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也同時上路了。

  禅宗亦如此,當你參話頭參到專注的時候,或者你這句話頭真的提起來的時候,世間的一切就與此隔絕了,如果說破了本參,那就更具備大乘菩薩行了。

  密宗持咒,也同樣具有這樣的功能。如果有人學習密咒是爲了求得升官發財,求得福報,那麼他出世間的解脫道的法還不夠,還只是修習世間的資糧而已,還是世間法。

  那麼如果你是發了大菩提心再來修密法,這個時候你持咒,你的身心就清淨,就是解脫道和菩薩道同時上路了。

  那麼,這個《八大人覺經》的“精進行道”,精進二字很關鍵。精就是精純,純而不雜,不要雜修;進,就是進而不退。所以修行的關鍵,在于我們學習了一個方法之後,你就要秉持這個方法,精純不雜地去修,要進而不退。

  比如說你念一句阿彌陀佛,念習慣了之後,你的這種心態就能跟禅定吻合,也能跟菩提道吻合,那麼世間這一切就影響不了你。持咒也是如此,參禅也是如此,天臺的觀法也是如此,所以叫我們要精進,不要雜進,不要雜亂地修。

  我們這個凡夫有很多毛病習氣,今天求這個法,修了兩天以爲沒有效應,實際上是有效應的,只是我們不懂得這個修行的訣竅,以爲還有特殊。

  因爲不懂得方法,明天看這個法好又修這個,後天又修那個,那麼這樣一來,你的每一個法都沒有形成一個習慣。

  因爲你沒有習慣,對法不習慣,修法沒有形成一種力量,所以我們平時還是在五欲六塵當中打滾,還是以我們原先的貪嗔癡來指導生活,這樣子一來,我們就不叫行道了,而是雜亂無章。

  許多高僧大德,每一個宗的弘宗演教的大善知識,都要勸我們說,就是這個法門最好了,你只要修這個法門就一定能解脫,能成佛,這個話一點都不錯。

  那麼,我們看到每一個宗派,弘揚自己教法的這個祖師大德,說要專修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以爲,他把自己說得好,把別人說得壞。

  怎麼說呢?如果要說只有我這個最好,別的都不好,這個“別的都不好”不能在公衆場合說,因爲不能普遍地這樣看待,每一個法門都是最好的,都是最重要的。如果是針對某一個弟子說,這是可以的。

  比如說我們患了肝炎,醫生拿肝炎病的藥來告訴我們說,這個藥就是最好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所以,善知識告訴弟子,針對這個人,針對這個病的時候,這是對的。

  如果這個弟子不服這個藥,然後出去給別人說,我的善知識告訴我,就是這個最好了,你不要去修別的法,就是這個最好。那麼諸位想一想,這可是大錯特錯。

  我發現有許多修學佛法的人,比如說善知識告訴你,你要專修淨土,專念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最好的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

  你聽了之後,自己沒有精進去修行,也沒有專注地念佛,然後還到處去跟別人說,把自己當成善知識,勸別人不要學經,不要聽法,你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最好了。

  諸位,這裏面你就看到了,善知識的苦口婆心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什麼呢?是不是對機下藥,對機施教呢?就不是了。

  所以,“精進行道”的這個“精”就是精純不雜,“進”就是進而不退,就像鑽木取火一樣,一定要有善知識的指導的情況下,用一個專門的法門去修,我們憑籍這個法門,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度衆生,開大智慧。

  所以,這個是我們修行解脫和行菩薩道的一個關鍵所在。

  大乘菩薩不但對法門要精進修行,精進行道,而且還要“慈悲修慧”。

  “慈悲”就是要爲了衆生而發起慈悲心,我修這個法門不只是爲了自己解脫,等我解脫之後,我會用種種法門來教導衆生,使衆生得解脫,這才是真的慈悲。

  如果我修這個法門修成功了,我就把這個法門弘揚給天下一切衆生,別的任何法門,我是絕對不學,絕對不弘。如果發了這樣的願,那是很不慈悲的,因爲佛陀有無量無邊的妙法,佛法的範圍極爲廣泛,如果你只是局限在凡夫衆生一己之見上,這個是背離了佛法的根本宗旨。

  當然了,如果有衆生適合某一個法門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專門弘揚這個法門跟他適應,這也是可以的。

  淨土宗叁根普被,法門深廣,那麼這樣子,他適應的根基就更爲廣泛了。

  但是諸位要知道,雖然淨土宗這個法門是叁根普被的,但是卻不見得所有的衆生都有這個緣分,有這個願力,所以這裏面非常複雜。

  我們修學佛法的大乘菩薩,是以慈悲心爲根本的,慈悲心的根本就是沒有法執,沒有我執。

  沒有法執的意思就是:不要以爲我弘這個法,這個法弘出去了,我心滿意足才高興;也不要以爲現在我是法師,我是弘揚佛法的,我是佛弟子,我讓大家高興了,這就好。不是這樣,我和法這兩樣都不能執著。

  爲什麼呢?要看到衆生有痛苦,看到衆生有佛的這樣大智慧,他們卻不知道。我們是爲了衆生,一切都以衆生爲根本,爲著眼點。這個在前面講八覺的時候,每一章中都提到這一點了。所以,這個慈悲心很重要的。

