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节 临终关怀之范围
第二节 临终关怀之范围
人生是个五味俱全的神秘盒,也是个丰富多彩的百宝箱。生活的色彩斑斓,心灵的波澜壮阔,直令愚者茫然无措,智者感动不已!死亡是人生的终结,蕴含了生活的所有信息,带走了生命的全部内容。因为学会了生活,才能学会死亡,所以临终关怀也就覆盖了对于整个生命的关怀,包括生活和死亡。
死亡,使许多人感到畏惧、讨厌,人们都觉得死亡是个不祥的代称,平时都不敢提到它,生怕说到死亡就会带来晦气。这种对于生命的无知,真的令人感到可笑而又可怜!大家都这样认为的事情,即使不是真理,也会习以为常,约定成俗了。因此,人们也厌弃与死亡相关的老人、病人、濒临死亡的人。而行将就木的临终者,在这样的氛围里挣扎,其痛苦和孤独的哀绝情绪,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把佛教说成是死亡的宗教,那是因为佛教非常关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死亡,佛教对于死亡的重视,一点儿也不亚于对生存的重视。也有人说佛法是人生的哲理,那是因为佛法把死亡与生活看成同样属于生命的体现。而当生与死都超脱了的人,再来看佛教和佛法,就会明白佛法的真实意趣却是在——不生不灭!
近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使许多人开始关注死亡,无论是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文化学说、宗教见地,还是医学实践、人伦需求、社会稳定,都对死亡以及相关的老病死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怀。死亡学的产生,护理团的成立,也都说明了人类不应该漠视死亡。而在这些临终关怀的领域里,其关怀的范围和深度,还是极其有限的,可以说并没有抓住生命内在的死亡真相。
佛教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对生与死进行了全面的透视,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年代,在老子“吾之大患以吾有身”的时候,在西方“生死由上帝来安排”的那刻,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就作了全面的临终关怀,这不得不令人敬仰皈依!
从这里可以看出,临终关怀是人生的一项巨大工程,死亡和生存同样是神圣庄严的人生大事,对临终的关怀也就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重视也就是对临终的关怀,而这项工程的实践范围,遍布了所有生命的每个角落,这是我们必须明白的“生死一如”。
一、关怀老病死
对于整体的临终关怀而言,表现得最为切近而急需的,那就是正面的临终关怀,因为正面的关怀就是直接针对死亡的挑战,这也是社会上所关注的临终关怀之范围。不过佛法中的关怀显得更有系统,更有思想理论和操作方法,其中包含了对于老人、病者、临终者的关怀。
1、老者
人生在世,众苦充满,八苦交煎,难以尽言!老,就是其中一种谁都不能避免的苦痛,佛经中称之为“老苦”,即衰老时身心所受的苦恼。如《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所说的:“老者,谓彼众生,头白齿落,盛壮日衰。身曲脚戾,体重气上,拄均而行。肌缩皮缓,皱如麻子。诸根毁熟,颜色丑恶。是名为老。”[1]体力之衰竭,生活之不便, 真是青少年强壮之时无法想象的悲哀啊!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指出老有五种相:一、盛色衰退,二、气力衰退,三、诸根衰退,四、受用境界衰退,五、寿量衰退。老,就有这五种衰退,所以能生众多的痛苦。《大乘义章》卷三本亦说:“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世间的无常,能令一切壮色不停衰变。《梵网经》说:“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因此,佛陀在最后的涅槃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世间一切,皆是无常、败坏、不安之相。”没有人能够避免老死相催,也没有人不曾见过老死的无奈和哀苦。佛陀也告诉我们“老死是苦”的。
然而,对老者的关怀依旧是佛法中极为重要的一课,因为关怀老者就是临终关怀的预习。
佛陀是十分尊重老人的,有一天,佛陀出外游化,有一位八十岁的老翁来到僧团要求出家修行,根据留在寺庙里的佛弟子观察,此人八万大劫之内都没有种下善根,没有善根的人是不能出家学佛修行的,所以就被拒绝了。老人很伤感地流着眼泪回去了,在回家的路上,恰好遇到佛陀游化归来。佛陀问他为何如此伤心哭泣?老人诚恳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思。佛陀很同情这位老人,也很尊重他的选择,就亲自答应他,而度他出家修行。佛陀是珍爱真理的人,真理能够使任何人得到解脱,但要人们能够真正发起接受真理的诚心。
在《杂宝藏经》卷一记载了“弃老国”的故事,提倡“一切国土,还听养老。……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佛教寺院也常常设有“安养堂”,又叫“安老”,就是指禅院中,老僧与隐居者所安住的寮舍。于此安住的人,如果年龄到了七八十岁,则可免一切勤行作务而供给粥饭。专门让年老而身体衰弱的僧人所住之处,也称为安老。另外,年龄虽老而能发道心,于僧堂中修行者,亦称为安老。这是教团中对于老人的特别关怀。
从方法上看,对于老者的关怀,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
第一,年老体衰行动不便,所以老年比丘可以不参加体力劳作和集体共修方面的事务,使之安养年迈之躯体。对于生活起居不便的老人,还要安排年青人为之伺候,一般均由沙弥或新受戒的比丘来担任,称为侍者。对于世俗中的老人,亦应极力帮忙关怀。子孙后代应该注重孝顺赡养自他的老人,正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最佳写照。
第二,在精神上给予充分的尊重,生命的尊严就在死亡面前也不会逊色,帮助老人们消除过去生活的阴影,创造一个温馨、祥和、平静,而又充满尊严的氛围,打消他们因为“老态龙钟”而产生的自卑心和恐惧感。
第三,有些老年人容易脾气暴躁,抱怨亲人和社会,有时候很难听得进后辈的善言慰劝,这就需要寻访他们能够信任的人来开导他,或者恭请有智慧的长者来关怀其身心的健康和安稳。这样或许能够使其对生命产生新的认识,体悟获得新生的感觉,非常珍贵!
