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抉择二无我讲记▪P4

  ..续本文上一页我,为了我贪、为了我嗔、为了我慢、为了我嫉妒,不生起这些烦烦恼恼的心态,也就解脱了。

  (二)大乘道的根本

  【不仅如此,通达一切法也自性不成立的圆满空见,依此一切所知障也能断除故,乃是大乘道的根本。

  

  分三:1、圆满的空见 2、圆满空见的作用 3、大乘道的根本

  1、圆满的空见

  什么是圆满的空见?就是不仅通达人我不成立,而且通达一切法没有不观待他缘而独立成立的自性,这叫做圆满的空见。

  空见的圆满和不圆满是一对。如果只是一部分法通达无自性,还有一部分法没有通达无自性,这只是部分的空见。只有通达一切法都无自性,才是圆满的空见。

  

  2、圆满空见的作用

  就是能断除一切所知障。也就是见到一切法无自性,不但能远离我执所引起的贪嗔等烦恼,而且能远离一切粗细的二取执著。一切种智就是一时对于一切所知都知见的智慧,对于一切所知作障碍的就是所知障,它的体性是二取执著,也就是对法我的执著。

  八万四千烦恼都是在执著人我的同时发起的,见到无我之后,执我的心就开始停下来,烦恼的状态开始远离,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虽然不再执著人我,但还在执著有为法、无为法,这种执著的动摇,不见法无我是停不下来的。

  所知障就是心前立了实有的法,由此就堕在狭隘的二取境界中。如果通达一切法无自性,就不会向外执著法我,由此就能消除二取执著。所以圆满空见的作用是能断所知障。

  

  3、大乘道的根本

  大乘道的目的是求证一切种智,现前一切种智的关键则是消除所知障,所知障一消,佛性现前就成佛,所以大乘道的根本是通达法无我,其它道的方面都是围绕这一根本而作辅助的。

  《智慧品》当中讲,大乘道有很多方面,主要的道就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因为依靠它才能现证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以及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般若经》也说五波罗蜜多只有以般若作摄持才能趣向一切种智。这些都说明大乘道的根本是圆满的空见。

  大乘从资粮道开始着重抉择法无我,抉择一切二取不成立,到加行道以总相方式修法无我,到了见道、修道以触证、随念的方式修。由此就会成就佛果。除此之外,修禅定等前五度只是起到辅助智慧的作用。这样分析就知道,没有圆满的空见,大乘道就等于没有了根本,就像大国没有国王一样。

  

  (三)劝习正见

  【对于空性缘起无别的法界离言大平等,乃至未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练习正见。

  

  分四:1、在何处练习 2、为何要练习 3、何时应练习 4、什么叫练习

  

  1、在何处练习

  此处所说的练习,不是在见修行果四者中的修、行、果方面练习,而是在见方面练习。

  

  2、为何要练习

  空性正见是解脱道和大乘道的命根,没有空性正见,大乘道和解脱道都无法从根本上建立,所以要着重在道的命根——无我正见上进行练习。

  3、何时应练习

  乃至对空性缘起无别的法界离言大平等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持续不断地练习。这里时间上有明确的界限,就是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期间。

  空性和缘起无别,“别”是此外另有一个,空和缘起有别,就是空外有缘起,缘起外有空。我们学习时分了缘起和空性两方面,实际上并没有别别的两个。凡是缘起的法就是自性空,不是缘起之外有空性;凡是自性空的法就是缘起,不是自性空之外有缘起,这就是无别。

  “离言大平等”,“离言”即远离一切言说,实相本没有有、无、常、断等的戏论,用语言怎么表达呢?所以是离言。“大平等”,就是万法平等是离戏大空性。只要对空性缘起无别的离言大平等还没有彻底生起定解,那就像登山没有到顶一样,需要继续努力,一直到彻底生起定解为止。

  

  4、什么叫练习

  很多人不知道正见需要练习,往往把知道和生起定解混为一谈,其实知道和生起定解相差很大。

  比如,听闻了业果,就会知道业果的道理。像苦乐由业生、业增长广大、未作不遇、已作不失、业和果的差别等等,记忆力好的人不必花很多时间就能记住,但记得并不等于有定解。事实上,即使全部知道,也可能没有多少定解。所以在初步知道之后,需要大量听闻、思维、熏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最终才能引生坚定的因果信念。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在知道的层次,应当持续不断地串习。如果能不时生起一些对因果相信的心,这就是好现象,说明见上已经有了变动,能够不断地调动起来,见就会越来越稳固,最后会形成对因果无法动摇的定解。

  同样,在空性方面,我们闻思从开始的不了解、了解得不正确和充满疑惑,到后来懂得人无我和法无我,这是最初的知道,算不上彻底生起定解(不是心里深深地断定人我和法我决定是没有的)。所以不能单单知道了就停止不前,知道以后还要不断练习无我正见,这就像烧水,一点点加热,由积累而让它沸腾。如果不但是知道,而且肯不断练习无我正见,那么日积月累,见就会由薄弱而稳固、由浮浅而深刻,终有一天,由量变形成质变,彻底引生无我的定解。

