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限製的。
就象對待老人一樣對待病者,如上文所說,同樣最重要的還是尊嚴和真誠的愛心!在尊嚴和真誠的感召下,病痛也會相應的減輕,如同做好了死亡的充分准備,在生與死之間留下生命的軌迹,會使人感到死亡更加接近生活。如果戰勝了病痛的畏懼和恐慌,死亡就只是水到渠成的生命經曆而已,就能以對待生活的態度來審視死亡,而無需逃避了。因此,對病痛的關懷也就成爲臨終關懷的神聖使命!
3、臨終
臨終就是指一期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即壽、暖、識叁法將舍離之際,四大分離,水火交煎,如果平時沒有刻苦修習認真訓練,反而貪戀生活講究享受的人,其間所經曆之苦楚疼痛,猶如烏龜剝殼、熱鍋螞蟻一般不堪忍受!即使沒有肉體上的極大痛苦,也會有精神上的絕望、恐懼、無奈之悲哀!古頌雲:“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也分離。人情似鳥同林宿,大限來時各自飛。”[4]即使豁達的人沒有嚴重的痛苦和悲哀,也會是無能爲力的“渺渺茫茫,不知何往?”
生不知從何所來,死不知去何所至,豈非人生之狹隘?豈非現實之悲哀?
佛法的臨終關懷不但要令人微笑著面對死亡,而且還要闡明死亡之後的去向,甚至引導臨終者當下覺悟真理,走向解脫自在的淨土,一覽生命中寂靜光明的莊嚴美景!臨終關懷的思想理論和操作方法,也是極爲豐富圓滿的。
如古印度之祇洹精舍設有“無常院”,系安置僧衆中之重病者,使他們于面臨死亡之時,能夠放下對房舍、衣缽、道具等等物質的貪著,從而自在灑脫地走過死亡的關口,投向另一期生命的光明樂園。堂內一般都是供奉阿彌陀佛立像,其左手下垂,執五彩幡,臨終者握幡之一端,表示隨佛往生之意。後世之延壽堂、重病閣等,即采用無常院之範例。
對于臨終者的開示,消除其心中之疑慮,令其身心愉悅;領導臨終者念佛持咒或誦經,清淨梵音使其心情明朗,解決其恐懼驚惶的心裏障礙,而以積極平靜的態度面對死亡。
重要的是爲臨終者解說佛法義理,使其明白人死並不是如燈滅一樣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而是隨著一生的善惡行爲之力量,在六道中沈浮不定。更重要的是,輪回六道並不是生命的全部,而是一種迷惑的誤會,消除生命中思想見地的迷惑,便可以當下解脫,沖出叁界火宅、消除六道苦輪,到達常樂我淨的微妙世界,那才是我們的究竟歸宿。並且可以通過適合于臨終者的方法,如臨終助念等,幫助其獲得這種勝妙的結果,才是真正值得贊歎的終極關懷。
二、覺醒成年人
佛陀告訴我們說:死亡隨時都會降臨,不要等待老病相催的時候才開始關注它,應該從此時此地就開始關注自己的生死問題。是啊!人命在呼吸間,誰能保證自己明天或者下個月,死亡就不會降臨呢?
現代人特別流行“自助”,自助餐、自助商場等等,這說明人們正在追求一種自由灑脫和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們在討論臨終關懷的時候,在佛法中,也同樣表明了死亡也是可以“自助”的,而且也是比正面關懷的“他助”更爲自由灑脫,所以我們這裏就稱其爲“臨終的自我關懷”。
但是,人們與生俱來的依賴性,卻大大地影響了自我關懷的質量和數量。佛法修學的重要目標就是了脫生死之苦,而于生死自在,亦即訓練自我的臨終關懷。通常,佛教徒也是以一個人的臨終是否預知時至、灑脫自在,來判斷其修行的功德是否成就。
有人說:偉人能夠征服別人,卻不能征服自己;聖人是征服自己,而感化別人。可見想征服自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感化別人那就更難了。自我關懷就是要在臨終之前能夠征服自己,而反向關懷卻要以自己的死亡來感化他人!
1、關懷自我
臨終自我關懷的範圍又如何呢?
