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空 →无缘(究竟:终点)
3、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的关系
两者是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相似胜义是方便,真实胜义是这一方便所生,所以是趣入真实胜义之门,但并不是全等,所以说“并非究竟实相”。
门就是经由它能登堂入室的途径,没有门就进入不了,但门并不是堂奥本身。同样,相似胜义是方便而不是究竟实相,所以叫趣入真实胜义之门。
为什么要以相似胜义作为入门方便?因为普通凡夫不能顿时契入远离四边的大空性,相应他的水平,先用相似胜义作方便,让他容易趣入、容易缘,虽然不是真实胜义,但能起到对治实执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抉择,就容易悟入真实胜义。
(二)真实胜义
【而双融[3]极为不住之中观或真实胜义即是二谛无别的实相、各别自证所证、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的自性。】
分三:1、解释“双融极为不住之中观或真实胜义” 2、真实胜义所指 3、比较真实胜义和相似胜义
1、解释“双融极为不住之中观或真实胜义”
“双融”就是现和空双融,色和空双融,受和空双融,想和空双融,等等。“极为不住”,“极”是表达程度,不是只不住一边或部分边,是不住一切边。这样的不住就是到顶了,叫极为不住。
比如,不住在有上,而住在无上;不住在杂染上,而住在清净上;不住在凡上,而住在圣上;不住在众生上,而住在佛上,都是有所住。有无、染净、凡圣、生佛等边,一切不住,就是极为不住。
“双融”就是融为一个,没有别别的两个,这样就没有分别心可住的,所有的分别都离了,所以叫“双融极为不住”,意思是,没有分别心落脚的地方,分别心一落脚,就有所住,就落在一个侧面上,现在无二一味,分别心在何处落脚呢?或者讲,所有分别心前对立的二边,有无、生灭、常断、一异等等,都成了不二,所有概念里的矛盾都在无二一味中消失了,这就是什么边也不住。
论中“或”连接两个词,“双融极为不住”是印度佛教使用的名词,这个词非常有加持,真实胜义是西藏佛教常用的名词,两个词是指同一个东西,只不过表达的侧面不同。
2、真实胜义所指
这个真实胜义,从基来说,是究竟实相,真实中没有别别的二谛,所以说“二谛无别的实相”;从道来说,是圣者根本定无分别智所证,所以说“各别自证所证”;从状态说,远离一切戏论,所以说“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的自性”。
“真实胜义即是二谛无别的实相”:“二谛”指世俗谛显现和胜义谛空性,“别”是各是各的,“无别”即没有别别的两个。
有些人不理解:二谛怎么是无别呢?不是明明安立了二谛吗?
二谛只是暂时接引众生的方便,安立分别心前的显现为世俗谛,这一显现的空性是胜义谛。但是胜义当中本没有二谛的分别,因为有世俗才有观待世俗的胜义,没有世俗哪来的胜义?所以实相中本来没有分开的二谛。真实来看,本来没有二取显现,唯一胜义,怎么会有两个?
再看,真实胜义不是眼识等的境,眼识能了别色法,耳识能了别声音,但都不能了知胜义。胜义唯一是离分别的无分别智的境,唯一是自知之心——不共识的境。为什么不是分别心的境?因为分别心都有所缘,一有所缘就堕在边上,所以真实胜义不是分别心的境。所以经中说:“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的自性”,就是所有的戏论都寂灭了,这样一种体性叫做真实胜义。“无余”就是丝毫不剩;“寂灭”就是消了;“戏论”就是和实相不符合的言论;“网”就是束缚,或者互相牵连。凡夫心始终在戏论中打转,缠于戏论网中;或者,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边结成大大小小无数的戏论,所以叫戏论网;“自性”就是本自的体性[4]。真实胜义的自性是什么?就是无余寂灭一切戏论网,也就是离戏。《入行论·智慧品》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3、比较真实胜义和相似胜义
把相似胜义和真实胜义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一真一假的差别。
一、真实胜义是二谛无别的实相。相似胜义是把二谛分开执著,这样分开的二谛其实是一种假相,真实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
二、真实胜义是各别自证所证,即无分别智所证。相似胜义是分别心所缘。
三、真实胜义是息灭一切戏论网,相似胜义还在无边的戏论中。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开了言说相、离开了名字相、离开了分别心所缘的相。)和这里所说一味。
四、了知空性定解
