別?哪個地方是痛苦的,哪個地方是快樂的?痛苦如何去解決,快樂如何去獲得?有了快樂我們如何去保護這種快樂,升華這種快樂?這個就是佛陀說法非常客觀的一個事實。

  因此,佛陀從初講四谛*輪,一直到最後講《涅槃經》,無不是勸我們佛弟子,都要通過這個法,來證明自己的修行境界。

  那麼《八大人覺經》也同樣地貫穿了佛陀客觀說法的這一精神實質,所以最後這一段話,流通分的經文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這句話就是證轉,證說,證明諸佛菩薩是從這八覺當中修行證道的。

  覺悟是覺悟什麼呢?第一層含義,覺悟世間是苦的。

  這世間一切爲什麼是苦,前面的四覺當中就有詳細地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包括後面的“多欲爲苦”、“愚癡生死”。這種種貪嗔癡慢,整個五濁惡世構成了一個濁惡的世間,所以大家在這裏才感覺不到生命的快樂。這是第一層覺悟的含義。

  那麼第二層呢?我們不但要覺悟世間是苦的,而且還要覺悟這一切苦都是可以解決的。

  沒有哪一個苦是解決不了的,沒有大不了的事情。所以,生死是一件大事,我們不去覺悟的時候,那麼我們就被苦所束縛,被這個苦所欺騙。當我們覺醒的時候,這個苦實際來說,只是一個紙老虎,只是一個夢幻泡影而已。

  過去有人說,在夢境當中,被老虎追來了,這時候他非常害怕,拼命跑,最後老虎快要咬到他了,他一下子嚇醒了。醒過來之後他說:哎呀,幸虧是夢,要不然我命就沒了。這是他非常高興的一點。但是想到這裏的時候,他突然又後悔了,後悔什麼?他說,我早要是知道是夢的話,我就不用跑了,被它吃了就算了。

  所以,第二層含義,佛陀要告訴我們,生死是痛苦的,痛苦可以解決的。

  那麼第叁層呢?是菩薩的境界。生死可以放下之後,實際來說,生死才是生命的真正的一個非常微妙的顯現。

  我們現在擁有的這個生命,擁有六根六塵六識,擁有這個世界的五花八門,色彩斑斓,種種現象,無非是體現我們生命的一種莊嚴,一種福德莊嚴、智慧莊嚴,無非是體現我們生命豐富多彩的內涵。這是菩薩所要覺悟的。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你完全覺悟到了每一個衆生,每一個法,包括我們現在在這裏所具備的身心世界。我們的每一個念頭,在每一個念頭當中,你都看到了他的本來面目,看到了他的真實相狀,然後我們善加利用,而不會被這一切所束縛。

  有一句話說得好:山河大地,身心世界,爲我所用,非爲我所有。不要以爲我們擁有了這個色身,這個色身就是我的,我們只是現在可以拿來用一用。我們擁有財富,可以拿來用,你可以用來布施,用來做好事,也可以用來自己享福,享受。

  所以,一切世界身心無非爲我所用,但不是爲我所有。如果以爲我們擁有了,那種絕對的有,就是一種執著,就是第一個層面的痛苦。

  總結起來,我們的生命有這樣的叁個層次。

  那麼,諸佛菩薩,他怎麼來覺醒的呢?就是從《八大人覺經》的這八個步驟來覺醒的。

  所以,我們面對現實的世間,不要逃避,而是更加客觀,更加准確地看到這個世界的各種缺陷。看到缺陷之後,我們想辦法使我們的身心不要受他幹擾,這個是求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辦法。

  當你的身心,不再受這個世間的缺陷所幹擾,那麼這就是邁向解脫道的一個關鍵所在。

  當我們明白了解脫道之後,我們不忍心看到其他的衆生在受苦,我們就立即把這個道理回過來,向其他衆生說,希望他們也不要受這個缺陷、局限、狹隘的世間所幹擾。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舉動就是一個菩薩行了。

  那麼當這兩種行爲-解脫道和菩薩行,都做到圓滿極至。也就是說,這個世間,沒有哪一件事情可以影響我們了,也沒有哪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看不清楚了,我們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是非好壞,他的作用在什麼地方,我們都能看到,這樣的人就是佛陀。

