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發宏誓願
修學佛法首先要皈依叁寶,皈依以後就要發四宏誓願,宏是宏博廣大的意思,誓,就是誓願,就是永遠也不會違背對圓滿清淨生命狀態的願望和追求,至死不渝,這也叫發心。發心以後,還要有具體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是以四宏誓願爲根本,以六度萬行爲方法的。
如果我們沒有發願只是去行,這叫虛行。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動機和目標,那就不是真正的善事,不能培養真正的善,所以是虛假的、虛妄的,叫虛行。如果我們發了四宏誓願,卻只是空願,不去實行,或者立志很高,做得卻一塌糊塗,那就叫狂願。這樣的發心對修學佛法就沒有什麼真實的利益,所以發心在菩薩的修行中是最前提的條件。
我們從《永嘉禅宗集》原文可以看出,永嘉大師是非常重視發心的,因此發宏誓願這一部分的篇幅比較長,內容也比較多,分了八段,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定要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皈依叁寶之後,已成爲正式佛弟子的我們,要以什麼作爲所對境來發心呢?如何才能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究竟內容是什麼呢?永嘉大師在這一章裏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
一、總頌
卵生胎生及濕化,有色無色想非想,非有非無想雜類,六道輪回不暫停。我今稽首歸叁寶,普爲衆生發道心,群生沈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諸苦,不舍弘願濟含靈,
化力自在度無窮,恒沙衆生成正覺。
第一段是總頌,總綱地告訴我們發心要以什麼爲對境,以什麼爲發心的動機。前四句的內容是總的告訴我們,一個想要修學佛法的大乘菩薩,要針對所有的衆生來發心、發願。卵生胎生及濕化,這是胎卵濕化四生,所謂六道四生,就是指六道輪回裏共有四種出生生命的方式,加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共稱作十二類生,包括了所有衆生的生命狀態。
從廣義上來講,十法界裏,有九法界都可以稱爲衆生,都不離開這十二類生,比如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叫化身,但他們屬于解脫了生死煩惱、痛苦的聖人。這十二種類型的生命裏面,需要去救度的只是六道當中輪回的衆生,所以說六道輪回不暫停。
六道包含叁惡道和叁善道,叁惡道就是我們生命所遭遇的痛苦狀態,極苦就是地獄,中苦就是餓鬼,小苦就是畜生,這些痛苦的境界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惡行和惡念所感召到的惡報,是一種不快樂的業。快樂的業就是善心、善行的果報,也就是叁善道的境界,極樂爲天道,中善中樂爲人道,下善爲阿修羅道。阿修羅雖然屬于天道,福報比人道高,但從修法的角度來說,人比阿修羅要高,所以有時候會按天、人、阿修羅來講,有時候又講天、阿修羅、人,這是層次高低所區分的標准不同造成的。
總而言之,六道輪回中的凡夫,因爲沒有定力,心念是很難控製的,沒有停止的時候;又因爲沒有智慧,起心動念不清淨,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就會感召到善和惡、快樂和痛苦交集變換的世界,生命完全不能自主,死死生生,輪回不止,這就叫做無常。六道凡夫的生命是以無常和顛倒爲特點的。
因爲無常的緣故,任何境界不能長久,就算我們果報非常圓滿,生活處處都得意,名利財色全是世界第一,那有什麼用呢?風光也不過一百年,下一輩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善是惡,也不管快樂還是痛苦,六道都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我們想要的是生命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脫離輪回束縛的自由。
那麼發心爲什麼重要呢?發心就如同種子一樣,有什麼樣的種子就能結什麼樣的果實。如果我們的發心只停留在去惡從善的層面,那就種了叁善道的因,將來會感得天、人、阿修羅的果報;如果我們發了以出離心、菩提心爲基礎的四宏誓願,就能從六道中脫離出去,並幫助其它衆生也解脫出去。
總頌的前四句就把發心的對象明確了,我們要針對六道輪回的十二類生發起四宏誓願。
我今稽首歸叁寶,普爲衆生發道心。我們皈依的是叁寶,希望通過皈依叁寶爲衆生而發道心。我們要知道,修行不是個人的事情,是有關一切衆生的事情。我們常會以爲 “一人做事一人當”,其實是當不了的,你做壞事時肯定也讓其它衆生受苦了。比如小偷偷東西,會得惡報,但至少被偷的人會很痛苦,社會也就不安了;反過來也一樣,我們做了好事,哪怕只是把自己的臉洗幹淨,肯定也會讓衆生得到好處。所以修行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切衆生的事情。我們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能利益到一切衆生,不但自己會解脫,一切衆生也都會解脫,恒沙衆生成正覺,這是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
我們前面講過,諸佛和衆生的法身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十方法界是同體、同心的。所以我們的每一個心念,都是諸佛法身的共同作用,但佛菩薩很清淨,不受心念的染汙,而我們凡夫呢,就把每一個心念都染汙在裏面了。善的念頭就給世界增添了善的力量,自然就會美化這個世界;惡的念頭就會增加世界的煩惱和痛苦,比如我們一不高興,周圍的人也會感覺不痛快,周圍的景物也會變得可惡起來,是不是這樣?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清楚皈依叁寶是要爲一切衆生發起道心的。
