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肉供養父母,願父母常得福報,晝夜安樂,睡無惡夢,天護人愛,願縣官、盜賊,陰謀消滅,觸事吉祥。所剩的血肉,供養這些昆蟲,讓它們得到飽足,願我來世成佛,布施聖法,遣除它們饑渴生死的重病。”
發此大願時,天地劇烈震動,太陽也失去了光色。
帝釋天來到人間,試驗太子的道心,問:“今天你難舍能舍,以身肉供養父母,以此功德,你有何願望,想做天王、人王、梵王、魔王嗎?”
太子回答:“我不求這些,我唯求佛道、普度衆生。”
帝釋說:“佛道長遠,久受勤苦方能成就,你如何受得了這種苦呢?”
太子說:“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道。”
帝釋說:“這只是空話而已,誰相信你呢?”
太子發誓:“如果我欺騙,就讓我傷口始終不愈合。如果真實,讓我身體恢複如初,血變爲乳。”
太子發誓後,身體立即恢複如初,血變成白色的乳汁,相貌更加端正。
帝釋天贊歎說:“如果成佛,願先度我。”
再說,太子的父母來到鄰國,向當地國王講述了沿路經曆。國王被太子的孝心感動,就派遣軍隊,護送他回國討伐羅睺羅。
父王率軍經過與太子訣別之地,遙見太子身體恢複,比過去更加端正。
父母激動地抱著太子,悲喜交加。太子向父母訴說離別後的經過。
一家人都很歡喜,共同坐著大象返回本國,因爲太子的福德力、慈孝力,收複了國家。父王便立太子爲國王。
當時的父母是釋迦佛父母的前世,太子是釋迦佛的前身,帝釋天是憍陳如的前身。
《雜寶藏經》當中說:
很久以前,雪山上有只鹦鹉,父母雙目失明,它常常啄取好的果子,首先供養父母。
當時,有位農夫最初播種時曾經發願說:我所種的稻谷要與衆生一起分享。
鹦鹉因爲農夫有布施心,就時常在他的田地裏啄取稻谷供奉雙親。
一次,農夫發現谷穗被蟲鳥啄食,氣憤懊惱,就設下羅網捕捉了鹦鹉。
鹦鹉說:“因你前面以好心布施,我才敢來啄取,今天爲何用羅網捕捉我?”
農夫問:“你爲誰啄取稻谷?”
鹦鹉回答:“我上有盲眼父母,我以此供養父母。”
農夫說:“你以後可常來取,不必有顧慮。旁生都如此孝養父母,何況人呢!”
佛告訴衆比丘:“往昔的鹦鹉是我的前身,田主是舍利弗的前身,盲眼父母是我父母淨飯王和摩耶夫人的前身。因爲往昔孝養父母,故我今日得成佛道。”
由這些公案可知,釋迦佛生生世世報答父母之恩,以身體血肉等供養,因爲圓滿了大孝,最終成就佛道。
佛在《大方便佛報恩經》中說:如來爲了一切父母,常常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頭目腦髓、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辇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持戒、布施、多聞、禅定、智慧,乃至具足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了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能今天速成佛道。
在《六度集經》中,佛也告訴衆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爲天中之天,叁界獨步。
佛在《賢愚經》中教導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斯福。”
佛成道之後,仍然在人天衆生前示現孝親的行爲。
佛首先度化父親淨飯王,因擔心父王不信佛法,就特意派優波離尊者來到王宮,騰身虛空,顯現種種神通,天龍八部也示現了種種莊嚴供養,由此折服淨飯王因富貴滋生的世俗念頭,讓他安心皈依叁寶。
之後,佛以超越世間的般若智慧,爲父王闡明了世間苦、空、無常的真理,最後勸父王和族人修行淨土,以深信切願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
當時,在法會中,淨飯王以下當即證得法眼淨,有許多人都現證了聖果。
淨飯王過世時,佛也回來舉喪,親自將父親放入棺木入殓,然後和兒子羅睺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把父親的棺木擡上靈鹫山安葬。
佛母摩耶夫人因爲生佛的功德,而成爲忉利天主。爲了報答母親懷胎十月的恩德,佛上升忉利天,在幾十天中爲母親宣說了《地藏經》。
在《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中,具體記載:
