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抉擇二無我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我,爲了我貪、爲了我嗔、爲了我慢、爲了我嫉妒,不生起這些煩煩惱惱的心態,也就解脫了。

  (二)大乘道的根本

  【不僅如此,通達一切法也自性不成立的圓滿空見,依此一切所知障也能斷除故,乃是大乘道的根本。

  

  分叁:1、圓滿的空見 2、圓滿空見的作用 3、大乘道的根本

  1、圓滿的空見

  什麼是圓滿的空見?就是不僅通達人我不成立,而且通達一切法沒有不觀待他緣而獨立成立的自性,這叫做圓滿的空見。

  空見的圓滿和不圓滿是一對。如果只是一部分法通達無自性,還有一部分法沒有通達無自性,這只是部分的空見。只有通達一切法都無自性,才是圓滿的空見。

  

  2、圓滿空見的作用

  就是能斷除一切所知障。也就是見到一切法無自性,不但能遠離我執所引起的貪嗔等煩惱,而且能遠離一切粗細的二取執著。一切種智就是一時對于一切所知都知見的智慧,對于一切所知作障礙的就是所知障,它的體性是二取執著,也就是對法我的執著。

  八萬四千煩惱都是在執著人我的同時發起的,見到無我之後,執我的心就開始停下來,煩惱的狀態開始遠離,但這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雖然不再執著人我,但還在執著有爲法、無爲法,這種執著的動搖,不見法無我是停不下來的。

  所知障就是心前立了實有的法,由此就墮在狹隘的二取境界中。如果通達一切法無自性,就不會向外執著法我,由此就能消除二取執著。所以圓滿空見的作用是能斷所知障。

  

  3、大乘道的根本

  大乘道的目的是求證一切種智,現前一切種智的關鍵則是消除所知障,所知障一消,佛性現前就成佛,所以大乘道的根本是通達法無我,其它道的方面都是圍繞這一根本而作輔助的。

  《智慧品》當中講,大乘道有很多方面,主要的道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因爲依靠它才能現證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以及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般若經》也說五波羅蜜多只有以般若作攝持才能趣向一切種智。這些都說明大乘道的根本是圓滿的空見。

  大乘從資糧道開始著重抉擇法無我,抉擇一切二取不成立,到加行道以總相方式修法無我,到了見道、修道以觸證、隨念的方式修。由此就會成就佛果。除此之外,修禅定等前五度只是起到輔助智慧的作用。這樣分析就知道,沒有圓滿的空見,大乘道就等于沒有了根本,就像大國沒有國王一樣。

  

  (叁)勸習正見

  【對于空性緣起無別的法界離言大平等,乃至未徹底生起定解之間,應當練習正見。

  

  分四:1、在何處練習 2、爲何要練習 3、何時應練習 4、什麼叫練習

  

  1、在何處練習

  此處所說的練習,不是在見修行果四者中的修、行、果方面練習,而是在見方面練習。

  

  2、爲何要練習

  空性正見是解脫道和大乘道的命根,沒有空性正見,大乘道和解脫道都無法從根本上建立,所以要著重在道的命根——無我正見上進行練習。

  3、何時應練習

  乃至對空性緣起無別的法界離言大平等還沒有徹底生起定解之間,應當持續不斷地練習。這裏時間上有明確的界限,就是還沒有徹底生起定解期間。

  空性和緣起無別,“別”是此外另有一個,空和緣起有別,就是空外有緣起,緣起外有空。我們學習時分了緣起和空性兩方面,實際上並沒有別別的兩個。凡是緣起的法就是自性空,不是緣起之外有空性;凡是自性空的法就是緣起,不是自性空之外有緣起,這就是無別。

  “離言大平等”,“離言”即遠離一切言說,實相本沒有有、無、常、斷等的戲論,用語言怎麼表達呢?所以是離言。“大平等”,就是萬法平等是離戲大空性。只要對空性緣起無別的離言大平等還沒有徹底生起定解,那就像登山沒有到頂一樣,需要繼續努力,一直到徹底生起定解爲止。

  

  4、什麼叫練習

  很多人不知道正見需要練習,往往把知道和生起定解混爲一談,其實知道和生起定解相差很大。

  比如,聽聞了業果,就會知道業果的道理。像苦樂由業生、業增長廣大、未作不遇、已作不失、業和果的差別等等,記憶力好的人不必花很多時間就能記住,但記得並不等于有定解。事實上,即使全部知道,也可能沒有多少定解。所以在初步知道之後,需要大量聽聞、思維、熏習,通過點點滴滴的積累,最終才能引生堅定的因果信念。因此,我們不能停留在知道的層次,應當持續不斷地串習。如果能不時生起一些對因果相信的心,這就是好現象,說明見上已經有了變動,能夠不斷地調動起來,見就會越來越穩固,最後會形成對因果無法動搖的定解。

  同樣,在空性方面,我們聞思從開始的不了解、了解得不正確和充滿疑惑,到後來懂得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是最初的知道,算不上徹底生起定解(不是心裏深深地斷定人我和法我決定是沒有的)。所以不能單單知道了就停止不前,知道以後還要不斷練習無我正見,這就像燒水,一點點加熱,由積累而讓它沸騰。如果不但是知道,而且肯不斷練習無我正見,那麼日積月累,見就會由薄弱而穩固、由浮淺而深刻,終有一天,由量變形成質變,徹底引生無我的定解。

