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分說了無我,再合說有什麼必要?
答:合說可以顯示出我、無我和通達無我的共相。
“我”的共相是由自性成立。由自性成立人,叫人我;由自性成立法,叫法我。顛倒識所計的一個個由自性成立的山河大地、微塵心識、衆生、佛菩薩,就是一個個我。這樣就顯示了“我”的共相。而一個個“我”就是這一共相中的別相。
“無我”的共相,就是一切有自性的法除了以迷亂識執取之外,以勝義理論觀察時,什麼也不成立。就像夢裏不論現人、現山、現佛菩薩,除了迷亂的夢心在取一個個假相之外,並沒有絲毫自性成立。在這無數的假相中,人我不成立,叫人無我,法我不成立,叫法無我。由此就顯示了無我的共相。
總之,一個個由自性成立的事物,只是一個個以迷亂識緣取的假相;以勝義理論觀察時,一個個都不成立,就是一個個無我。一一事物的無我就是無我共相中的別相。因此,無我是遍行于一切法,是一切法的共相或法性。(所謂人無我,只是法無我中的一個部分。所謂十六空,只是針對一個個法分別宣說了無我的種類,即空性本無分類,只是從空基或者空的對象上分成內空、外空、內外空、勝義空、涅槃空等等。)
“通達無我”的共相是對于無我通達的識。通達一個個事物無我的心,就是一個個通達無我。由此就知道,通達人無我、通達微塵無我、通達刹那無我、通達心識無我,都是通達無我中的部分。
【所取是二我、其有境是二我執,而二我執徹底斷根,則需要對于所境二我不成立之相以理抉擇,之後,需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二無我之有境——證悟無我。】
這一句精要,明確指點了中觀道的要點。
“所取是二我、其有境是二我執”是講二我和二我執的關系。“所取”二字重要,一旦明白二我執所取或所抓的是二我,反過來就知道破除二我執需要在哪一點上下手。關鍵一點就是見到我執是自己的心去執取我,所以只有遮破我,它才肯放手。所以首先就要以正理抉擇二我不成立的法相,抉擇之後再安住在無我中修習,最終在自相續中生起二無我的有境——證悟無我。
比如認爲花繩是蛇而生起蛇執,觀察蛇執和蛇的關系,知道蛇執所取的是蛇之後,反過來,爲了消除蛇執,首先要抉擇蛇不成立。因爲蛇執是心裏執著蛇,蛇是所取的境,如果不抉擇蛇不成立,對蛇的執著就無法放下,相反,能抉擇到蛇沒有,蛇執就開始放松。這是比喻第一步——在境上下手抉擇無我,一旦見境上沒有人我、法我,執我的心就開始放松。
了解境上無蛇之後,進一步用燈光去照沒有蛇,引起現量見無蛇的心,這就能從根斷除蛇執。同樣,以理抉擇了無我,要進一步修證,在自己相續中生起二無我的有境——證悟無我。由證悟無我就能讓二我執斷根,就是認爲有我的心會徹底退掉。所以《入中論》中說:“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我見的境是我,知道這一點之後,瑜伽師首先遮破我。
由此就知道爲什麼中觀論典要著重以理破除二我,其理由就是我執所取的是我,不破我就無法引生無我見;沒有無我見,無法安住無我;不安住無我,無法生起無我的證悟。
最初對于人我和法我是如何不成立的,需要以理抉擇認定,不是想當然地認爲,不是只聽別人說。理就是中觀的共同五大因和不共四大因,這是抉擇空性最重要的依處。
爲什麼要以理抉擇?因爲理有力量,如果不以理抉擇,即使講五遍、十遍,心裏也難以引生定解,但是借助道理觀察就能斷除疑惑、擇定意義,一旦認識上已經斷定,就不再會變動。從世間的例子也看得出來,一種觀點一旦被道理推翻了,它就無法建立起來,這就是理的威力。以理抉擇到達斷定的地步,就是引生了無我定解。
以理抉擇之後,需要修習二無我的有境。我們的心無始以來一直在緣著人我和法我活動,沒有一時停止過,現在要擺脫這種迷亂,只有一條路,就是從反面生起二無我的有境,才能從根消除我執。不然,分別心念念在人我和法我上活動,這是在串習我執,怎麼能斷除我執?所以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抉擇好無我,心裏認識到必須往無我的方面作意,然後就持續不斷地串習無我,努力把顛倒的一套轉爲不顛倒。對初學者來說,先要把念念緣我轉成念念緣無我,在這上串習,之後緣無我的分別也要離開。真正證悟無我,以見無我的力量就能讓二我執徹底斷根。
二、宣說道之根本勸習正見
分叁:(一)解脫道的根本 (二)大乘道的根本 (叁)勸習正見
(一)解脫道的根本
【總之,我執爲輪回之根、一切煩惱之源,其對治證悟人無我則爲解脫道的根本。】
分四:1、我執是輪回之根 2、我執是煩惱之源 3、我執的對治是證悟人無我 4、解脫道的根本
1、我執是輪回之根
所謂輪回,就是不斷領受生死的現象,這種生死的輪轉始終停不下來,就像水車旋轉不已、不得自在。對水車來說,是受動力的驅使無自在地旋轉,同樣,曠劫以來的生死輪轉也一定有它背後的動力。這個動力是什麼?它的根子在哪裏?