佛在忉利天歡喜園的波利質多羅樹下,結夏安居叁個月,四衆弟子圍繞在佛的身邊。當時佛身毛孔放射千種光明,普照叁千大千世界。
摩耶夫人聞訊後,乳汁自然流出。她說:如果真是我所生的悉達多,乳汁應直接送入他口中。
說完,乳汁如白蓮花一般,進入佛的口中。
摩耶夫人見後,喜不自禁,心花綻放。她一心至誠地五體投地,專精正念,煩惱頓時止息。佛爲她說法,證得須陀洹果。
很快,天上叁個月的結夏安居結束了,佛要返回南贍部洲,佛身放出極明朗的五色光明。
帝釋天知道佛要降下人間,就派遣鬼神以珍寶砌成叁道臺階,非常莊嚴華麗。
佛對摩耶夫人說:生死之法,聚會終有別離。我要返回人間,不久也要趣入涅槃。
摩耶夫人垂淚說偈,與世尊辭別。
佛走下寶階,大梵天主手持傘蓋,四大天王站立左右侍衛,四部大衆用各種美妙的歌呗贊歎世尊,天空中頓時出現各種音樂聲,處處散華燒香,佛便從天上下到了南贍部洲。
憨山大師《夢遊集》中有一段說:“經雲“大孝釋迦尊,累劫報親恩”,以釋迦多世修行之時,皆是報親之地,故《梵網經》雲“孝名爲戒”,謂孝順父母,乃至一切衆生。然戒爲成佛之本,而孝又爲戒本。是知諸佛菩薩救度衆生出諸苦惱,皆修孝順之行也。”
釋迦佛生生世世報答一切父母恩,因孝親而成佛,他成佛後所說教法,也是教導後世弟子以孝爲戒,後世的聖者菩薩、高僧大德、一切賢善的佛弟子,也必然隨順佛陀教法,奉行大孝之道。
翻開《地藏經》,可以讀到地藏菩薩因地感人至深的孝行。正是以孝爲本,才發起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深宏誓願。
《地藏本願經》中如是說道:
過去無量劫以前,有清淨蓮花目如來出世。在佛的像法時代,有位光目女供養了一位羅漢飲食。
羅漢問她有何願望,她說:“我想在母親亡日救拔母親,不知我母親現在轉生何處?”
羅漢入定觀察,見光目的母親墮在惡趣中遭受極大痛苦。
羅漢又問:“你母親生前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大痛苦。”
光目女答:“我母親平時愛吃魚鼈魚子,一生所吃魚鼈數以千萬計。願尊者慈悲,救救我母親!”
羅漢就叫光目女誠心念誦清淨蓮花目如來,並塑畫佛像,這樣冥陽兩利,存亡都獲福報。
光目女依言畫佛像供養,並以恭敬心悲泣頂禮佛陀。到後半夜,忽然夢見如須彌山般金光晃耀的佛身,放大光明。
佛對她說:“你母親不久將投生你家,降生時就會說話。”
後來,光目家的一位女仆生了孩子,不到叁天就會說話,而且對光目說:“生死業緣,果報都是自受。我是你母親,久在黑暗之中。自從與你分離後,幾次墮入大地獄,依仗你的福力才轉爲下賤之人,但也短命,只能活十叁年,又要墮入惡道,你要設法讓我脫免。”
光目女知道眼前的嬰兒確是母親的轉世,她悲傷哭泣說:“既然是我母親,應當知道自己造了何業,墮入惡道。”
嬰兒答:“我是以殺害、毀罵兩種惡業而受果報的,如果不依仗你的福力救拔我,以此惡業不得解脫。”
光目女又問地獄受報的情形。
她回答:“罪苦之事讓人不忍言說,即使千百年也述說不盡。”
光目女聽了悲傷痛哭,對著虛空說:“願我母永脫地獄,十叁歲之後不犯重罪,不再墮入惡道。十方諸佛,請哀愍我,聽我爲母親發廣大誓願:若能讓我母親永離惡道及不做下賤之人,乃至不做女人、永劫不受者,我從今日開始,在清淨蓮花目如來的佛像前發願,往後百千萬億劫中,一切世界叁惡道的苦難衆生,我都發願救度,讓他們遠離惡趣,直至究竟成佛,我才成就正覺。”
光目女發願後,聽到清淨蓮花目如來告訴她:“光目,你能爲母親發此大願。我觀察你母親十叁歲後,舍此報身轉爲梵志,壽命一百歲。此後,又會轉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數劫,最終成佛,廣度恒沙衆生。”
如是地藏菩薩在往昔久遠劫中,爲報母恩,發恒沙大願,廣度無邊衆生。
憨山大師說:“以衆生曆劫生死,出沒六道,舍身受身,無一類而不經過,是無一類而非曾經之父母。且衆生度盡,方受證菩提,故所度衆生一一出苦,皆菩薩所盡孝道之心也。”
另一部《盂蘭盆經》也是佛門中的孝經,此經說佛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爲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以神通眼觀見母親轉生餓鬼,得不到飲食。尊者就以缽裝滿飯去救濟母親。以業力關系,母親無法享用,飲食還未入口就變成火炭,尊者只好回來向佛陀求助。
