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

  

第三章 亲近善友

  如果把修行比作盖一座高楼,皈依就是打好地基了,但如何把砖瓦一块一块地垒上去,这还需要有知识和有经验的人来指导,高楼才能如期完工。我们在皈依三宝、正确发心以后,就成为了正式的佛弟子,可以进入佛法正修行了。按照《瑜伽师地论》所述,正修行的次第为“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第一步就要亲近善士,也就是亲近善友、善知识。

  所谓“远行不问路径,必定有误”,修行之路是非常漫长的,充满了很多似是而非的歧途,如果没有善知识的引导,很容易就会走错方向,重者会断送法身慧命,轻者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增加了不必要的修行障碍。为了避免这些错误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又名善士、善友,另外还有族胜子、善人、善丈夫、善男子、善女人、调士夫、大夫、良家等许多异名。我们在讲《止观》的时候讲过,善知识有三种:一是外护善知识,二是同行善知识,三是教授善知识。我们这里讲的亲近善知识主要指的是亲近教授善知识,也就是能指导我们修行的善知识。《瑜伽论》告诉我们,要具足八种功德才能称为善知识,哪八种呢?

  第一是安住禁戒。身心安住在戒律所规范的行为当中,无有毁犯戒律的行为。

  第二是具足多闻。佛所讲的经典和律藏,以及祖师大德的论藏,在教理上都能通达无碍,并能够随时宣讲,令众欢喜。

  第三是能有所证。也就是要有真修实证,有真实受用的才能称为善知识,比如种种禅定受用,甚至明心见性等等,这个要求就比较高了。

  第四是性多哀愍。还要看善知识和众生的因缘如何,如果都没什么缘分,那他也教授不了众生。如果他能对一切受苦的众生都生起哀愍、同情之心,看到别人痛苦如同已受,就会不舍一切行去教导众生、引导众生,使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所以真善知识要性多哀悯,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性格。

  第五是心无厌倦。众生习气很多,刚强难调,所以善知识对法布施要毫无厌倦,随时随处、反反复复地讲解正法。很多人开始修行后,自己不知道对错时也不敢问法,总怕打扰师父,其实这种担心既违背了善知识的意愿,又违背了佛法慈悲的精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如果师父是真善知识,你无论何时问法,他都会很欢喜,除非你不是真的问法,而是和师父说些无聊的事情,那才是耽误师父的时间,才是打扰,这个我们要分清楚。

  第六是善能堪忍。佛陀称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凡夫众生要忍受这个世界的一切痛苦,才能改造自己,得到利益;佛菩萨、善知识也要能忍受各种不安,才能度化众生,所以叫堪忍世界。善知识要能八风吹不动,尤其是在遇到一些逆境,比如弘法事业不如意、不顺利,甚至受到委屈、指责时,能够安心忍受、不起烦恼,这是作为善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第七是无有怖畏。善知识面对堪忍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感到畏惧恐怖,哪怕是最坏的事情,比如天灾人祸,甚至是三恶道的境界现前。比如有些修行人着魔出偏差了,遇到麻烦了,善知识都能无有怖畏和厌离之心,甘之如饴、安之若素,不会舍离众生而去。

  第八是语具圆满。善知识要俱足语言的方便,所谓“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能令众生,令离诸著”。就是语言非常柔软,让众生乐于接受、听从,这种语言方便才是最圆满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具备,但善知识至少也要能做到指点到位,深入浅出,言语适当,让众生对修法恒生欢喜,不会退堕,不会骄慢,更不会听不懂。

  这就是古大德告诉我们的最圆满的具相的善知识要具有的八种功德。现在这样的大善知识比较难找了,这是末法众生感得的共同果报,那我们想修法如何去选择善知识呢?最起码也要具足三种:第一是持戒清净,第二是具足多闻,第三是性多哀愍。能具足这三方面的功德,也是一个很好的善知识了。如果这三条也不能完全具备,那至少要持戒清净,这是我们选择善知识的根本标准。

  永嘉大师在“亲近善友”这一章里,告诉我们两个内容:一个是慕道志仪,一个是戒骄奢意。慕道志仪就是修行人所应该具备的志向和对待善知识的礼仪。永嘉大师从三个角度告诉我们善知识的重要性:第一是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第二是如何亲近善知识,第三是不亲近善友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慕道志仪

  (一)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

  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永嘉大师的语言非常简练,用短短的两句话就概括了修学佛法的最终极的问题。先观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狭义的三界就是指天道当中的三界,也就是欲界的六层天、色界的十八层天和无色界的四层天,加起来是二十八层天。广义的三界还包括欲界里的前五道,也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这五趣,叫五趣杂居地,加上天界的八地,凡夫的境界共分为三界九地,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全部内容。