  所以,第一個段是證說,佛陀要證明諸佛菩薩都是從八覺裏面證到的,不是從別處。

  因爲別處,我們可以看到包括淨土宗和禅宗,方法雖然非常多,但是他走的路子,無非是解脫道和大乘度衆生的菩薩道這兩條。

  這裏是總結性的,講了一個證明地給我們看。

  那麼第二段,是示說,示就是表示。這一段經文裏面的內容就稍微多一點。說“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這四句話,是大乘菩薩發心的關鍵所在。

  爲什麼在前面,我們把八覺分爲前四覺和後四覺,就是因爲前四覺是解脫道,後四覺是菩薩道。這是爲了我們大家能夠更好地把大、小乘一切佛法的前後次第弄清楚。

  實際上,大乘佛法也走解脫道。可是,大乘佛法走解脫道跟小乘人走解脫道,他有一點區別。

  區別在哪裏?他的區別就是小乘人只求自己解脫,求我們自己看到現實太痛苦了,我自己把問題解決了,好了就出去了。

  那麼大乘菩薩發心,他就不只是爲了自己,不只是看到自己的生命那麼痛苦,同時也看到身邊的一切衆生都在痛苦之中,于此很不忍心。

  可以說,《八大人覺經》的落腳點,還是在于大乘,他的“八大人”,“大人”就是菩薩。所以《八大人覺經》被稱爲大乘經典。

  在這個總結裏面,“精進行道”,這句話是通大小乘的。

  小乘爲了求解脫,不舍晝夜,常行精進。佛在世的時候很多聲聞弟子都是精進修行的。修行叁十七道品,修行四禅八定以及修行各種各樣的有利解脫的方法。這是小乘解脫道的“精進行道”。

  大乘菩薩也需要“精進行道”。大乘菩薩修的是六波羅蜜乃至十波羅蜜,而且六波羅蜜和十波羅蜜都是以般若波羅蜜爲核心。

  我們念的《心經》,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他的重心就是在開般若智慧。

  所以,大乘菩薩的精進是這樣子的,與小乘有所不同。

  那麼《八大人覺經》裏面講到的“精進行道”,實際上來說,可以修二乘人的解脫道,叁十七道品、八正道,也可以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如此種種的方法和行爲。

  在這裏面,有一個地方很關鍵,就是 “精進行道”的“精進”二字特別重要。“精”就是精純不雜;“進”就是進而不退。這樣子,我們的內心就會很清淨,就能夠把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樣,貫串在一起了。

  我們要求解脫,就要求一個讓我修行的方法,我們中國大乘佛法裏面,各種修行方法都符合解脫道和菩薩道。比如說淨土宗的念佛,這個念佛法門,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內心清淨的時候,你就把解脫道和菩薩道這兩樣,貫串在一起了。

  爲什麼說貫串在一起了呢?你這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聽得也清清楚楚,這個時候,那麼,世間無常、苦空、無我,貪、嗔、癡等種種現象,在當下就沒有起來。你要念清楚,發自內心地念出來,要聽清楚,耳朵聽進去。就在這一念,世間的一切雜染都沒有起來。

  諸位現在就可以試試看,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專注的念,這個時候,你就是解脫的了,這就是解脫道。

  我們總以爲,今天念了叁句佛,明天沒有煩惱了,以爲這樣就是解脫,不是的。當你這句佛號念得專注的時候,就是解脫。

  如果這樣一種心態,你習慣了,不再染著世間的這種心態,你習慣了,那麼你整個身心就不會受世間的影響。

  大乘的這個淨土宗的修法,就是一句佛號。當然了,他還需要一個,就是發菩提心。修淨土的人,不發菩提心,他就不明大乘淨土行。

  淨土宗要求信願行,發願往生西方,要乘願再來度衆生,發這樣的願。那麼有這樣的願,就是大乘菩薩度衆生的一個根本所在了。

  所以,當我們專注念一句阿彌陀佛的時候,自性衆生也在度,解脫道…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淨土宗簡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