首先,表現在臨終的時候,能夠自己作主,死生來去自由自在。對待自己的肉體和心靈之衰變,都沒有任何挂礙,猶如“生故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不但明白了生何所來、死何所去,而且把握了自己的生命羅盤,任無常之風吹拂飄逝,此心也只有甯靜灑脫和明亮。
其次,體現在死亡的形式上,可以坐脫立亡,可以安祥而逝,叁昧火的自焚、化虹光而去、滅盡定涅槃,都是自我關懷的榜樣。知道了自己要去的方向,明白了如何去的方法,就象拿起行囊離開旅店一樣的平常,回歸故鄉一樣的大方,死亡原來就是一臺戲的曲終,另一臺戲的登場,肉體的損壞,也只是換了一套戲裝。
能夠自我關懷的人,無論在形而上的精神世界裏,還是在形而下的物質現象中,都能夠坦然應付遊刃有余,這是什麼力量而導致的呢?
2、覺醒自我
成年人要懂得覺醒自我,所謂成年人,就是自己能夠獨立思考,並且懂得追求人生之完美幸福的人。這比起臨終的正面關懷只是關懷老者、病人、臨終者的範圍要更加寬大,但這主要是由自己來覺悟、來關懷的。
當一個懂事的成年人,覺察到生命的意義時,他一定會在生與死之間思考許多問題,並且努力去探索生死的真相。佛法就要從這裏開始指導和關懷,關懷其生死的迷惑、喚醒其生命的覺醒。
在佛教史上,得到這類關懷的人,真的是多不勝舉。他們都是從成年懂事的時候開始思考,從接觸到佛法的時候就開始覺醒,開始實踐與生死賽跑的健康運動,打敗了死亡的威脅,而最終獲得生死自如的巨大勝利!
因此,當你讀到這裏時,無論你覺得死亡離你還有多遠,你都應該從現在開始,就決心戰勝這生死的迷陣,突出死亡的重圍,看清死亡背後的真相,回到如實的生命樂園。
是時候了,你可以追求學習的成績,可以追求工作的業績,可以追求生活美好的結果,但是我告訴你,這一期生命的結果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死亡。這是事實,並非恐嚇。
叁、訓練少年郎
大乘佛法真的是微妙無比的生命瑰寶啊!其“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偉大思想,完全來自于對生命的徹底覺悟。其“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的铮铮誓言,完全出自于真誠勇敢的肺腑心聲。
哪怕到了死亡的那刻,修習大乘佛法的行者,依然諄諄善誘,不忘衆生之苦,而反過來關懷身邊的有緣衆生,這是佛法中臨終關懷的又一光明熀耀之處,也是生命莊嚴神聖的又一亮點。
佛陀就是這樣的絕妙榜樣,他老人家在臨欲入滅之際,于一期生命的最後一晝夜,還宣說了生命真相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經》,情感之深,意蘊之高,慈悲之遠,智慧之廣,真是人類福音,千古絕唱。類似佛陀的臨終反向關懷,在大乘佛教史上比比皆是,特別是中國的曆代祖師大德,幾乎都能夠在談笑風生中走向圓滿寂靜,在死亡前仍然說法論道。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然而,這種反向關懷的培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獲得的,也不是學了些許的理論概念就能達到的,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安祥,是一種生命內在的巨大力量,是佛法的終極目標之所在。因此,臨終的反向關懷就需要從少年開始培養,其範圍當然又比前面兩種關懷更加廣闊了。
1、關懷少年
或許你會覺得很奇怪,明明是說死亡的關懷,怎麼又變成少年的關懷了?其實,在佛法裏面的生活與死亡是密不可分的,佛陀曾經告誡弟子們說:“人命在呼吸間。”無論是少年、青年、壯年,還是中年、老年,隨時都會面臨死亡的威脅,所以隨時准備死亡,隨時透視死亡的真相,也是佛法指導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再說,這裏要講的是臨終的反向關懷,那就讓臨終者反向關懷生活者,也就是讓表面上看去很痛苦的人來幫助並不是很痛苦的人,這是生命中一種至高無上的尊嚴,許多佛弟子在臨終的時候,都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也顯示了唯有佛法才把生命的內在尊嚴全部挖掘出來,全部利用起來了。