第四,最好能够在老年的时候,就提醒他们死亡的真相和有生必有死的事实,对于死亡的过程以及心灵的转换,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和坦然的准备,这样就可以在迈向死亡的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具备美好的向往和究竟的归宿,这对于老人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安慰了。孝子贤孙,不可不知!
第五,对于很多老人来说,最好的关怀就是静静地聆听他们唠叨,可以倾听他们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可以静听他们的悔恨怨言和得意笑声。但要在聆听的时候,怀着无比的崇敬与爱戴,尽量让他们的思路在无形当中转入洒脱的境界。
总之,知识分子类的老人,需要的是活泼的赞美和尊重,一般老百姓的老人,需要的是真诚的谅解和鼓励。如果能够尽心尽力的关怀老人,那么这位老人的临终也将会得到殊胜庄严的好相,死亡也会是一种温馨的礼物了。
祝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够珍惜这段美好的死亡前奏曲!
2、病痛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由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组成的身体,只要稍不调和,就会使身体感觉不适,产生病苦之相。比如身体苦重,坚结疼痛,枯痹痿瘠,属地大之病相;全身膨肿,肤肉浮满,属水大之病相;全身烘热,骨节酸楚,呼吸乏力,属火大之病相;心神恍惚,懊闷忘失,属风大之病相。这就是四大病相。
佛经中说四大不调就会有四百四病,如《佛医经》说: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2]如果此等诸病辗转相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其人必会极寒、极热、极饥、极饱、极饮、极渴,时节失所,卧起无常。所以,病苦亦是人生之一大悲哀,无能幸免啊!
《摩诃僧祇律》卷十叙述了医治四百四病之方法:“病者有四百四病:风病有百一,火病有百一,水病有百一,杂病有百一。若风病者,当用油脂治;热病者当用酥治;水病者,当用蜜治;杂病者,当尽用上三种药治。”[3]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说病苦有五相:一、身性变坏,二、忧苦增长多倍,三、于可意境不喜受用,四、非其所欲之不可意境而强受用,五、能令命根速离坏。可见病痛会使人产生反常的心理,甚至失去理智,心力憔悴,形容枯槁,甚可哀怜。
虽然对于病苦者来说,如果能够用药物来调治的,只要用现代高科技的医学来解决问题就行了。但是,疾病的痛苦毕竟会影响到心灵的感受,而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也正是人们必须解决的关键所在。所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亦有身病与心病之分,身病则有因水、因风、因热引起之病及杂病等四种;心病则有踊跃、恐怖、忧愁、愚痴等四种。佛经中还常说“八万四千病”,就是指八万四千烦恼。这是以病譬喻烦恼。凡夫之人烦恼无穷,难以计量。佛所说法乃为对治众生之诸病,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毕竟来说,心病还需心药医。
同“老”一样,病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佛教的正面临终关怀必定要从老病开始。对待严重的疾病,以及患了绝症的病人,也必须展开全面细致的殷切关怀。
佛法中对于病人的关怀,亦是慈悲而广大的。经典记载,佛陀曾经帮助一位眼睛看不见的比丘穿针和缝衣服,也曾为一个重病的弟子擦洗身体,帮他打扫卫生和喂其服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透露出佛陀的完美人格,爱心和慈悲,以及佛陀一贯主张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观。
佛教的戒律是每个佛弟子必须严肃遵守的,但是佛陀制定戒律的根本目的在于“令僧安住”和“令正法久住”,也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能够安心地实践智慧的人生。所以,每一条戒律都有“开缘”的规定,开缘就是说在特殊的情况下,某些行为是不受该戒律条文之约束的。其中就有许多律文中注明了“除病”,说明生病的人是不受该条戒律所…
《超越死亡 第三章 第二节 临终关怀之范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