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P3

  ..续本文上一页是可以贯穿整个佛法的一切内容。

  那么度众生的时候,他的目的在哪里?如何去度?“开导一切”,开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开示,讲开示,请某一个法师来讲开示。

  “开”就是把真理开出来,把生命的痛苦开出来给我们看,把生命的宝藏也开出来给我们看。

  当我们就看到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啊,我们原来只是拥有生命痛苦的这个层面,没想到生命里面还有极为快乐、极为富有的这一层面。

  开示有好几层含义,一层是开出我们的痛苦,另一层是开出我们的快乐,还有,就是开出我们最究竟,最真实的诸法实相,这是开。

  “导”,就是引导。开出来之后,我们看到了这个宝山可能会空手而回,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获得财富,怎么离开这个痛苦。所以菩萨还要引导我们去做。

  “开导”,“开”和“导”是两码事。“开”是言教,“导”是身教,就是身体力行。

  我们通过自己的修行,要得到解脱之后,再来引导。诸位都知道,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导游,导游对于所引导的这个旅游风景,他要很熟悉,然后他才知道从哪个地方走,走到哪个地方有什么好的风景。

  菩萨通过修行,从快乐的情景之中走过来,从解脱之中走过来了,当你也获得解脱的时候,他会非常的高兴,非常欢喜。

  实际上,菩萨没有什么痛苦,也没有特别要表现快乐的地方。但是,菩萨给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比如说讲到解脱的时候,他会满心欢喜,表现出非常快乐的样子。

  这就像导游一样,实际上,他早就从这里走过来了,没必要在这个地方来感受快乐,他随时都能感受快乐。但是,为了引导众生,他就在这里要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同时,他对生死不会痛苦,生病也不会痛苦,但是为了引导众生感觉到生死的痛苦,所以菩萨在生死当中也要表达出痛苦的样子。

  诸位看到的许多高僧大德、佛菩萨,像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在涅槃之前还告诉弟子,说自己有背痛。

  讲到有背痛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会问,佛都已经究竟圆满地觉悟了,为什么还有背痛?诸位,他是“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这是重点所在了。

  他不但要表现出涅槃寂静的快乐,而且还要表现出炽热的生死痛苦。世间本来就有生老病死,这个痛苦谁都不能免,世间是无常的,他要开导给我们看。

  同时,他在痛苦当中,又表现出不受痛苦所束缚,不受痛苦所局限的自在,所以在痛苦当中非常潇洒。

  过去有一位黄龙慧南禅师,他是国师。他平时讲大乘禅法的时候,呵佛骂祖。

  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如果我们凡夫众生在心目当中把佛,种种概念把他树立起来之后,成为法执,在此当中,牢不可破的法执形成了之后,就很难得解脱。

  所以,祖师大德为了方便,甚至就是连佛菩萨,他都要骂,叫呵佛骂祖。

  其实,不是说在禅师的心中,佛菩萨值得骂,而是我们凡夫执着的这样一种影相,执着佛菩萨的这样一种概念,这是我们凡夫硬加上去的一种概念,不是实际的佛菩萨的境界,那么这种情况就需要呵斥了。

  他这么呵斥,到了晚年,有一次,他偏风了。半边瘫痪,嘴巴都歪到耳朵底下去了,说话都说不清楚。

  他的侍者,常侍在他身边的一个弟子气得直跺脚,吓得就哭起来了,说:“你看看,师父啊,你平时呵佛骂祖,这回因果报应到了,这叫大众怎么看待佛法,你是一位国师,是一位大德,居然晚年的果报是这个下场。”

  黄龙祖师就跟他说:“你看看,现在你居然还在这个上面这么执着名相,你要是还放不下的话,我大不了把他掰过来就是了。”

  这个慧南禅师把手拿到耳朵下面,把嘴巴一端,嘴巴就端正了。

  所以,佛菩萨、圣人,他们是于法自在,表现的痛苦,是表演给众生看的。

  这个地方就是告诉我们,“以前八事,开导一切”的这个“导”就是引导,通过种种形相引导我们,让我们离开对痛苦的执着。

  那么“舍离五欲”,诸位,我上次已经说了,在这里再强调一下。“舍离五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还有色声香味触,这叫五欲。

  舍离五欲的意思,并不是要我们把家里的财产,物质世界,一下子全部把他破坏得干干净净;