我們需要找到輪回的根本,才能從根斷除。首先,輪回是受業的力量支配,或者說,是由身口意造作的力量變現的,這就是緣起律,一有身體、語言、意念造作的勢力,就會在果上顯現。爲什麼會有造作的運轉?就是有煩惱的推動。心動了生起了煩惱,身口意就會受驅使,而不自在地造作。
爲什麼心會動?就是對于自我有執著,認爲有利于我、滿我的意、對我好、讓我榮耀,就會貪;認爲損害我、違背我、對我不好、讓我難堪,就會嗔。像這樣,造成內心貪嗔波動的根源,就是認爲有我的心——我執。
總之,輪回是受業力支配,業是來自煩惱,煩惱是來自我執,因此我執是輪回之根,輪回的過患都是從我執這個根本引發的。《入中論》說:“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又說:“叁有一切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
2、我執是煩惱之源
煩惱是描述心的狀態,一個“煩”一個“惱”都是描述心的狀態,煩動惱亂,如果一種心最初生起時是不寂靜的狀態,這種心就是煩惱。所以,不一定是很強的貪嗔癡才叫煩惱。實際上,只要心沒有和無我相應,就始終沒辦法寂靜,那種與生俱來的不安始終都在心裏,只不過狀態微細,讓人難以覺察。
煩惱有非見煩惱和見煩惱,如果認爲很強的情緒狀態才是煩惱,那就理解得太粗了,因爲除了非見的貪嗔癡慢疑,其它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都是煩惱,但不是情緒,用煩惱就很准確。
總之,要把握一個要點,就是證了無我才有真正的寂靜,心不證無我,一現行就是不寂靜的狀態。深細地觀察,身見、邊見、見取見等等,都沒有和無我相應,其本身的狀態就是不寂靜、就是煩惱。
我們要觀察到煩惱的根源,找到根源才能從根截斷。煩惱的根源就是緣自己的五蘊妄計爲我的心。所以《釋量論》中說十種根本煩惱都是以我執引發的。
我們觀察:在心認爲有實有的我時,有我就有和我相對的他,這樣就分成自方和他方,也就在這個我上會生起種種分別計較,滿我的意,就生貪心;不滿我的意,就起嗔心;我比別人高,就生慢心;別人比我圓滿,就生嫉妒心;我不如人,就生自卑感。這就是緣起的必然規律,只要執著我,一遇到順逆境界,不由自主就生起這樣的心態。
相反,空掉我,這些貪、嗔、嫉、慢的心就生不起來,也就沒有世間這些染汙的事情,所以一切煩惱的心態,尋找它的根源,其實都是從一念計我的分別引發的。一有執著自我的心,就會緣著我的得失、成敗、高低等等,生起無窮無盡的煩惱痛苦。這樣就明白佛說的集谛,說到根本上就是我執。如果見到沒有我,在我上面施設的一切概念都安立不起來,源于自我的一切心念、一切造作,失去了支持,就都會瓦解。所以,關鍵是從我執出來的。
這裏還要點一點,就是很多人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是非顛倒,往往把自我看成很尊貴,崇尚自我、張揚自我。這個毒一定要消除。其實,一說我很有個性、我很喜歡、我很無奈、我很自豪、我很寂寞,只要在執著我,就已經是我執,同時不隔一秒鍾,心已經落在不寂靜的煩惱中。
所以,再次提醒大家,要認識我執、認識煩惱,不要自欺、不要蒙蔽自己。修行也一樣,我要得到什麼、要顯示什麼、要滿足我的需要,或者修本尊時我是佛,沒有無我的正見,佛慢就成了我慢,很危險、很好笑。
3、我執的對治是證悟人無我
我們觀察到我執是輪回的根本、煩惱的根源之後,就應該全力對治我執。
我執的對治就是證悟人無我。所謂對治,對是正對,治是治伏,正好針對它能治伏它的法,就是對治,比如光明是黑暗的對治。我執是計我的心,對治就是見無我,不見無我,單憑布施、持戒等修行,並不能讓我執退掉。爲什麼呢?因爲這些法自身並不是境上見無我,所以我執的對治唯一是見無我。其它法是修證人無我的輔助,而不是修證人無我本身。
4、解脫道的根本
要認定解脫道的根本,首先應了解什麼是解脫。解脫就是解開系縛,因上是斷除煩惱和有漏業,果上是解脫結生相續。
在煩惱和業二者中,以斷除煩惱爲最重要,因爲能斷煩惱,即使有業也不感召生死,就像種子沒有水滋潤就不能感果一樣,所以解脫的關鍵是斷煩惱。煩惱的根源是我執,我執的對治是證悟人無我。證悟人無我就能斷我執、斷煩惱,所以解脫道的根本是證悟人無我。
總之,我執是緣自相續五蘊計我的心,這種心串習了無量劫,現在要退掉計蘊是我的心,必須現見蘊沒有我。一旦見了無我,就像一燈照破千年暗,可以消除曠劫以來串習養成的我執。真正見了無我,就不會念念緣著…
《抉擇二無我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