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

  

第叁章 親近善友

  如果把修行比作蓋一座高樓,皈依就是打好地基了,但如何把磚瓦一塊一塊地壘上去,這還需要有知識和有經驗的人來指導,高樓才能如期完工。我們在皈依叁寶、正確發心以後,就成爲了正式的佛弟子,可以進入佛法正修行了。按照《瑜伽師地論》所述,正修行的次第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第一步就要親近善士,也就是親近善友、善知識。

  所謂“遠行不問路徑,必定有誤”,修行之路是非常漫長的,充滿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歧途,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很容易就會走錯方向,重者會斷送法身慧命,輕者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增加了不必要的修行障礙。爲了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最好的辦法就是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又名善士、善友,另外還有族勝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調士夫、大夫、良家等許多異名。我們在講《止觀》的時候講過,善知識有叁種:一是外護善知識,二是同行善知識,叁是教授善知識。我們這裏講的親近善知識主要指的是親近教授善知識,也就是能指導我們修行的善知識。《瑜伽論》告訴我們,要具足八種功德才能稱爲善知識,哪八種呢?

  第一是安住禁戒。身心安住在戒律所規範的行爲當中,無有毀犯戒律的行爲。

  第二是具足多聞。佛所講的經典和律藏,以及祖師大德的論藏,在教理上都能通達無礙,並能夠隨時宣講,令衆歡喜。

  第叁是能有所證。也就是要有真修實證,有真實受用的才能稱爲善知識,比如種種禅定受用,甚至明心見性等等,這個要求就比較高了。

  第四是性多哀愍。還要看善知識和衆生的因緣如何,如果都沒什麼緣分,那他也教授不了衆生。如果他能對一切受苦的衆生都生起哀愍、同情之心,看到別人痛苦如同已受,就會不舍一切行去教導衆生、引導衆生,使衆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所以真善知識要性多哀憫,有這種悲天憫人的性格。

  第五是心無厭倦。衆生習氣很多,剛強難調,所以善知識對法布施要毫無厭倦,隨時隨處、反反複複地講解正法。很多人開始修行後,自己不知道對錯時也不敢問法,總怕打擾師父,其實這種擔心既違背了善知識的意願,又違背了佛法慈悲的精神,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如果師父是真善知識,你無論何時問法,他都會很歡喜,除非你不是真的問法,而是和師父說些無聊的事情,那才是耽誤師父的時間,才是打擾,這個我們要分清楚。

  第六是善能堪忍。佛陀稱我們這個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凡夫衆生要忍受這個世界的一切痛苦,才能改造自己,得到利益;佛菩薩、善知識也要能忍受各種不安,才能度化衆生,所以叫堪忍世界。善知識要能八風吹不動,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逆境,比如弘法事業不如意、不順利,甚至受到委屈、指責時,能夠安心忍受、不起煩惱,這是作爲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標准。

  第七是無有怖畏。善知識面對堪忍的任何事情,都不會感到畏懼恐怖,哪怕是最壞的事情,比如天災人禍,甚至是叁惡道的境界現前。比如有些修行人著魔出偏差了,遇到麻煩了,善知識都能無有怖畏和厭離之心,甘之如饴、安之若素,不會舍離衆生而去。

  第八是語具圓滿。善知識要俱足語言的方便,所謂“言辭柔軟,悅可衆心,能令衆生,令離諸著”。就是語言非常柔軟,讓衆生樂于接受、聽從,這種語言方便才是最圓滿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備,但善知識至少也要能做到指點到位,深入淺出,言語適當,讓衆生對修法恒生歡喜,不會退墮,不會驕慢,更不會聽不懂。

  這就是古大德告訴我們的最圓滿的具相的善知識要具有的八種功德。現在這樣的大善知識比較難找了,這是末法衆生感得的共同果報,那我們想修法如何去選擇善知識呢?最起碼也要具足叁種:第一是持戒清淨,第二是具足多聞,第叁是性多哀愍。能具足這叁方面的功德,也是一個很好的善知識了。如果這叁條也不能完全具備,那至少要持戒清淨,這是我們選擇善知識的根本標准。

  永嘉大師在“親近善友”這一章裏,告訴我們兩個內容:一個是慕道志儀,一個是戒驕奢意。慕道志儀就是修行人所應該具備的志向和對待善知識的禮儀。永嘉大師從叁個角度告訴我們善知識的重要性:第一是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第二是如何親近善知識,第叁是不親近善友會出現什麼問題。

  一、慕道志儀

  (一)爲什麼要親近善知識

  先觀叁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永嘉大師的語言非常簡練,用短短的兩句話就概括了修學佛法的最終極的問題。先觀叁界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狹義的叁界就是指天道當中的叁界,也就是欲界的六層天、色界的十八層天和無色界的四層天,加起來是二十八層天。廣義的叁界還包括欲界裏的前五道,也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這五趣,叫五趣雜居地,加上天界的八地,凡夫的境界共分爲叁界九地,這就是六道輪回的全部內容。