  练习正见还不算修,见修行果有前后次第,见不稳固,修就很困难。相反,正见稳固,彻底生起了定解,在打坐实修时,以见的力量自然能安住于正见上,而且以见的力量,其它违品的分别念夺不了它。比如,人无我的见很深,就可以安住在人无我中,这时我执根本不能抬头,相反,如果只是初步知道人无我,在见上并没有练习,那这个无我观就像泡沫一样没有力量,在自己受赞叹或者受呵斥时,强大的我执现行时,根本伏不住;执著我的心除不了,贪嗔就无法降伏。我们学的佛法往往遇到顺逆因缘时用不上,原因就是见上没有过硬地练习,没有很深的定解。所以这里全知麦彭仁波切强调说:“乃至未彻底生起定解之间,应当练习正见。”注意,用的词是“彻底生起定解”,可见稍微生一点定解根本不够;又说应当“练习正见”,可见这里所说还只是见的练习,不属于修。

  用因和果来配,果是彻底引生定解,因是练习正见。无因不能得果,不在正见上练习,不能引生定解。因此需要在闻思上刻苦用功,不然修行容易变成冰上筑屋。

  三、辨别二种胜义[2]

  分二:(一)相似胜义 (二)真实胜义

  (一)相似胜义

  【所了解的这点仅遮止所破的无遮,即是所谓的相似胜义,其仅为趣入真实胜义的门径,并非究竟实相。

  分三: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2、为什么取名为胜义 3、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关系

  

  1、相似胜义是指哪一法

  相似胜义就是我们心所了解的这点仅仅遮止所破的无遮。

  所谓遮止,遮是不许可,止是停住。比如交警一挥手,不许车辆前行,就是遮止。现在不承许胜义中有人我而说无人我,就是遮止有人我。或者,不承许胜义中有生住灭而说无生住灭,就是遮止有生住灭。像这样叫做遮止所破的无遮。

  无遮和非遮是一对中观术语,讲的是破立的方式。比如这样遮:这不是宝瓶!这是非遮,以“非”的方式遮止“是宝瓶”,但是在否定“宝瓶”之后,可以成立是其它法(如:这不是宝瓶,而是瓦罐)。若说:这里没有宝瓶!这是无遮,以“无”的方式遮止“宝瓶”,同时不引出其它法,这叫无遮。(所以,遮是遮止,遮的方式有两种,以“非”而遮,叫非遮;以“无”而遮,叫无遮。)

  一般人没有学习中观,见车就执著有车;见房子就执著有房子。除此之外没有第二种反应方式,他从不会想“没有车,没有房子”,这就是只往实有的方面执著。现在反过来用中观的理论遮止有车、有房子,成功地遮破之后,就得出“无车”、“无房子”的结论,这样原先一整套实有的概念都会瓦解。正是这时候,你的心了解到原来“无车”、“无房子”,所了解的这一点就叫相似胜义。

  

  2、为什么取名为胜义

  说了相似,就不是真实。既不是真实,为什么叫胜义呢?因为这是见胜义的因或者方便,在因上安立果名,也叫做胜义,其次作用方面,缘相似胜义能有效对治执诸法谛实的执著,和真实胜义的作用相似(有部分对治执著的作用),所以也叫胜义。《中观庄严论》云:“与胜义相似,故此名胜义。”

  但必须知道这不是真实胜义,为什么不是?因为它只是分别心所缘的境,而胜义是无分别智的行境义,所以不是。

  真实胜义无法以分别心缘,一举心即不是。所以,只遮了所破的无遮顶多是相似胜义,不是究竟实相。

  有人问:实相并无两种,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既然这里讲究竟实相,是不是还有不究竟的实相呢?

  答:实相本身并没有究竟和不究竟两种,只是观察者所了解的实相有究竟和不究竟的差别。所谓究竟,就是真正触及到了实相;所谓不究竟,就是还没有达到实相。比如,眼前一座大山,没有入道的人见是常恒一体的大山,他所见的山是一种假相。小乘人见到只有无分微尘,虽然比前者更真实,但在认识上远远没有究竟。唯识宗认为没有心外的微尘,他们见是心识的相分,如同梦中的山。虽然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它执著心识实有,仍没有触到胜义实相。进一步,中观自续派认为虽然现了山,但观察时得不到丝毫自性,他们所了解的“无山”仍没有触及到实相。真正了达山本来离戏无缘,就是认识上真正到达究竟实相,这叫做究竟。(所以,实相并没有两种,但人们所了解的“实相”却有颠倒和不颠倒、相似和真实的差别。能境所认识的“实相”和本来实相完全吻合时,就叫做究竟。)

  在探索真理时,能境一步步接近实相,还没有触及到实相,都不算究竟。真正触及到时就是到了究竟。所以,这以前都只是相对的真实,是前进中的化城,并不是宝所。

  如:山 →微尘 →识的相分 →…

《抉择二无我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