分三:(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二)对于入定离戏的定解 (三)体验的定解
(一)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总之,以理观察所了解的轮涅一切法,现是现,但若谛观细察,则连极微尘许也不成立,以对此确定的方式,成为现与自性不成立二者无违的一切有事,如同水月、梦、幻般,真实生起断定的定解时,则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如同”,就不是全同,而只是很像。“后得”,“后”为圣者入定之后,“得”指由入定现见法界的力量,在出定时自然引起如幻的定解,就是对于“显现法都是现而不成立”产生极深刻的定解。
这是第一层次的定解,是初步的定解。意思是:
轮涅万法作为观察对象,不作观察时,认为这些法是现而实有的,实际上,这些法现是在现,但是谛观细察连极微尘许也不成立。这样抉择到量时,心里就确定,诸法一方面是在现,一方面也是自性不成立,现和自性不成立不相违,全是像水月、梦、幻那样。(水月在水里现是现,但观察水月的里里外外连极微尘许的自性也没有,完全没有实体。梦幻也是现是在现,但真正观察时,得不到一点实体。)对这点真正生起断定的定解,就是得到如同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
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是讲圣者入定时现量见了离戏,出定时万法无论怎样显现,都是像梦幻一样没有自性成立,菩萨对此有极深的定解。我们凡夫以理抉择显现法,抉择到量也会断定轮涅万法正显现时,连极微尘许的自性也不成立。这很像圣者后得如幻的定解,但不是全同,因为一者是现量证的后得,一者只是以理抉择所得。所以叫做“如同后得如幻的定解”。
(二)对于入定离戏的定解
第二层次的定解,就是对于入定离戏生起的定解。
【这是出现了中观很好的解悟境界,然而,仅仅以此并非见了离戏大中观自证智慧所证的法界义。】
前面是把显现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道理抉择,能从理上决定此显现毫无自性,因此就断定万法是现而自性不成立,这是生起了中观很好的解悟境界,但是单以这一点并没有见离戏大中观自证智慧所证的法界义。
这个地方很容易出问题,一般人通过闻思得到这一层的定解,就认为自己开悟或者自称见道登地,这是未证言证说大妄语,是堕地狱业,其实这还不是离戏的定解,更谈不上证悟。
【因此,如果对于现见双融离言的自面后破立分别执著状态无余隐没的入定如同虚空般的远离戏论产生殊胜定解,这也只说到了以闻思的方式见的观察圆满之量。】
进一步,不仅了解到万法像梦幻一样,在显现的同时就自性不成立,而且对入定离戏生起了定解。
圣者入定是什么状态?就是在现见双融远离一切言说的本面之后,破和立的分别执著状态全部都没有了,像虚空那样没有任何所缘相的远离一切戏论。对这种入定离戏产生殊胜定解,就是第二层次的定解。
“自面”就是自己的脸、自己的面目。打个比方,以前有一对相好的男女,每天深夜都在森林里相会,这样过了很长时间,竟然一次也没见过对方的脸。我们凡夫就是如此,每天和自己心的面目相会,却一次也没有见过。这个心的面目就叫自面。
我们在分别心的状态中,有破、有立,都属于执著的状态,它一现前就成了障垢,遮蔽了自心的面目。相反,圣者入定现量见自己心的面目之后,破立分别执著的状态完全不见了,入定于如虚空般的远离戏论。
虚空是什么相?有一点相也不叫虚空,所以虚空是没有相的。圣者入定时,什么所缘相都远离了,由此就比喻为虚空。这个所证的境界就是真实胜义、大中观或者究竟实相。能对这样的远离戏论生起定解,就是对中观生起了殊胜定解,意思是超过第一种定解。
这是不是证悟呢?也不是。这只是说了“以闻思的方式见的观察圆满之量”,就是由听闻和思维的方式在见的方面观察达到圆满时的量。
我们闻思中观而抉择中观的见,到什么程度才算观察圆满?这里说得明确,对于远离戏论生起殊胜定解时,才是见的观察达到圆满。这是在由闻思观察空性方面得到了圆满。这样看来,没有持续精进的闻思,不容易达到这个量。
(三)体验的定解
【然而,作为各别自证境的法界,仅仅以随声音、词句的向外观察,并不能击中关要故,可见极为超越其余一切心识之境,而且,具有上师窍诀、对于心性安住的方法善巧的人,轻易就能引生定解。】
这是第三层次的定解。
首先问:闻思观察的局限性何在?局限性就在闻和思都是缘声音、词句而转,这是它本身就有的局限性。法界唯是各别自证所证的境,单单靠心随着声音、文字往外观察是无法击中关要的。所以一定要亲证。
(声音、词句本身是假的,心向声音、词句上攀缘,就像狗逐石块一样向外奔走,堕在分别识当中。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
所以,不论由听闻得到定解,还是由思维得…
《抉择二无我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