關懷他人是一件好事,人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特別是在貧窮困苦的時候,還能夠歡喜踴躍地幫助他人,那就更是難能可貴了。人世間原本就有這樣的真情,生命中原本也有這樣的喜悅,佛法只是通過對宇宙人生的透視之後,發現了這種莊嚴,並且把它介紹出來,讓一切佛弟子信受奉行,共同建構人間淨土而已。
有人說:小時候學的東西是石頭上刻的。少年所學的知識和接受的觀念,是可以影響一生的,有些重要的人生觀甚至就是到了臨死的時候,還會記得清清楚楚。因此,在少年的時候,就應該培養關懷他人的良好習慣。
關懷青少年的成長,是我們全社會的責任,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爲青少年才是未來世界的主人啊!佛陀對于少年弟子也是關懷備至的,有一次小沙彌羅睺羅沒有地方睡覺,躲在洗手間過夜,夜裏差點兒被毒蛇所傷,佛陀知道後就趕緊把他叫到身邊,進行了悉心的安慰,並因此規定沙彌要在比丘衆中生活。後來羅睺羅證得密行第一的阿羅漢,幫助無數衆生安祥地渡過生死苦海!
佛法中關懷少年的一個特殊之處,就是告訴他們死亡必定會到來,所謂“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使其從小就對死亡有個正確的認識。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明白了死亡的真相,那麼在生活中就會更加珍惜生存的快樂,也就生活得更有骨氣,生存的力量將得到比較完美的發揮,而且這種力量是取之不竭,受用無盡的。
2、訓練少年
死亡給少年人的打擊是至深的,每個人從小就會害怕死亡,再加上大人們的渲染,在幼小的心靈世界裏就開始畏懼死亡,致使許多人到了臨死的時候,還對死亡毫無認識、毫無准備,甚至毫無能力去面對,這是人類的悲哀。我們必須正視死亡給人類帶來的種種作用,必須正視死亡的真相。
一個人到了臨終的時刻,仍能坦然地關懷並未面臨死亡的人,這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而這種力量是完全可以通過訓練來獲得的。當一個人從小就喜歡關懷他人,哪怕是遇到了生死的威脅,也能置生死于度外,而把生命的莊嚴和力量奉獻給他人,他就能夠在死亡面前毫無畏懼地反向關懷!
當然,反向關懷的訓練也就遍滿了整個人生,隨時意識到死亡的到來,隨時准備爲他人付出,隨時感受生死的自在,這是何等福德何等超然啊!
早在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對于青少年進行了認真的關懷和培訓,並且以戒律的形式流傳下來。根據律典記載,七歲至十叁歲的出家男子稱爲“驅烏沙彌”,意思是能夠幫看谷場而驅趕麻雀飛鳥來盜吃谷子。七歲的孩童還沒有別的工作能力,就可以接受僧團的生活,並以驅烏來訓練其生活能力,同時也是訓練他們關懷集體的觀念,和關懷他人的品格。
其實,臨終反向關懷的另一個秘密,那就是恭敬尊重臨終者,特意懇求臨終者爲我們解說人生哲理,讓他們來關心我們活著的人,使他們感到生命的無限價值,從而令其安住在愉悅祥和的心態中,安然地邁上死亡的征途!
由上可見,佛教臨終關懷的範圍,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對老人、病人、瀕臨死亡的人、成年人、青少年等整個人生的關懷,可以說就是對生命的全面關懷!所以,在了解甚至是接受佛教的臨終關懷之後,也就會更深程度地了解生命的內涵,在茫茫生死海中,把握了生命寶舟的方向盤,駛向光明潔淨的彼岸。同時,也引導他人進行自由灑脫的生命之旅。
--------------------------------------------------------------------------------
[1] 見《大正藏》卷一,第467頁下。
[2] 見《大正藏》卷十七,第737頁上。
[3] 見《大正藏》卷二十二,第316頁下。
[4] 見《大正藏》卷四十七,第286頁下。
《超越死亡 第叁章 第二節 臨終關懷之範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