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講記(六)▪P2

  ..續本文上一頁宣使陳思恭爲妻。

  馮氏從小多病,出嫁後,病得更厲害,醫生認爲不能治愈。夫人就去見慈受深禅師,詢問治病的良方。禅師教她持齋念佛。

  夫人回家後,摒絕葷腥血肉和穿戴、打扮,只穿掃塔時才用的粗布衣,一心以西方淨土爲念。

  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飲食也西方,語默動靜也西方,供水、獻花也西方,誦經、行道也西方。一刹那的善念,一絲毫的善行,都回向西方。十年中沒有生過懈怠的容色,心安體健,神氣昌盛。人們對她極爲尊尚。

  有一天,夫人忽然寫偈說:“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爲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老牛”,指五取蘊身;“耕田”,指還業債;“受人穿鼻”,指被煩惱和業力牽著去生死。“打疊身心早歸去”,就是把身、心歸拾起來,早早回老家——極樂世界。“免教鼻孔受人穿”,就是免得被業所牽,投胎生死。總的是說,在漫長歲月裏,受業緣牽引,枉在輪回,輾轉受報,因此盡早收拾身心,往生淨土,以免繼續隨業受生。)

  夫人說完偈後,家人親族都對此驚奇不解。夫人說:“我就要去西方,有什麼可奇怪?”然後臥病在床,微微喘息。忽然坐起說:“我神遊淨土,面禮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在左邊看著我,勢至菩薩在右邊看著我,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賀我來生極樂。極樂國土,宮殿、園林、池沼,光明神麗,與《華嚴經》和《十六觀經》所說相同。”

  翌日,夫人安然化去。家人聞到人間無有的芬馥妙香。叁日後荼毗時,遺體如生。

  馮氏是一心以淨土爲業的典範。業是造作義,以淨土爲業,就是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飲食也西方,語默動靜也西方,供水獻花也西方……。一刹那的善念、一絲毫的善行都回向西方。總之,二六時中,一心系念,唯一以淨土爲業。

  馮氏在世間法上放得幹淨,所以能把西方完全提起。身爲高官夫人,她摒絕葷腥、金銀飾品、绫羅綢緞,只穿掃塔時用的粗布衣,這是衣食受用上放得下。這一放不知省掉多少牽纏,也就能專精以淨土爲念。因此臨終時,她極強的淨業勢力成熟,現前西方聖境。正如徹悟禅師所說:“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余處矣。”

  【有了明長老爲衆普說,指此身而言曰:此爲死物。其內潑潑地者爲活物。莫于死物上作活計,宜于活物上作活計。】

  有位了明長老爲大衆普說時,指著身軀說:這是死物,裏面活潑潑的才是活物。不要在死物上作活計,要在活物上作活計。

  要認清何爲死物,何爲活物。肉身是無知無覺的屍體,因此是死物;裏面的心永不斷滅,因此是活物。在死物上作活計,作了沒有用;在活物上作活計,一一有用。所以,智者不應爲無意義的死物花費精力,應在活物心上作活計。

  觀察一下人死後的屍體,就知道身體是死物。心識離體,瞬間就變成了屍體,叫它它不應,呼它它不理。放置叁、四天後,就變成青紫色。青紫再潰爛,就化爲膿血。膿血消糜,流出紅紅的濃汁,惡臭熏天,成百上千的蛆蟲在裏面鑽來鑽去地吃。等肉銷光了,就剩下筋連骨架,筋再化掉,只留下白森森的骨架。

  這樣觀察就能覺悟,身體離了心,就是冥頑不靈的死物,跟一根木頭或一個活動廁所是一樣的。如果人拿辛苦賺來的錢去買衣服給一根木頭或者活動廁所穿,再對它精心打扮,給它好吃、好住,無微不至地伺候它,大家都會認爲這很愚癡。同樣,在這個本是死物的屍體上作活計,也是非常愚癡的行爲,毫無意義。

  生前做這個死物的奴隸,一生勞作,殷勤地服侍它,臨死時卻發現,一生所作全是無用工。爲死物所作的一切,一樣也帶不去,死物——屍體留在了世上,腐爛,消亡;爲死物營辦的衣食、房屋、小車、電器、首飾等,沒有一樣能對後世作利益。這樣就知道,生前本不應做它的奴隸,不應費盡心思爲這具屍體作活計。

  而在活物心上所修的任何淨業,直到無盡的未來,都會輾轉地起作用,原因就在于心是永不斷滅的,下至念一句佛號,也如同食少金剛決定不消,淨業善根種在八識田裏,決定不空亡,最終必以此善根生入淨土,超凡入聖。《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比如聞思淨土經論,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發起信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二六時中稱念佛名,這樣修習信願行,就是在活物心上作活計。所作的每一分修持,都對現前和究竟有大利益。因爲這些善根種子熏入于識田,未來會逐漸成熟,現前淨土的無邊受用。因此,現在在活物的心上修任何善根,都極有意義,是萬萬劫不壞的資糧。《普賢行願品》雲:“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余深愛此語,故常爲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于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于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

  我非常喜愛這句話,因此常爲人說起。凡是貪著種種外物來奉養肉身,都是在死物上作活計。世人說“賺錢爲了享受”,說到底,就是給死物——身體享受。求豪宅、求小車、求美食、求妙衣,無非讓這個死物住得好、行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哪一樣不是在死物上作活計?如果不愛重這個死物,人的生活要得了多少?穿不過幾身衣,吃不過叁餐飯,睡不過幾尺床鋪。

  雖然作爲世間人,免不了爲死物作些活計,但也應在謀生的百忙中,挪片刻閑暇,回光自照,用來留心淨土,這才是“在活物上作活計”。是真正利益自己。但一般人在使用時間上極不正確!大量的時間用在無意義的侍奉肉身追求享受上,剩下少得可憐的時間,還不願意拿出來利益自己。這有多糊塗!