  練習正見還不算修,見修行果有前後次第,見不穩固,修就很困難。相反,正見穩固,徹底生起了定解,在打坐實修時,以見的力量自然能安住于正見上,而且以見的力量,其它違品的分別念奪不了它。比如,人無我的見很深,就可以安住在人無我中,這時我執根本不能擡頭,相反,如果只是初步知道人無我,在見上並沒有練習,那這個無我觀就像泡沫一樣沒有力量,在自己受贊歎或者受呵斥時,強大的我執現行時,根本伏不住;執著我的心除不了,貪嗔就無法降伏。我們學的佛法往往遇到順逆因緣時用不上,原因就是見上沒有過硬地練習,沒有很深的定解。所以這裏全知麥彭仁波切強調說:“乃至未徹底生起定解之間,應當練習正見。”注意,用的詞是“徹底生起定解”,可見稍微生一點定解根本不夠;又說應當“練習正見”,可見這裏所說還只是見的練習,不屬于修。

  用因和果來配,果是徹底引生定解,因是練習正見。無因不能得果,不在正見上練習,不能引生定解。因此需要在聞思上刻苦用功,不然修行容易變成冰上築屋。

  叁、辨別二種勝義[2]

  分二:(一)相似勝義 (二)真實勝義

  (一)相似勝義

  【所了解的這點僅遮止所破的無遮,即是所謂的相似勝義,其僅爲趣入真實勝義的門徑,並非究竟實相。

  分叁:1、相似勝義是指哪一法 2、爲什麼取名爲勝義 3、相似勝義和真實勝義的關系

  

  1、相似勝義是指哪一法

  相似勝義就是我們心所了解的這點僅僅遮止所破的無遮。

  所謂遮止,遮是不許可,止是停住。比如交警一揮手,不許車輛前行,就是遮止。現在不承許勝義中有人我而說無人我,就是遮止有人我。或者,不承許勝義中有生住滅而說無生住滅,就是遮止有生住滅。像這樣叫做遮止所破的無遮。

  無遮和非遮是一對中觀術語,講的是破立的方式。比如這樣遮:這不是寶瓶!這是非遮,以“非”的方式遮止“是寶瓶”,但是在否定“寶瓶”之後,可以成立是其它法(如:這不是寶瓶,而是瓦罐)。若說:這裏沒有寶瓶!這是無遮,以“無”的方式遮止“寶瓶”,同時不引出其它法,這叫無遮。(所以,遮是遮止,遮的方式有兩種,以“非”而遮,叫非遮;以“無”而遮,叫無遮。)

  一般人沒有學習中觀,見車就執著有車;見房子就執著有房子。除此之外沒有第二種反應方式,他從不會想“沒有車,沒有房子”,這就是只往實有的方面執著。現在反過來用中觀的理論遮止有車、有房子,成功地遮破之後,就得出“無車”、“無房子”的結論,這樣原先一整套實有的概念都會瓦解。正是這時候,你的心了解到原來“無車”、“無房子”,所了解的這一點就叫相似勝義。

  

  2、爲什麼取名爲勝義

  說了相似,就不是真實。既不是真實,爲什麼叫勝義呢?因爲這是見勝義的因或者方便,在因上安立果名,也叫做勝義,其次作用方面,緣相似勝義能有效對治執諸法谛實的執著,和真實勝義的作用相似(有部分對治執著的作用),所以也叫勝義。《中觀莊嚴論》雲:“與勝義相似,故此名勝義。”

  但必須知道這不是真實勝義,爲什麼不是?因爲它只是分別心所緣的境,而勝義是無分別智的行境義,所以不是。

  真實勝義無法以分別心緣,一舉心即不是。所以,只遮了所破的無遮頂多是相似勝義,不是究竟實相。

  有人問:實相並無兩種,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既然這裏講究竟實相,是不是還有不究竟的實相呢?

  答:實相本身並沒有究竟和不究竟兩種,只是觀察者所了解的實相有究竟和不究竟的差別。所謂究竟,就是真正觸及到了實相;所謂不究竟,就是還沒有達到實相。比如,眼前一座大山,沒有入道的人見是常恒一體的大山,他所見的山是一種假相。小乘人見到只有無分微塵,雖然比前者更真實,但在認識上遠遠沒有究竟。唯識宗認爲沒有心外的微塵,他們見是心識的相分,如同夢中的山。雖然邁進了一大步,但是它執著心識實有,仍沒有觸到勝義實相。進一步,中觀自續派認爲雖然現了山,但觀察時得不到絲毫自性,他們所了解的“無山”仍沒有觸及到實相。真正了達山本來離戲無緣,就是認識上真正到達究竟實相,這叫做究竟。(所以,實相並沒有兩種,但人們所了解的“實相”卻有顛倒和不顛倒、相似和真實的差別。能境所認識的“實相”和本來實相完全吻合時,就叫做究竟。)

  在探索真理時,能境一步步接近實相,還沒有觸及到實相,都不算究竟。真正觸及到時就是到了究竟。所以,這以前都只是相對的真實,是前進中的化城,並不是寶所。

  如:山 →微塵 →識的相分 →…

《抉擇二無我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