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果能夠在亡者最滿意的地方,走向一期生命的終結,這個地方將給他們帶來難以言喻的安全感。對其心靈將是一個莫大的撫慰!
第二、保持清新的空氣
死亡是殘酷的,但生命是尊嚴的。許多老人在瀕臨死亡之際,卻被親人們弄到空氣不太好的地方,也有的病人在醫院裏臨死之時,被調換到簡陋或空氣不好的病房。這是對臨終者的極大侮辱,也是對于死亡的盲目無知。實際上,臨終者更需要有清新的空氣,更需要在清潔的臥室或者病房裏走過生命的最後時刻。如果條件有限,那也要注意門窗的通風,但必須禁止人爲的汙染空氣,比如喝酒、抽煙、葷腥等味道太重或者亡者生前就極不喜聞的味道。汙濁的氣氛令人思緒混亂,清新的空氣使人頭腦清醒,生者和亡者都需要有這樣一個舒適清淨的氛圍。
第叁、營造溫馨的氛圍
營造一個溫馨、和睦、融合的氛圍,對于臨終者來說,真是天大的要事。而提供溫馨氛圍的方法也是多樣的,可以從許多方面來做,例如:保持臥室的安靜而不蒼涼、在臥室裏布置臨終者最喜歡的房間布局、使用其最喜歡的色彩、經常給臨終者贈送鮮花、以微笑的神態來看望臨終者(而不是哭哭啼啼憂愁滿面)。這樣會使房間裏面的氣氛祥和溫馨,臨終者最需要這樣的關懷了,特別是飽受病苦折磨的人,在醫院那白色蒼涼的氛圍裏特別容易産生恐懼、孤獨的情緒,更是需要提供溫馨的氛圍,來撫慰其此生末日的慌亂心態。
第四、調節適宜的亮光
光,對于任何人的情緒都會有巨大影響的。強烈的光明容易使人心情明朗起來,但許多人難以承受;陰暗的燈光容易讓人情緒低落,但有時候會更有安全感;適中的亮光給人安詳、平和、自然的感覺,而且給人隨意、自由的享受。還有光亮的顔色也很重要,色彩過于強烈的光對人的視覺效果會産生強烈幹擾,所以采取明亮而又甯靜的光最爲合理。對于瀕臨死亡的人來說,最好是自然光的照耀,如果不能享受自然光,那就使用稍微溫和一點兒的光,能夠給臨終者視覺上的溫馨感,安然而坦淡。
第五、供奉神聖的物品
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一種宗教情緒,那就是對于死亡之後的無知和恐懼,無論平時多麼理直氣壯的不相信神靈,到了深夜的冢間去一走,自會毛骨悚然、脊椎發涼,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有一種對于未知世界的神秘感,這就是宗教情緒。
因此,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神聖的角落,在死亡面前將會更加清楚的顯露出來。死亡是無欺的,臨終者在死亡面前對于這些神聖之物品,更是一種渴望和皈依。必然張貼懸挂臨終者的崇拜之聖像,或者擺設其崇拜之聖物,但要設置在他一睜開眼睛就能看到的地方,使其心中多一分可依賴的神聖感。如果是宗教信徒,最好就是懸挂、供奉其教主的聖像或者聖物。假如是佛教徒,那就供奉一尊他平時恭敬禮拜的阿彌陀佛、觀音菩薩,或者釋迦如來都可以。創造這樣的環境,主要是讓臨終者能夠在瀕死之際,得到教主和教義的直接影響,使其安心。
第六、播放聖歌般的音樂
音樂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情緒乃至氣質,這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了,特別是許多古老宗教的音樂,那更是和雅哀暢,感人肺腑。臨終者的耳根要比眼根靈敏得多,所以應該播放一些他平時常聽的聖歌或者音樂。比如佛教徒就可以播放阿彌陀佛的聖號,還有不少佛樂等等,這都能夠給予亡者心靈上的洗禮,令其在佛號聲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乃至走向圓滿究竟的覺悟。
第七、燃一炷幽幽清香
瀕死病人和一般老人的身體都會有一股氣味兒,這多少會影響臨終者和探視者的心情,特別是久處身邊伺候的人。如果能夠燃燒一炷上好檀香,其香氣一定是發自原始的香木,而不是化學的香水和香料,且不宜太濃,適中即可。清香撲鼻,提神醒目,沁人心肺,情緒就能好轉。這對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極有幫助,若有能力和條件,一定要能夠做到才是。
第八、提供清淡的食品
前面我們講過“切需戒殺、勿食葷腥酒肉”,但對于普通人而言,並沒有素食的習慣,所以也不能過于苛求,那樣反而影響了臨終者的心情,得不償失,最劃不來。然而,無論是老人還是病人,對于瀕臨死亡的人來說,在味覺上絕對不能過于刺激。同時,其身邊的人也不應食用味道特大的葷腥食品,這會影響到臨終者的情緒。一般而言,最好是供給味道比較清淡的食品,如果能夠素食,那就最好不過了。伺候在身邊的人或者其余親人,最好也都能夠素食,清淡平和的食物,充滿甯靜和慈愛的信息,能夠給臨終者感受到慈悲和博愛,這是真心關懷者應該做的事情。但如果環境條件不允許,比如西藏蒙古等地,遊牧的地方很難素食,還有南傳佛教區域沒有這些觀念,或者難以接受,那就隨緣而安,不用過于執著了。但也要提供較爲清淡一些的食品,更爲合適。
第九、給予愛心的安撫
撫摸臨終者的身體,這對許多病人和老人來說,也是莫大的享受和安慰。但這要看其病情的深淺程度而定,如果在四大已經開始分離之際,當有任何東西碰觸到臨終者的身上,他都會感到極大的疼痛,難以忍受,那就不可以再撫摸他的軀體了。而對于還未到四大融化之時,則需要有親人好友的愛心安撫,動作一定要輕微仔細,用心一定要真誠懇切,不可有痛苦或者難舍難分的情緒出現,不可令臨終者産生貪生畏死的念頭,要以平常心和誠愛心來撫摸。這是撫慰臨終者心靈的一種較好的方式,真心關懷的親人,應該克服自己的情感沖動,而輕輕淡淡地給予愛心的安撫。
