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講稿---《一行叁昧》
——道信大師禅淨圓融修法心要
一、道信大師簡介
四祖道信大師,俗姓司馬,河內人(今河南泌陽縣)。七歲出家。十四歲時,在皖公山,依止叁祖僧璨大師學習禅法。在此期間,道信禅師開悟見性。
●悟道因緣
《五燈會元》卷一記載:“隋開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彌,名道信,十四歲,前來禮谒叁祖僧璨大師。”
初禮叁祖,道信禅師便問:“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叁祖反問道:“誰縛汝?”
道信道:“無人縛。”
叁祖道:“何更求解脫乎(既然沒有人捆綁你,那你還要求解脫幹什麼呢?不是多此一舉嗎)?”
道信禅師聞言,當下大悟。
●道信大師與博山正覺寺
據史料記載和當地百姓傳說,道信禅師年輕時曾跟隨叁祖僧粲禅師到北方遊曆。道信禅師以青年僧人的身份托缽乞食,難以乞到,受觀世音菩薩點化,在博山提出“農禅並舉”的主張,並且發明一個名詞,把出家人種地叫“出坡”。出家人開始種地,自己養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國佛教得以發展壯大。至今,博山正覺寺所在地安上村的村民還把到地裏勞動叫“出坡”。爾後南下,到湖北黃梅西山建道場,大弘禅法。
●教誦“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擊退賊兵
《續高僧傳》卷二十記載,吉州城曾經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萬民惶怖困弊,情況非常危急。
道信禅師聽說此事,心生憐憫,于是來到吉州城裏。奇怪的是,自從道信禅師入城之後,原先幹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
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禅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何時散?”道信禅師回答說:“但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
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賊兵但見城牆的四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一個個都驚駭不已,紛紛四散。
●道信禅法——中國禅宗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道信禅師一生以禅爲本,以戒嚴身,性德超然,是中國禅宗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
承前,他忠實地繼承了達摩、慧可、僧粲的思想精髓。
啓後,他順應時代,“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建立固定的傳授禅法的道場,結束了自達摩以來居無定所、行無定處、無法攝衆的遊化局面,並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與禅修結合、楞伽與般若諸經相融、知解與踐行相扶、漸修與頓悟相連、坐禅與作務並舉的禅風、禅理和禅法,成爲中國禅宗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
道信大師寂于唐永徽二年(651)閏九月初四日,享年72歲。臨終前,將法衣會付囑給弘忍禅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言訖,安坐而逝。後谥“大醫禅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二、一行叁昧——道信大師禅法特色
道信大師的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深奧,僅對有緣、根熟的弟子傳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對一行叁昧的踐行,引用《文殊說般若經》文說:
【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我的這個入道安心法要,所依據的是《楞伽經》所說的“諸佛心第一”。“諸佛心第一”,主要是說,一切諸佛皆以修心爲第一要務。
又依據《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實相念佛心是佛。念佛時,一念清淨,心即是佛。一念清淨心即是佛心。如果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妄念紛飛,便是凡夫。
(一)什麼是一行叁昧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
一行,很專心地做一件事。叁昧,梵語音譯,即正定之義。一行叁昧,又名真如叁昧,或一相叁昧,即心定于一件事上而修正定。
一行,又與圓行相通,稱性而修,于事無所執著。一行之中同時具足一切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無量法門;生極樂淨土,即是生諸佛淨土。
《文殊說般若經》中講,文殊師利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什麼叫一行叁昧,佛回答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
法界一詞,有兩種解釋:
1、就事而言,法是諸法,界是分界,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爲法界。但是,一一法名爲法界,而總括萬法,也可以稱爲一法界。
2、就理而言,真如的理性,名爲法界,故法界即是諸法所依之性,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一相,即事理相和,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無礙。一相,即是一實相,亦即空相。
法界一相,即諸法實相,是名實相。
系緣法界,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就叫做一行叁昧。
(二)如何證入一行叁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叁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叁昧,當先聽聞般若波羅蜜,聽從佛的教誨,如佛所說,從聞思修,認真修持學習,然後便能入一行叁昧。
般若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可理解爲大智慧、妙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二詞聯用,以表其深奧含義。
波羅蜜是究竟圓滿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象渡船一樣,能夠把衆生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般若是諸法之母。
按照般若發心,一切法都沒有自性,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也將隨因緣分散而滅,實相本空。
按照般若修行,亦可知真相本無相,修六度萬行而不執著于諸相,便能由此岸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
以聞、思、修的順序,聽聞佛法,聞般若波羅蜜,是文字般若,屬于聞慧。由聞慧而起智慧觀照,進而引發觀照般若,開啓思慧。以觀照般若爲因,所觀照的理境,便是實相般若,而得修慧之果。叁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依此修行,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然後能入一行叁昧,證入實相般若,究竟到彼岸。
如是依,隨之義。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依諸法所依之性,不退轉、不散滅、不牽念計較,無有挂礙,也無一切相,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切本空,性相一如。
(叁)如何修持一行叁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一行叁昧,應該在空閑的時間和清淨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棄,不取于相,把心念系于一佛,專稱佛的聖號,隨佛所處的方向位置,面向佛端身打坐,能于一佛的名號念念相續,不令間斷,即是于念中能顯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此中“系心一佛,專稱名號”,並沒有強調必須念哪一尊佛的聖號。念釋迦文佛也好,藥師如來也好,阿彌陀佛也好,彌勒尊佛也好,不動尊佛也好,寶生尊佛也好,多寶尊佛也好,……念哪尊佛都好。念觀音菩薩也行,念文殊菩薩也行,念普賢菩薩也行,念地藏菩薩也行……念哪尊菩薩都行,不可執著。
(四)修持一行叁昧的殊勝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義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叁昧者,盡得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解釋:面向佛所,端身打坐念佛名號,如果能于一佛的名號念念相續,不令間斷,即是于念中能顯現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諸佛。
爲什麼有此殊勝的功德?
因爲,念一尊佛名號的功德無量無邊,多得無法計量,大到沒有邊界,也與念無量諸佛的功德一樣。諸佛平等,諸法平等。不可思議的佛法,義理相同,等無差別。
乘字,運載的意思,譬喻佛法如渡船,或稱般若船,能把衆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變。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也是搭乘著般若船,證得了法界本性真實如常的本來面目而成就了無上正覺。
念一佛和念無量諸佛都具有無量功德,無量辯才。
證入一行叁昧人,完全通曉恒河沙那樣多的諸佛法界性相沒有差別、性相一如的奧妙。
所謂性相,天然的本質爲性。性是諸法的本性,或者說是諸法永恒不變的個性。相是形相義理,也就是諸法顯現于外的形相。還有一種解釋以無爲法爲性,有爲法爲相。性相一如,是說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體用不二。
叁、一行叁昧的任運
【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爲舉動,皆是菩提。】
證入一行叁昧的修行人,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自己的身體心靈、思想意識、行住坐臥,等于都是在道場中修行。言談舉止,行爲舉動,任運自如,皆是佛道。
四、一行叁昧——禅淨圓融的坐禅念佛
道信禅師提出了叁種坐禅念佛方法:持名念佛、忏悔念佛、實相念佛。具有非常清楚、極爲重要的修學次第,由淺入深,由相而臻無相。
(一)一行叁昧:持名念佛
“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
“系心一佛,專稱名字”和“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兩句,是持名念佛…
《《一行叁昧》——道信大師禅淨圓融修法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