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察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隨妄想轉了,才有機會找到出路。但是末法時期,凡夫靠自己解脫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爲凡夫都有我執,解脫首先就要把我執破除掉,自己去否定自己,善根不深厚的人絕對做不到這一點。
人生有兩條出路可以解脫輪回,第一條就是解脫道,發了出離心的人所證得的境界。自己能夠解脫輪回困擾,從此不再有生命的困惑,可以安享生命的美妙,所謂“人在花叢過,片葉不沾身”。去感受生命的風花雪月,卻不會被任何境界所幹擾,非常灑脫自在。第二條就是菩薩道,也叫菩提道,是發了大菩提心的人才能證得的最高境界。當我們覺悟了緣起性空的生命真相時,當下就能不在輪回裏涉足了,就能實現我們的菩提大願。這兩條出路都非常高妙,輪回裏的凡夫可能連邊都摸不著,那誰能夠帶領我們走出這六道輪回呢?次親善友求出路,親近善友就有出路了,因爲善知識是知道這條出路的人,他也有帶領我們走出輪回的願望,所以我們找到善知識就有救了。
破除了我執的聖人都是善知識,包括羅漢、緣覺、菩薩、佛,但羅漢、緣覺屬于自了漢,自己解脫了,並不太想度衆生,所以不能算大善知識,而菩薩和佛陀都有大菩提心,永遠不會舍棄一個衆生,會不舍一法地救度我們,所以叫大善知識。嚴格地說,佛陀是大善知識,僧寶也是善知識,所以皈依叁寶實際上就是讓我們依靠善知識。善知識也包括在家的居士菩薩,俱足善知識功德的人,我們都要去親近,向他學習請益。
(二)如何親近善知識
有位藏地的師父說過,現在不是善知識少,而是我們都不具備弟子相。如果沒有弟子相,善知識就不會現身,因爲他出現了也沒有用。如果我們不知道親近善知識的禮儀和修法所應該具備的態度,就會對師、對法都産生輕慢、甚至毀損,反而增加了我們造惡業的機會。所以永嘉大師花了很長的篇幅,一步一步地來教我們如何具備弟子相。前八條是教給我們應有的禮儀,後面四條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志向和修行態度,只要修行人內心生起了這兩種應有的素質,那善知識肯定會現身說法,我們也不會爲找不到善知識而難過了。
第一,朝晡問訊,存禮數故。
首先對善知識要很有禮數,禮數是指禮貌、禮儀的等級,要有待師的規矩,不能破、也不能減。什麼禮數呢?就是要做到朝晡問訊,問訊是問候、問安,朝是辰時,現在的早上七點到九點,晡是申時,下午叁點到五點。對善知識至少要做到早晚兩次問訊,問問師父身體是不是很安,有什麼訓示等等。
在家居士往往在皈依以後,好像就萬事大吉,很少再跟師父聯系了,嚴重的可能師父死掉了也不知道,這樣的弟子就很差了,沒有辦法受到師父的指教,自己也進步不了,白白浪費了師徒緣分。
所以我們不能把善知識給忘記了,再忙也要經常問訊,至少半個月要和師父聯系一下,看師父是不是還健在。但就算我們沒有時間修法,如果能想著善知識,時常問候一下,這都是有功德的。尤其現在聯系都非常方便,手機、短信、網聊上留言等等,這一條我們應該比古人更容易做到,主要看我們內心是否有善知識和法的位置了。
第二,審乖適如何,明侍養故。
因爲要知道如何服侍、安養善知識,就要善于觀察。審是審察,觀察了解,違背爲乖,恰當爲適,也就是要觀察善知識的喜好和需要,知道如何去侍養善知識。缺乏的東西要及時補充,需要幫助時要去協助料理,讓善知識不用操心雜務,生活能健康、清閑、舒適,更有益于弘法利生。
有時我們在家居士去看望師父時,也不問師父到底合適不合適,就送來一些東西,師父用在哪裏都不合適,不用又違背了大家的願望,就讓師父很爲難。這是弟子侍養師父時,應該避免出現的問題。
第叁,問何所作,爲明親承事故。
承事是承擔善知識所交付的事情的意思,親是親自,因爲要明白如何才能幫助善知識處理好事情,比如幫助弘法、處理雜務等等,要經常問善知識是否需要自己去做什麼,有什麼需要幫忙的。我們問了以後,如果善知識確實有需要,那我們有能力就盡心去做,如果沒有這方面能力,那就不用做,可以在其它方面幫忙,所以經常要詢問清楚。
親承事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增長福報,所謂“近朱者赤”,說嚴重些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攥在善知識手裏,當我們跟隨在善知識身邊親承事時,哪怕是看他如何在日常的行爲中待人接物,都能得到智慧的提升,都能受到善知識潛移默化的影響,無形中就會增長我們的法身慧命。
第四,瞻仰無怠,生殷重故。
瞻仰,瞻就是看望、瞻視,仰是仰望,怠是怠慢、懈怠,殷重就是殷勤尊重的意思,就是我們要非常景仰善知識,非常希望學習到他的心法,不要懈怠。
有些人就沒有瞻仰尊重之心,總是挑善知識的毛病,那你就沒有弟子相,也學不到善知識的優點。因爲我們凡夫所看到的毛病,在善知識那裏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缺點,因爲菩薩常常會示現“扶習潤生”,也就是依靠著剩余的習氣受生于叁界,度化衆生,凡夫看這些都是習氣、毛病,但在善知識那裏就是不可思議的善巧方便了。