第十、准備後事的安排(秉持遺囑之意)
除了上述營造一個美好的死亡環境外,還要提前探問病者的遺願和遺囑,並依據臨終者的遺願而准備善後事宜。假如臨終者已經不省人事,那就不可過分的在其身邊追問遺囑等事,免得他有了想法卻說不出來,眼看大家並沒有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心生怨恨嗔怒,引來巨大的痛苦。
對于後事的安排,要有充分的准備,最好在斷氣二十四小時之後再移動屍體,再舉行與此相關的喪事。死亡之後所穿走的衣服最好是舊的衣服,不要太講究了,那樣不但無助于亡者,而且也會波動其心念。辦理喪事的時候,除了上述所說絕對不能大肆殺生、大擺宴席外,最好能夠放生,就是到市場去買一些動物來放生,這雖然是佛教的主張,但對于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臨終者環境的改善,都具有極大的良好作用,望讀者慎思!
以上就關懷臨終者的環境,作了全面的提示,必須禁止的“止持”和必須遵行的“作持”各有十條,然亦只是秉持大乘佛法的精神特色,提出一個大綱而已。在某些地方實行起來或許不很妥當,那就要根據各地的風俗民情和社會環境作一個靈活的調節,也就是說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死板教條,而是一種能夠給臨終者提供更多安心和力量的權巧做法。總結爲一句話,那就是:一切都是爲了彼此生命的尊嚴!
二、改善臨終者的觀念
死亡之痛,不應受到人類的漠視!一切痛苦都是來自于心靈的錯誤覺受,一切覺受又都是從錯誤觀念而來。也就是對于生命和死亡的錯誤認識,而導致了人們對死亡的迷茫和恐懼。所以,正確觀念的養成,對于臨終者來說極爲重要!佛法中尤其注重對于臨終者觀念的改善,從根本上關懷迷惑孤苦的臨終者,亦即善于爲臨終者做思想工作,使其獲得對生死的正確認識。這也可以通過兩方面的努力予以升華:一是消除負面的思想觀念和情緒,二是啓發正面的生命價值觀。
1、消除負面情緒
每個人在現實的生活當中,就不停的會有許多負面情緒出現,這些情緒的出現就會影響到自己的生活質量,也是生命正常運作的一大障礙。到了臨命終時,此種負面的情緒就會越發顯得突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製和轉化,那就勢必造成嚴重的後果,從苦入苦,輾轉不息。因此,消除臨終者的負面情緒,就是每個人都要努力的基本關懷了。我們必須幫助臨終者消除以下這些負面情緒。
第一、消除貪戀情緒
蝼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乎?所以,一切衆生皆愛生命,乃是常規之理。所謂人生之痛,最大莫過于生離死別,特別是平時就對親人、愛人、友人等感情至深,愛戀至深的人來說,生死闊別真是有如萬箭穿心、粉身碎骨啊!
但是,因爲愛惜生命、執著情感而産生了嚴重的貪戀情緒,又因爲貪戀而産生了極大的痛苦,這就很不應該了。所以佛法才常說“息滅貪嗔癡”,並稱這貪嗔癡爲“叁毒”,因其能夠毒害衆生之慧命,使衆生流轉于無奈、不滿、無知的生命低谷,而不得自在受用。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皆是無常、敗壞、不安之相。榮華富貴猶如朝露,妻兒子女亦如聚沫,名利財色象是毒蛇,親朋好友恰似浮塵,一切所求無可愛者,終必敗壞歸于空寂。高者有墮、合會有離、生必有死、聚皆有散,此是世間諸相之真實,無人能免,無人能改,法爾如是,何必于此而生貪戀執著,猶如作繭自縛,何苦來哉啊!
《罪業報應經》說:“水流不常滿,火盛不久熱,日出須臾沒,月滿亦複缺。尊榮豪貴者,亦複過于是。人身既易失,不須生貪著。”《摩耶經》說:“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複過是。”蘇轼也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實際上,對于一切事物擁有得越多越好的觀念,就是貪戀情緒的教唆犯。正如莫裏老人所認爲的那樣,這是文化和教育灌輸的結果,他說:“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爲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複地對別人這麼說——別人又反複地對我們這麼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爲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我們必須消除這種錯誤片面的觀念,我們必須從生命本身的角度,做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理,消除內心中那些不切實際的思維活動——貪戀情緒。
對于臨終者而言,所能貪戀的東西還很多,肉體、生…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二節 真情與愛心的關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