群生沈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諸苦,不舍弘願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恒沙衆生成正覺。衆生現在都沈淪在苦海當中,我希望借助佛法僧的力量以慈悲方便來救拔這一切痛苦,永遠也不舍離廣大的四宏誓願,救濟一切含靈。含靈就是蘊含著靈明覺知、靈覺佛性的衆生,我們大家都是含靈。雖然都蘊含著最靈明的佛性,但卻都沈淪爲凡夫了,所以化力自在的佛菩薩才要救度我們。化力自在是俱足一切智慧和慈悲方便的意思。這是第一段總頌的內容,告訴我們發心的大方向,後面七段就是進一步把總頌詳細化。
二、皈依發願境
說此偈已,我複稽首歸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法僧前,承叁寶力,志心發願,修無上菩提。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
第二段就告訴我們詳細的對境,也就是皈依發願所對的境界。十方,是一切空間當中;叁世,是一切時間當中,也就是十方叁世的叁寶,包括已經成佛的、尚未成佛的、正在成佛的,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這其實就是進行一個法界禮,內心對十方法界普遍地生起無比的恭敬皈依,向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乃至一切衆生學習,整個生命都皈依投靠在這樣的一件偉大的事業上。承叁寶力,諸位如果發起這個心的時候,就無論何時都是有皈依的生命了,再也不會漂泊無依,內心成就菩提的無上願力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撼動,這就是承叁寶力,承就是接受、傳承、承當。
在十方叁世叁寶的力量加持下,能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佛有“叁能叁不能”,叁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萬法之智;二、知群生之性,窮億劫之事;叁、度無量之衆生。叁不能者:一、不能滅定業;二、不能度無緣之人;叁、不能盡衆生界。佛菩薩會化力自在地來幫助我們,但成佛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也就是皈依叁寶以後,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脫的,還要靠十方叁寶共同的願力支撐,才能保證我們在修行的路上能勤求佛道,不會退轉。如果我們沒有發心成就菩提,無論境界好壞都容易讓我們生退轉心,佛菩薩想幫我們也幫不上。《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楞嚴經》也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動機正確了,結果必定是正確的,如果動機不正確,將來就會遭到不善的果報。佛陀也告訴我們“因果同時”,發心就是你的結果,所以發心很重要。如果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是“將此深心奉塵刹”,只要有衆生、有煩惱的地方,哪怕是舍棄頭目腦髓,我們也會去幫助衆生出離苦海。有了這樣的心,修行上就不會退轉了。
比如我們修行時突然遇到了疑難雜症,被其它衆生所惱害,暈倒了、糊塗了或病倒了,很多人就會害怕得不敢修了,或者嗔恨心起來,就不想修了。在這些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提起菩提心,觀想十方叁世一切衆生都是叁寶,當然也就包括這些妖魔鬼怪了,這樣一想,它們就不是來惱害我而是來成就我了。我們不但不煩惱,還會感激它們,並對它們産生更強烈的悲心,發起更大的願力、承擔力去救度它們。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斷四肢的時候,就是這樣發願的,所以才能持續修行,最終成就佛果。逢到好的境界,我們也不能退轉,比如叁禅天境界,如果我們貪戀在裏面不出來了,自己都度不了,那還度什麼衆生呢?
我們發了心以後,也不要總是害怕,覺得“我發了這個心了,千萬不要退啊”。這樣的擔心是沒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我們只要發心純正,從此到成正覺的路上就自然不會退轉;如果發心不純、有夾雜,那就有可能忘失,忘失了就會退轉。所以我們要隨時在禅修當中,檢點自己的發心,發心要很純正,不要左搖右晃。
如何才能發起純正的菩提心呢?對于凡夫衆生來講,都有我執的存在,而菩提心是以覺悟了無我爲基礎的,所以我們的發心恐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有層次的。即便是修行人,最初發願也是以“我”爲出發點的,比如“我想成佛”、“我想修行”、“你們不要打擾我,最好支持我……”那社會上的人更是如此了,完全以自我爲中心而擴展各種事業,去獲取名聞利養,這就是凡夫的特點,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我”。所以這樣的發願也無可厚非,但是凡夫所追求的這一切境界是不是正確,他所依賴的評價標准能不能給生命帶來升華,能不能給衆生帶來好處,這就值得考慮了。
佛法很有方便,可以針對凡夫我執嚴重的程度…
《禅修要義 第二章 發宏誓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