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香港讲稿---《一行三昧》

  ——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

   一、道信大师简介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泌阳县)。七岁出家。十四岁时,在皖公山,依止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在此期间,道信禅师开悟见性。

   ●悟道因缘

   《五灯会元》卷一记载:“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道信大师与博山正觉寺

   据史料记载和当地百姓传说,道信禅师年轻时曾跟随三祖僧粲禅师到北方游历。道信禅师以青年僧人的身份托钵乞食,难以乞到,受观世音菩萨点化,在博山提出“农禅并举”的主张,并且发明一个名词,把出家人种地叫“出坡”。出家人开始种地,自己养活自己。僧人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国佛教得以发展壮大。至今,博山正觉寺所在地安上村的村民还把到地里劳动叫“出坡”。尔后南下,到湖北黄梅西山建道场,大弘禅法。

   ●教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击退贼兵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

   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

   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道信禅法——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禅师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是中国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承前,他忠实地继承了达摩、慧可、僧粲的思想精髓。

   启后,他顺应时代,“择地开居,营宇立象”,建立固定的传授禅法的道场,结束了自达摩以来居无定所、行无定处、无法摄众的游化局面,并在禅法思想上,形成了戒行与禅修结合、楞伽与般若诸经相融、知解与践行相扶、渐修与顿悟相连、坐禅与作务并举的禅风、禅理和禅法,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道信大师寂于唐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享年72岁。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二、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法特色

   道信大师的禅法著作《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深奥,仅对有缘、根熟的弟子传授。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对一行三昧的践行,引用《文殊说般若经》文说:

   【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我的这个入道安心法要,所依据的是《楞伽经》所说的“诸佛心第一”。“诸佛心第一”,主要是说,一切诸佛皆以修心为第一要务。

   又依据《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实相念佛心是佛。念佛时,一念清净,心即是佛。一念清净心即是佛心。如果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妄念纷飞,便是凡夫。

   (一)什么是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一行,很专心地做一件事。三昧,梵语音译,即正定之义。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心定于一件事上而修正定。

   一行,又与圆行相通,称性而修,于事无所执著。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行;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修一法,即是修无量法门;生极乐净土,即是生诸佛净土。

   《文殊说般若经》中讲,文殊师利菩萨问释迦牟尼佛什么叫一行三昧,佛回答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

   法界一词,有两种解释:

   1、就事而言,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的分界,各各不同,名为法界。但是,一一法名为法界,而总括万法,也可以称为一法界。

   2、就理而言,真如的理性,名为法界,故法界即是诸法所依之性,诸法皆同一性,故名法界。

   一相,即事理相和,一入一切,一切入一,相即无碍。一相,即是一实相,亦即空相。

   法界一相,即诸法实相,是名实相。

   系缘法界,就是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就叫做一行三昧。

   (二)如何证入一行三昧

   【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若善男子、善女人想入一行三昧,当先听闻般若波罗蜜,听从佛的教诲,如佛所说,从闻思修,认真修持学习,然后便能入一行三昧。

   般若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可理解为大智慧、妙智慧或者般若智慧,二词联用,以表其深奥含义。

   波罗蜜是究竟圆满到彼岸的意思。

   般若象渡船一样,能够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般若是诸法之母。

   按照般若发心,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将随因缘分散而灭,实相本空。

   按照般若修行,亦可知真相本无相,修六度万行而不执着于诸相,便能由此岸到达究竟圆满的彼岸。

   以闻、思、修的顺序,听闻佛法,闻般若波罗蜜,是文字般若,属于闻慧。由闻慧而起智慧观照,进而引发观照般若,开启思慧。以观照般若为因,所观照的理境,便是实相般若,而得修慧之果。三般若当下在一念中,同时现起,如如不二。依此修行,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再由观照般若,然后能入一行三昧,证入实相般若,究竟到彼岸。

   如是依,随之义。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依诸法所依之性,不退转、不散灭、不牵念计较,无有挂碍,也无一切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切本空,性相一如。

   (三)如何修持一行三昧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善男子善女人要修一行三昧,应该在空闲的时间和清净的地方,把一切妄想妄念放下舍弃,不取于相,把心念系于一佛,专称佛的圣号,随佛所处的方向位置,面向佛端身打坐,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此中“系心一佛,专称名号”,并没有强调必须念哪一尊佛的圣号。念释迦文佛也好,药师如来也好,阿弥陀佛也好,弥勒尊佛也好,不动尊佛也好,宝生尊佛也好,多宝尊佛也好,……念哪尊佛都好。念观音菩萨也行,念文殊菩萨也行,念普贤菩萨也行,念地藏菩萨也行……念哪尊菩萨都行,不可执着。

   (四)修持一行三昧的殊胜

   【何以故

  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义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辩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尽得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解释:面向佛所,端身打坐念佛名号,如果能于一佛的名号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即是于念中能显现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

   为什么有此殊胜的功德?

   因为,念一尊佛名号的功德无量无边,多得无法计量,大到没有边界,也与念无量诸佛的功德一样。诸佛平等,诸法平等。不可思议的佛法,义理相同,等无差别。

   乘字,运载的意思,譬喻佛法如渡船,或称般若船,能把众生从生死的此岸运载到涅槃的彼岸。

   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一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搭乘着般若船,证得了法界本性真实如常的本来面目而成就了无上正觉。

   念一佛和念无量诸佛都具有无量功德,无量辩才。

   证入一行三昧人,完全通晓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佛法界性相没有差别、性相一如的奥妙。

   所谓性相,天然的本质为性。性是诸法的本性,或者说是诸法永恒不变的个性。相是形相义理,也就是诸法显现于外的形相。还有一种解释以无为法为性,有为法为相。性相一如,是说理性和事相融通无碍,体用不二。

   三、一行三昧的任运

   【夫身心方寸,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证入一行三昧的修行人,把心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自己的身体心灵、思想意识、行住坐卧,等于都是在道场中修行。言谈举止,行为举动,任运自如,皆是佛道。

   四、一行三昧——禅净圆融的坐禅念佛

   道信禅师提出了三种坐禅念佛方法:持名念佛、忏悔念佛、实相念佛。具有非常清楚、极为重要的修学次第,由浅入深,由相而臻无相。

   (一)一行三昧:持名念佛

   “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

   “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和“能于一佛念念相续”两句,是持名念佛…

《《一行三昧》——道信大师禅净圆融修法心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