  先观三界就是先要观察清楚凡夫六道轮回的生命过程,也就是凡夫的生命总是在三界里循环往复地运转。恶心得恶报,就入了三恶道,面对可怕、痛苦、恐怖的境界;善心得善报,就能得到欲界的三善报,无忧无虑生活一段时间;如果再能修习世间禅定,那就进入了色界和无色界了,可以得到天神的快乐享受。这就是一个凡夫所能具备的所有生命状态了,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任何境界都不可能长久,天界的天神生活得再好、再快乐,也蕴含着极大的痛苦在里面,因为福报一尽,就不得不离开,又要转生到别的地方去忍受各种辛苦和磨难,佛教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再想得到人身都很困难,天界的快乐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得到,正是所谓“难得而易失”。

  佛经里有个佛陀教化难陀的故事,王子难陀出家后非常想念美貌的王妃,总想还俗,不好好修行。佛陀观察到他的因缘即将成熟,就运用神通带他去观察自己轮回中的来生境界。佛带难陀在天空上飞行,经过一片森林时,看到一只耳朵、鼻子、尾巴被火烧焦的老母猴,佛就问难陀母猴与他的王妃比较如何?难陀说母猴太丑了,哪能和王妃相比?他们飞到仞利天后,看到了五百位极美的仙女,佛再问难陀,这些仙女与他的王妃比较又如何?难陀回答说王妃简直就和老母猴一般丑,哪能和仙女相比呢?而这五百位极美的仙女异口同声地说,她们都在恭候夫君难陀,难陀因为随佛出家修行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天界享乐,她们都是侍奉他的妻子。难陀听了不由得心花怒放,决定马上回去好好修行,不还俗了。

  可是佛陀却不着急,又带他来到了阿鼻地狱。地狱里支着一口大锅,锅里什么都没有,炉子也未点着,狱卒在旁边打瞌睡。难陀问狱卒在等谁,狱卒回答说:“我在等释迦佛的弟子难陀,他因不用功修行,不能证果出轮回,会因随佛出家功德往生天上,寿命千岁,享尽风流快活,可千岁一过,功德耗尽,又会因不修梵行、喜欢淫痴的罪行落入地狱,这口火锅就是等他来受用的。”难陀听了之后,不由吓得汗毛倒竖,知道了无常的可怕,对三界生起厌离心,一心修行,不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就是先观三界生厌离故,次亲善友求出路故的修行过程。如果能清楚地观察三界,自然就会生厌离。我们平常对自己的人生是很不了解的,所以妄想会很多、消除不了,总觉得自己的妄想很有价值,很值得按照妄想去生活,以世俗学来的知识不停地去实现妄想,妄想又会筑垒起来更高的欲望,人生就变得很忙很累很烦恼。其实就算所有妄想都实现了,又有什么用呢?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我们对自己以后的生命并不了解,也就不能负责,如果了解了,像难陀尊者一样,我们自然就会明白轮回的生命毫无意义,因为轮回就意味着无常,无常就是痛苦的根源。

  三恶道我们且不讲了,地狱、恶鬼、畜生的境界是非常可怕的,谁也不想去。即便我们做好事求好报,往生了三善道就能快乐了吗?确实可以快乐一下子,但这个快乐是不究竟的,因为这种快乐里蕴含着极大的痛苦,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

  什么叫快乐里面有痛苦?就拿我们现实的人生来讲,没有得到快乐的时候,我们要不停地去追求、去想,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痛苦的;得到快乐以后,我们还需要去保护它,保护也是一种胆战心惊的过程,一边享受快乐一边又怕失去,无形当中在内心就埋下了痛苦的根;那最终的结果呢,随着境界的变化、生命的死亡,必定会失去快乐,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又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所以任何快乐的起因和结局都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观三界就能生厌离的最大的原因。

  六道就如同六条道路,我们可以去选择、调节,却没有出路,有时是荆棘丛林、寸步难行,走一步就痛苦一步,感觉非常艰难;有时也能感觉极其轻松、浪漫、舒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个境界,到底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我们如果拥有很浪漫的心情,就会觉得非常幽雅、非常美好,如果我们心里有所牵挂,这种境界就非常痛苦。所以人生环境的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内心世界去调节,但是作为凡夫,我们所调节的结果只有痛苦和快乐两种,其实这就是三善道和三恶道的境界,而且这两种结果都是不稳定的,不永恒的,心境会变化得很快,所以我们欲界也被称作“五趣杂居地”,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时间会忘记一切”,无论我们多难受,也会为自己而感动,无论我们多快乐,也总会有失落的感觉,快乐了还会痛苦,痛苦了也还会快乐,来来回回,循环不已。即使到了天堂的最高境界也有掉下来的一天,即使入了阿鼻地狱也有再见天日的时候,因为凡夫心就是这样有善有恶,不可能脱离出去,所以感得的六道轮回就是死胡同一条,转来转去没有出路。观…

《禅修要义 第三章 亲近善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