  也不是说,比如说诸位有的长得漂亮的,不是让你拿刀把脸割一个疤,让别人看起来难看;

  也不是说你现在名气很好,然后就故意做坏事弄得名声扫地;

  也不是说现在吃得挺好的,然后什么都不吃,把自己饿坏了;

  也不是说你现在休息得很好,然后一天到晚不睡觉搞得精疲力竭,身心憔悴。

  不是这个意思。

  舍离五欲的意思,是让我们的身心不要受这五欲的折磨,这是重点所在了。

  如果你为了财、为了色、为了名、为了食、为了睡而折磨自己,这样子的痛苦是极不应该,是对我们生命内在尊严的一种残酷的虐待。

  如果我们因为五欲,因为色声香味触而折磨自己,那你就是虐待自己的生命,那么佛法里面绝对不允许这样虐待的。

  舍离五欲,是要让我们先没有这一切障碍,然后我们的心才能安住在与佛菩萨、圣人相应的这个法门上面,才能够修道。

  所以说,“舍离五欲,修心圣道”的前提是感觉,觉悟到生死的痛苦。再重新地示范一遍,就是讲了《八大人觉经》的所有内容。前四觉是解脱道,后四觉是菩萨道的就是这一段。

  最后一段是劝说,这是流通分的本意。流通分的真正内在含义就是劝说众生。那么劝的是什么呢?经文说:“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若佛弟子”,就我们大家学佛的人,“诵此八事”,诵就是背诵、读诵。读是对着经文读诵,背诵就是把这记下来。这八事,诸位要记得,不是经文里面的文字,而是里面的义理。

  只要你想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念念之中求得解脱,念念之中求度众生。不忘记众生,不忘记解脱,只要你起了这样的念头,你就是跟这八事符合了。

  所以,“于念念中”,并不是你整天拿着这个经文在那里诵经念经,不是这个。

  但是,初步是可以读诵这个经文的,理解这个经文的含义。那么理解完了之后,把他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观。

  所以,这个“于念念中”,就是指我们平时的每一个念头,都能够把这个人生的观念树立起来。观念树起来,就是看到这个世间的众生有这样的痛苦,然后有一种解脱,可以让我们解脱,解脱了之后,我们还可以享受我们生活。

  这样一种观念,你形成了之后,这个“于念念中”,每一个念头都能够灭无量罪。

  每一个念头是什么概念?比如你要吃饭的时候你就想到,哎,我应该吃饭了,这是一个妄想,在这个妄想当中,你知道你这个妄想背后贯穿着是解脱道、菩萨道的这样一种人生观。

  在这种人生观当中,你的所有念头都回归于解脱,回归于菩提。所以,每一个念头当中都是“灭无量罪”。

  为什么会有无量的罪呢?那反问一下,我们平时为什么会有无量罪呢?就是因为我们平时的一切行为动作,都是落脚在五欲六尘的生死世间。

  我们不学佛法哪里会知道这些道理?不学佛法,没有树立这个解脱道和菩萨道的这种观念之前,我们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甚至学佛,也是为了装点自己的知识。

  许多人知识分子喜欢佛法,只是把佛法当成自己的一种知识,炫耀自己,说:你看,佛法道理我也懂。

  许多知识分子来学习佛法,最怕的就是这一点了。一个知识分子觉得自己样样都懂,就觉得自己很光荣,很体面,这正好是五欲,财色名食睡中的名,贪著于名相,虚妄的名相,那么如果是这样,我们念念中就有无量罪。

  我们学习一切法,树立了这样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之后,你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那里不高兴了,你想一个办法去劝他,让他高兴,让他能够更好地做人,更好地学习;看到自己的家人不高兴了,你想尽办法让他们高兴,让他们更好地做人,更好地享受这个生活和觉悟自己的人生。你的方法,你的方便手段无论如何,每一个念头生起来,都能够灭无量罪,一个罪恶都没有。

  比如说有人请客,你去参加这个宴会的时候,人家要让你吃荤的,你在吃荤的时候,你要不忘记解脱道和菩萨道。

  普度众生需要同甘共苦,然后还要从中解脱出来,不因为此而受到什么狭隘的,局限的束缚。不要觉得,哎呀,我又怎么样怎么样了,然后因此而痛苦。不要痛苦,事情来了该怎么做就怎样做,你的内心很清楚,你的目的很明确,这样子,你没有罪过。