  【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而且,忙忙碌碌盡其一生營求世間圓滿,即使能達到像石崇一樣富可敵國,官能做到總統、首相,也終究有福盡之時,怎麼能像淨土受用無盡呢?

  總之,爲了這死物的身體,追求名利,奔波忙碌,忙到最後只是一場空。而把時間用于修習淨土,就會攝取無有窮極的大安樂,這才算是善巧用好了人身。

  普勸修持叁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來而托于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以神之去而離于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人從未曾死,死的名稱只是從身體上得的。爲什麼?神識來托附在父母精血中,由此長成具足眼等六根的形體,故稱爲“生”。臨終神識離體,前往他處,形體就此毀壞,故稱爲“死”。可見心才是“我”,身只是“我”的住處。“我”有來、去,“我”的住處就有成、壞。神識住胎,身就因此形成;神識離體,身體就因此壞滅。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既然如此,“生”,不是此前全無而生,而是神識前來形成身體。“死”,也不是此後永滅,而是神識離去使身體毀壞。(如人搬進新宅,不能說之前沒有此人。後搬離住宅,也不能說他斷滅。)

  心識只是從一住處換到另一住處,從未斷滅,因此說人本無死。從身體看,命終心識離體,形體變成無知無覺,之後腐壞,再不複活,因此是從“身體不再複活”這一點安立“死”。

  現代人認爲人是從受精卵演化成具六根的身體,度過幾十年就一死永滅。實際上,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念念相續,從未斷滅。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爲悲乎?】

  世人不認識神識初來、終去的情形,只見到身的形成與毀壞,因此就歡喜生而厭惡死,怎不讓人悲愍?

  意思是說,世間人見不到受生時神識怎麼托生精血,也見不到死時神識怎麼從身中離去,因此就認爲人只有從生到死這一段,也就格外貪著僅有的一生,認爲:人生一世,若不盡情享受,豈不是白活?死了徹底永滅,有什麼爲後世做准備?于是,人人都把心思放在追求現世的快樂上,不惜一切要求到此生的快樂,後世則完全抛于九霄雲外,不予理睬。但不理睬不等于不存在,臨命終時,以惡業現前惡趣之相時,只有在恐怖中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于人間。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于天上。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于阿修羅。若作叁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于叁惡道。是輪回六趣,無有出期。】

  又觀察:神識初來住胎,是由什麼牽引而來的呢?實際是隨業緣而來。神識最終從身中離去,又是由什麼牽引而去的呢?也是隨業緣而去。“隨業緣來去”又如何呢?所作是生人道的業,識就隨業受生人道;所作是生天的業,識就隨業受生天上;所作是生修羅界的業,識就隨著受生修羅界;所作是生叁惡道的業,識就隨著生在叁惡道。像這樣,識隨業緣輪轉六道,無有出期。

  總之,神識是隨業緣而來來去去。自己造了什麼業,就會受生在相應的那一道裏,毫厘無爽。

  “無有出期”,要按這樣思維:依照緣起律觀察,只要還在起惑造業,就一定隨惑業受生六道,因此,只要還沒有生起對治,就決定超不出輪回。對治的方面有兩種:一、按通途說法,需要現證空性,斷盡叁界煩惱,才能超出輪回;二、按特別說法,仗佛力往生淨土,就橫超生死。原因是:極樂淨土沒有引生煩惱的助緣;沒有緣,就不生煩惱(如種子沒有水、土等緣,不會發芽);而不生煩惱,就不會受生六道。除了得到這兩種對治外,再沒有超出生死的可能性。因此,一個凡夫不修道生起對治,就在輪回中永無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于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于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然而,神識自無始以來投一胎換一軀體,並不能永久住于一處。爲什麼會這樣?因上自己造業不是恒久持續的緣故(即造業變換不定,時善時惡,時定時亂,因上造業不恒久,有窮盡,果位受生自然不會永住一處。),所以神識隨業受生,一期業的勢力窮盡時,身體就隨著變壞,身體變壞神識失去了寄托的住所,就又隨今世所造的業,往赴新的生處。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比如,人造什麼屋子,就必定住在它裏面;做什麼飲食,就必定享用到它的滋味。推到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現象上,都是共通的規律,因此,“造如是業,必受如是報”,是自然法則。

  以上講的是隨業受報的因果律。炒的是青菜,吃到的就是所炒的青菜;造的是木屋,住到的就是所造的木屋。現在造十善業,就是造天界的宮殿和光明赫奕的身體;造悭吝業,就是造餓鬼界的荒原、膿河、枯槁的鬼身;造嗔恚業,就是造地獄的刀山火海、熱鐵丸、烊銅水。

  總之,衆生在輪回的無量生中,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隨業流轉不已。

  【然則吾今世所爲,豈可以不慎哉?欲直脫輪回,永離苦惱者,無如西方淨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既然這樣,我今世的所作怎麼能不慎重抉擇?如果想這一生就直超輪回,永離苦海,那再也找不到比西方淨土更捷徑的法門了,所以不能不修啊!

  

  

《龍舒淨土文講記(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