  先觀叁界就是先要觀察清楚凡夫六道輪回的生命過程,也就是凡夫的生命總是在叁界裏循環往複地運轉。惡心得惡報,就入了叁惡道,面對可怕、痛苦、恐怖的境界;善心得善報,就能得到欲界的叁善報,無憂無慮生活一段時間;如果再能修習世間禅定,那就進入了色界和無色界了,可以得到天神的快樂享受。這就是一個凡夫所能具備的所有生命狀態了,可是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爲任何境界都不可能長久,天界的天神生活得再好、再快樂,也蘊含著極大的痛苦在裏面,因爲福報一盡,就不得不離開,又要轉生到別的地方去忍受各種辛苦和磨難,佛教講“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再想得到人身都很困難,天界的快樂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重新得到,正是所謂“難得而易失”。

  佛經裏有個佛陀教化難陀的故事,王子難陀出家後非常想念美貌的王妃,總想還俗,不好好修行。佛陀觀察到他的因緣即將成熟,就運用神通帶他去觀察自己輪回中的來生境界。佛帶難陀在天空上飛行,經過一片森林時,看到一只耳朵、鼻子、尾巴被火燒焦的老母猴,佛就問難陀母猴與他的王妃比較如何?難陀說母猴太醜了,哪能和王妃相比?他們飛到仞利天後,看到了五百位極美的仙女,佛再問難陀,這些仙女與他的王妃比較又如何?難陀回答說王妃簡直就和老母猴一般醜,哪能和仙女相比呢?而這五百位極美的仙女異口同聲地說,她們都在恭候夫君難陀,難陀因爲隨佛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後會往生天界享樂,她們都是侍奉他的妻子。難陀聽了不由得心花怒放,決定馬上回去好好修行,不還俗了。

  可是佛陀卻不著急,又帶他來到了阿鼻地獄。地獄裏支著一口大鍋,鍋裏什麼都沒有,爐子也未點著,獄卒在旁邊打瞌睡。難陀問獄卒在等誰,獄卒回答說:“我在等釋迦佛的弟子難陀,他因不用功修行,不能證果出輪回,會因隨佛出家功德往生天上,壽命千歲,享盡風流快活,可千歲一過,功德耗盡,又會因不修梵行、喜歡淫癡的罪行落入地獄,這口火鍋就是等他來受用的。”難陀聽了之後,不由嚇得汗毛倒豎,知道了無常的可怕,對叁界生起厭離心,一心修行,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位。

  這就是先觀叁界生厭離故,次親善友求出路故的修行過程。如果能清楚地觀察叁界,自然就會生厭離。我們平常對自己的人生是很不了解的,所以妄想會很多、消除不了,總覺得自己的妄想很有價值,很值得按照妄想去生活,以世俗學來的知識不停地去實現妄想,妄想又會築壘起來更高的欲望,人生就變得很忙很累很煩惱。其實就算所有妄想都實現了,又有什麼用呢?人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對自己以後的生命並不了解,也就不能負責,如果了解了,像難陀尊者一樣,我們自然就會明白輪回的生命毫無意義,因爲輪回就意味著無常,無常就是痛苦的根源。

  叁惡道我們且不講了,地獄、惡鬼、畜生的境界是非常可怕的,誰也不想去。即便我們做好事求好報,往生了叁善道就能快樂了嗎?確實可以快樂一下子,但這個快樂是不究竟的,因爲這種快樂裏蘊含著極大的痛苦,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

  什麼叫快樂裏面有痛苦?就拿我們現實的人生來講,沒有得到快樂的時候,我們要不停地去追求、去想,這個過程是很艱難的、痛苦的;得到快樂以後,我們還需要去保護它,保護也是一種膽戰心驚的過程,一邊享受快樂一邊又怕失去,無形當中在內心就埋下了痛苦的根;那最終的結果呢,隨著境界的變化、生命的死亡,必定會失去快樂,再進入下一個輪回,又是一個重複的過程。所以任何快樂的起因和結局都是痛苦的,這就是我們觀叁界就能生厭離的最大的原因。

  六道就如同六條道路,我們可以去選擇、調節,卻沒有出路,有時是荊棘叢林、寸步難行,走一步就痛苦一步,感覺非常艱難;有時也能感覺極其輕松、浪漫、舒服,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這個境界,到底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我們如果擁有很浪漫的心情,就會覺得非常幽雅、非常美好,如果我們心裏有所牽挂,這種境界就非常痛苦。所以人生環境的感受,我們可以通過內心世界去調節,但是作爲凡夫,我們所調節的結果只有痛苦和快樂兩種,其實這就是叁善道和叁惡道的境界,而且這兩種結果都是不穩定的,不永恒的,心境會變化得很快,所以我們欲界也被稱作“五趣雜居地”,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時間會忘記一切”,無論我們多難受,也會爲自己而感動,無論我們多快樂,也總會有失落的感覺,快樂了還會痛苦,痛苦了也還會快樂,來來回回,循環不已。即使到了天堂的最高境界也有掉下來的一天,即使入了阿鼻地獄也有再見天日的時候,因爲凡夫心就是這樣有善有惡,不可能脫離出去,所以感得的六道輪回就是死胡同一條,轉來轉去沒有出路。觀…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