  “于念念中”,这个“念念”包括所有的妄想,所有的方便法门,你都能够从中消灭一切罪过,一切罪恶。

  所以,这里面就非常重要,进趣菩提就能够“速登正觉”。这个“速登正觉”是什么?就是在念念之中超越一切,超越色声香味触法,当下解脱。

  慧能大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这个“速登正觉”是极为快速的,所谓顿悟法门,顿证法门。

  你在念念之中这样灭无量罪,他的速度是没有前后相对之别的。

  我们现在一般所谓的这个相对速度,比如说汽车的时速100公里,他就比50公里要快一点。现在称时速为150、200公里的称为高速。这个速是相对的速。

  然而,“速登正觉”的速,他是绝对的速。绝对的速是什么?打破了时间的观念。

  如果诸位现在的当下,过去、现在、未来这三际时空,顿时脱落,没有时空观念,这一下你就是真正地与正觉相应,速登正觉。

  那么即使你现在能够证得当下的正觉,可是我们这个生死的习气,无明烦恼还会笼罩着我们,还会不时地生起来。

  所以,当你证悟这一点之后,我们要在生活当中,再来观察自己的习气,慢慢地破除习气,那么一直到把最后一品无明全部破除干净了,这个时候,才是永断生死。

  这个永断生死是指两层,第一层是断分段生死,断分段生死的这个时候,是菩萨的解脱道;第二层是断变易生死,变易生死之后是真正的成就佛道。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永断生死”。

  那么当我们永断生死之后,就能够“常住快乐”。永远都安住在快乐当中。

  这里面刚才说的第三段,规劝佛弟子们,通过闻思修这三慧,来修学经文当中所说的这个解脱道和菩萨道。

  诸位要知道了,闻思修这三慧,诸位在这里听我说,包括看经文,这个属于闻慧-听闻的智慧。你只是听闻而来的。

  你不来,你不听,那你就什么也不懂,听闻了之后,你懂了,但是,你不要因为是听了某一个法师说的,或者是看到某一本书上写的,你就以为这已经是事实了,你就不再思考他。所以第二个阶段还要来思考。

  思考的意思,就是把听闻来的内容,在生活当中再对照起来,看看能不能对照得上。讲世间苦,他到底是不是苦的;讲世间无常,他是不是真的无常;讲世间无常、苦、空是可以解脱的,是不是真的可以解脱。这样子你观察,对照的过程,就是思慧,通过大脑,理性地思维,来确定下来。

  那么第三,修慧。修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要有一个具体的法门,使我们能够度脱,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这样子,佛陀,释迦如来讲《八大人觉经》的内涵,就到这里已经圆满结束了。这样就把这个方法以及我们听闻之后如何去做的这个后面的事情都已经说完了。

  那么《八大人觉经》,我分开五个部分跟大家介绍的还要最后一个部分:第五—结束语。

  结束语就是对大家有一个交待,本经的开头没有“如是我闻”,结尾也没有“信受奉行”。

  这个开头,按照一般的经典,大乘经典的记载,是不符合佛经体裁的。因为佛经的体裁需要开头有“如是我闻”,结尾有“信受奉行”。

  这个情况为什么是这样,我在前面跟大家已经说过了,因为《八大人觉经》是属于结集的经典,属于后人汇集的一种经典。就是把整个佛说的经典当中精要的这几部分摘录出来,放在这里的。

  这个经文的内容、义理非常符合佛法,可以统摄整个佛法义理的小乘解脱道和大乘菩萨道。并且,是从凡夫的现实苦恼的世界着眼。

  现实苦恼的世界是什么呢?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从苦恼的地方着眼,从我们现实的地方着眼,逐步修法获得解脱,然后念念不忘众生的疾苦。

  我们学佛的人不要忘记社会大众的疾苦,要回到苦难的众生当中,修习一切大乘佛法,最终获得大乘佛法的精髓。

  大乘佛法的精髓就在于彻底地领悟诸法实相,从而得到成就圆满的佛果。可以说这是一部“佛法修证次第”的略论,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指路明灯。前四觉的解脱道完全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后四觉的菩萨道也完全符合“一实相印”的大乘法印。这就是真正释迦如来一代时教的重要法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十二讲 流通分——证劝示功德》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净土宗简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