  那麼,有了這樣的精進心,慈悲心。精進當然是要學習法門了,一個法門又有大慈悲心爲本,這樣子,我們就可以乘法身船了。

  這個乘法身船,諸位,一般我們看法身,就是佛陀有法身、化身和報身。其實我們衆生跟佛,之所以我們每個衆生都能成佛,就是因爲每一個衆生都有與佛完全等同的法身。每個衆生的法身跟佛的法身是無二無別的,沒有差別。

  那麼乘法身船的意思就是:法就是我們的身,以法爲身。

  爲什麼叫以法爲身呢?當我們修學淨土的時候,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能夠使我們從苦難當中超脫出來,當你妄想紛飛,不知所以的時候,你就提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世間一切頓然銷圓。一切煩惱痛苦都會當下灰飛煙滅,那麼就這個時候,你實際上是與法身相應了。

  我們的法身非常微妙,你說他有,卻看不見;你說他沒有,卻能夠消除一切痛苦,一切染著,一切執著。

  一切染汙都會在法身面前變得毫無影響,毫無障礙,所以叫法身遍一切處。

  一切處的意思,就是一切時間,一切空間,無論你是什麼職位,什麼地位,什麼身份;無論你是在家,還是出家;無論你處在煩惱的痛苦當中,還是處在自在的喜悅當中,只要你與法相應了,你的當下,你的身心自然解脫,這個時候是真正的乘法身船。

  這個“船”字,就是指苦海的此岸能夠到達苦海的彼岸。那靠的是什麼呢?靠的就是這個法身。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證一分法身,見到佛性了,這是證得一分法身,就是聖人。

  那麼凡夫呢,凡夫的法身是相似的法身,相似的法身是怎麼樣的?

  比如說開悟有相似的悟,天臺講的,相似即,分證即。那麼這個相似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修一個法門的時候,如果說禅宗,你修著修著,覺得自己能所兩忘,身心空寂,此時一切煩惱就像天上的烏雲和白雲一樣全部都散開了,只有明亮的太陽挂在空中,或者是萬裏無雲,完全是清澈透明。

  那麼,當我們的整個身心處在這種狀態之中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逐漸地快要離開苦海了,相似的要離開苦海了。

  所以,凡夫是乘相似的法身之船。

  到了真正解脫了生死,解脫了輪回,他那是乘真正的法身船。

  這個法身船,確切地說,他只是一個比喻,比喻要從苦海的此岸到達苦海的彼岸,可以乘法身這條船。

  實際上,從此岸到彼岸,法身一直都在,是充滿了的。如果拿苦海來說,這個法身,應該說是在苦海上面的一座橋更合適。因爲橋就是此岸到彼岸,中間沒有間斷,隨時隨處都充滿了的,其中沒有任何痛苦,因爲你在橋上就不會沾到苦海了。

  所以,只要你與法身相應,在聖人的時候相應了,你沒有痛苦;在凡夫的時候相應了,你也沒有痛苦。

  如果從自己修行的角度來說,菩薩要明白這種法身從此岸到彼岸沒有痛苦的這樣一種心境。所以,最後這一句叫做“至涅槃岸”,涅槃的彼岸。

  彼岸和此岸,這是很怪的兩種現象。彼岸是涅槃,涅槃沒有生死,而我們凡夫呢,恰恰有生死;彼岸沒有煩惱,而我們此岸有煩惱。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我們經常會想,在這個輪回的世間,我們如何到達彼岸,涅槃又是什麼意思。其實有個比喻說得好,我們生病了,生病之後就去吃藥,吃完藥之後病好了。涅槃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于病好了,相當于這樣一種狀況。

  那麼,“病”好了之後你會很快樂嗎?我們大家在這裏聽聞佛法,現在坐在這裏就沒有生病,沒有生病你很快樂嗎?好像也感覺不到快樂,但是有一點很重要的,你很清楚,沒有病痛。

  涅槃是什麼呢?涅槃並不是一個快樂的事情,不是生死輪回當中的凡夫所認爲的快樂,比如說五欲之樂,不是這種快樂。

  我們現在感覺到的所有快樂的概念,包括,比如說有些人在這個世間忙得很亂很累,覺得到深山裏面很輕松,放松一下,那應該很快樂的。實際上,涅槃也不是那樣的。也就是說,涅槃的快樂不是我們這個世間所認爲的快樂。

  所以,涅槃沒有快樂,涅槃只是沒有痛苦而已,我們這世間感到的所有痛苦,涅槃裏面沒有,確切地說,我們這個世間所感到的所有快樂,涅槃裏面也沒有。

  那麼,當我們把這個世間的一切煩惱雜染、快樂、痛苦,也就是苦苦、行苦和壞苦全部消除了,消失的當下,涅槃就現前了,解脫就現前了。

  所以,當我們體會到這層解脫之後,那麼這個示說的第二層,也就是現實的解脫道和菩薩道。第二層是什麼?就是“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這個是指菩薩先求解脫道。說我們菩薩,發菩薩心要度衆生,你先要乘這個法身船到涅槃岸。然後你再回過頭來,回到生死的此岸,普度衆生使他們能夠解脫,叫“度脫衆生”。

  “以前八事,開導一切”,就是以前面的八大覺,以八大人覺的這個事情來開導衆生。從這句話,諸位就可以看出,《八大人覺經》實際上…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二講 流通分——證勸示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宗簡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