比如妄語,就是說假話,屬于四大根本戒律之一,很嚴肅的,可釋迦佛在世的時候,碰到一個獵人追打一只兔子,兔子跑到佛陀身邊藏起來了,獵人就問佛陀看到兔子沒有,佛陀說沒有看到,結果就讓兔子得以逃生,也讓獵人免了一次殺生的罪過,因此結了善緣,將來可以把他們全度化過來。那佛有沒有犯妄語戒呢?當然沒有,戒律不是死的,不能隨便開,但要開的時候就必須開,不開才是犯戒,這就是佛陀智慧、方便的地方,也是凡夫衆生不可思議的地方了。如果我們作爲弟子看不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就認爲,“怎麼他還能打妄語?看來不是真善知識”。或者說“我們也去打妄語沒有關系”。那就完全錯誤了,那我們就是個瞎眼弟子,對善知識沒有信心,也得不到他所傳授的法益。所以我們對善知識要敬重瞻仰,不能生懈怠,要生殷重心,好好跟隨善知識學習。
當然這是講對于真正的善知識我們要瞻仰無怠,並不是要我們作個糊塗弟子。作弟子也要有“擇師眼”,能夠准確地選擇真正具相的善知識,選擇標准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八功德。
另外,我們如果瞻仰無怠,就能領會到師父的發心,如果他發心是爲衆生,那就是真的善知識,在戒律上有開許也是爲度生的方便,並沒有違背戒律的精神實質;如果他發心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只爲自己考慮,那無論外表如何,都不是我們依止和修學的對象。
其實如果我們真的能做到瞻仰無怠,對方絕對是我們的善知識,這是非常奧妙的地方。講一個故事,有個弟子供養一位出家人,用過齋以後,請他上座,然後自己很虔誠地跪下問法,請他開示佛法的深義。可是這位出家人是個煩惱和尚,自己並沒有開悟證果,被居士這麼一請法,什麼也講不出來,又沒有辦法說,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樣,感覺很苦,在座上不由得歎道:“苦啊!”,居士一聽,“對啊,我是很苦啊!這個師父說的真對”。于是頭都不敢擡起來,想繼續聽。這個出家人一看居士把頭低下不看自己了,就趕緊下座溜掉了,居士因爲很專心,一點也沒有發現,伏在那裏半天,看師父什麼也沒有講,擡頭一看,師父不見了,法座空了,結果居士恍然大悟,“原來苦是空的啊!”他就解脫了,那這個煩惱和尚就是他的善知識。
所以發心殷重很重要,對善知識很有信心的話,我們對他所傳的任何法門都會非常受用,否則再高妙的法門我們也不會珍視。所以永嘉大師才婆心懇切地告訴我們這些尊師禮儀,就是爲了讓我們先具足弟子相,才能與法相應。
第五,數決心要,爲正修故。
數就是數次、多次的意思,心要就是心得體會,正修就是進入心地法門的修行,只有修心才是正修。心是看不見的、層次又很多,很容易出差錯,所以師父傳給你法以後,爲了少走歪路、岔路,我們要多次地、不停地去總結自己內心的體會,比如我現在對佛性怎麼理解,對解脫怎麼理解,對持戒怎麼理解,甚至對做人、做事、禅坐、弘法怎麼理解,我以後打算如何去做等等,都要經常去總結,然後去請教善知識,看自己這些心要對還是不對,還存在哪些問題。善知識因爲是過來人,對你的修行層次會很了解,哪些是進步的表現,哪些是存在的誤區等等,會對你的修行做些適當的調整,這叫數決心要。這樣我們的進步就會很快,也會很穩妥,不會出現走入歧途等等的麻煩。
第六,隨解呈簡,爲識邪正故。
解是理解,簡是文字、書信,就是要隨我們所理解的佛法義理,寫一些簡單的文字性的心得體會呈給善知識看,請他指點,就像交作業一樣,這樣做是爲了驗證自己對佛法的認識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這一條和第五條是有區別的,第五條是偏重于實修上的心要是否掌握得透徹,屬于戰術上的問題;第六條偏重于教理的學習,屬于戰略上的考慮。我們都要請善知識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複,以便我們修學上能夠做到教觀並重。
第七,驗氣力,知生熟故。
生是陌生,熟是熟悉,修行佛法就是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和惡法越來越陌生,和善法越來越熟悉;和散亂越來越陌生,和禅定越來越熟悉;和煩惱越來越陌生,和智慧越來越熟悉;和諸識越來越陌生,和自性越來越熟悉;和生死越來越陌生,和解脫越來越熟悉……熟悉的程度就是修行人的氣力,驗就是勘驗、考驗,看自己對這個法的修行能打多少分。
比如說我們修坐禅,會有氣脈打通的過程,到底通到什麼程度,有什麼禅定的覺受,心境有什麼轉變,對境時和以前有什麼不一樣等等,這些都是修行力量的體現。有善…
《禅修要義 第叁章 親近善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