佛說:“你母親的重罪不是你一人之力所能超拔,應當借助十方衆僧的威神之力才能解脫。”佛教他舉行盂蘭盆會,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供養十方大德衆僧,由一切聖僧共同的福德功勳,解脫母親的苦難。
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後,母親當天就解脫了一劫餓鬼之苦。
佛還教導: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應當爲現生父母、過去七世父母,做盂蘭盆會,供養十方衆僧。願現世父母壽命百歲,無病無一切苦惱,乃至七世父母離餓鬼苦,轉生人天,福樂無極。
佛說:佛弟子修孝道之人,應當念念中憶念父母。年年七月十五,爲父母做盂蘭盆,供佛供僧,以報父母長養之恩。
再看高僧大德的慈孝行爲。
蕅益大師二十叁歲時所發的四十八願,前兩願就是報父母恩的大願:
“第一願,我本發心,上報慈父鍾之鳳生恩,願叁寶力,令我無始慈父,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父恩。
第二願,我本發心,上報悲母金大蓮養育恩,願叁寶力,令我無始悲母,鹹生淨土,速證菩提,令聞我名者,亦報母恩。”
諸如此類爲父母發願文,《靈峰宗論》中收集了七種。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大慈大孝,發心救度無邊的父母,永脫輪回。
後周時代,有一位唐朝宗室七歲就出家的道丕法師。在他十九歲時,他所在的長安城被戰火焚燒一空,他背著母親躲避戰亂走進了華山。
當時糧食昂貴,道丕自己辟谷不食,依靠乞討供養母親。母親問他吃了沒有,他總說吃飽了。
有一次,母親說:你父親在霍山戰死,屍骨抛于荒野,你能不能收回來安葬?
道丕一路趕往霍山,他撿起一堆白骨,晝夜誦經,忏悔父親的殺業,而且祈禱說:“這堆骨頭裏有轉動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骨。”這樣一心專注地念誦。
幾天後,有骷髅從骨堆裏跳出,搖動了很久。道丕深信這是父親的遺骨,就抱在懷中拿回來見母親。
那天晚上,母親夢見丈夫回家。第二天早晨,果然遺骨送到了家門。
後來,道丕應诏進京,美名傳播朝野。
宋代長蘆宗𦣱禅師,二十九歲時覺悟到人生無常,禮長蘆秀禅師出家,深得法要。
因爲母親無依無靠,他把母親迎養到方丈東室,勸母親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七年,母親念佛安詳往生。
以下是一則近代陳悟證居士[1]割臂療親的故事。
陳悟證十二歲時,父親出外謀生,只有她在家侍奉母親。
有一天深夜,母親忽然生病,不停地吐血。家裏沒有男子,母女倆驚慌失措。
陳悟證毅然割下手臂的肉煎湯,說是湯藥,讓母親喝,當即止了血。
過去婦女都是穿長袖衣服,所以幾十年中連她的兒女都不知道這件事。
1928年冬,這位童年割臂療親的老太太在七十叁歲高齡時得了一場重病。她的兒子魏逖先居士,發心爲母親左臂燃香,祈禱母親叁業清淨。
到了同月二十叁日晚,老太太忽然呼吸微弱,全家人見了都圍在床邊一起念佛。
當年除夕,逖先居士又在右臂燃九炷香,爲母親發普賢十大願。
第二年正月十五夜晚,逖先的妹妹也在左臂燃叁炷香。十六日晨,又在右臂上燃六炷香。
叁月初一,逖先和兩個妹妹各在左臂燃叁炷香,一起爲母親祈禱佛力加被。
陳悟證老居士被兒女的孝心感動,把兒女叫到床前說:“我十二歲時,曾割臂治療你們外婆的急病,當時我絕沒有希望我的兒女也能報答我。想不到現在病了,你們爲我燃了這麼多臂香,祈求佛力加被,這也是我割臂療親的感應。”
說完她露出左臂給兒女看,割肉處的刀痕長約叁寸,寬到七八分。大家看了都感動落淚。
到了叁月初六,老太太在念佛聲中含笑合掌往生。
總之,佛門中的大孝:時間上,不僅是一生行孝,而且盡未來際行孝;對象上,不僅利益今生的父母,而且利益生生世世的父母;利益上,不僅給予衣食受用,而且給予增上生與決定勝的安樂,讓一切父母究竟成佛。
所以,世間孝道只在眼前盡孝,佛門孝道則擴展到無量劫;世間孝道只局限一地,佛門孝道則是度盡全法界的衆生。佛說戒以孝爲宗,是爲出世間第一大孝。蕅益大師說:“予觀世出世間至德要道,皆無有勝于孝慈者也。世間非孝慈,無以成聖賢;出世非孝慈,無以作佛祖。”
--------------------------------------------------------------------------------
[1] 陳悟證居士:清朝末年湖南魏默深大居士的孫媳。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