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龍舒淨土文講記(二)

  龍舒淨土文講記(二)

  淨土起信叁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于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人在驟然聽到西方淨土的景象時,大多不怎麼相信。這不足爲怪,人局限在眼前所見的境界,就認爲眼前沒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而已。

  其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間之上,還有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有阿羅漢所住的方便有余土、菩薩所住的實報無障礙土、諸佛所住的常寂光土。在十方虛空界裏有無量的諸佛淨土,在諸淨土中,又有阿彌陀佛建立的總集二百一十億佛國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現前人間的根身、器界、受用,只是娑婆穢土的境界,是此方人類以自身的煩惱、業力所感的。而以彌陀悲願與行者淨業和合而感的淨土,則根本不是凡人智力所能想見。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箧锱铢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于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于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于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比如住在貧民窟糞土裏的人,哪裏知道有高廣大廈的整潔?只能吃到一碗粗劣草菜的人,哪裏知道有擺滿一丈的山珍海味?只在舊箱裏存放少許積蓄的人,哪裏知道有金山銀山堆滿庫倉。

  所以,處在娑婆濁世,就不信有清淨莊嚴的佛國。因此,生長于胞胎,就不知有蓮花化生;壽不過百年,就不知有恒河沙數壽命;衣食靠勞作獲得,就不知有自然衣食;快樂常雜有憂惱,就不知有無苦純一之樂。

  【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所以,佛說的事不能以自前沒見到就不相信。

  一般人以眼見爲實,凡是沒有見到,就判定爲不存在。其實,沒見到不一定不存在。比如,生盲沒見過萬物的色、形,而具眼者看到存在。常人肉眼沒看到太空深處的天體和微觀粒子,但不能否認有天體和粒子存在。凡夫見識極爲狹窄,眼耳等感官不能作爲判斷事物有無的標准,所以不能以它斷定淨土是否存在。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诳人。】

  況且,佛製定弟子守持不妄語戒,自己必不會說妄語欺騙世人。不然,佛就是說大妄語,怎麼能幾千年被無數聖賢尊爲大覺世尊呢?佛是法界大導師,佛語必定句句真實。

  以下講述佛不說妄語的叁條理由:(一)佛已經斷除妄語之因;(二)如果佛語有欺騙性,記載佛語的經書早就應被天打雷劈;(叁)古今有許多修持淨土得感應的事實。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于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理由一:世人說妄語,不是爲了求利,就是爲了避害,只有這兩種動機。比如,生意場上爲求得利益會吹噓自己的商品;遇到生命危險時,會說妄語來避免遇害。但佛在世間名利上無所貪求,會謀求什麼利益呢?佛視死生如同刀砍虛空,佛要避開什麼損害呢?佛無利可求、無害可避,所以,沒有必要說妄語。

  【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理由二:世間中等以上的人,都不肯說妄語來失壞做人的律儀,何況至高無上的佛陀?所以佛的語言是可信的,不必要懷疑。所以先賢說,如果佛的語言都不可信,還有誰的話可信?

  【昔有以忠臣爲奸黨者,刻之于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镌刻裝繪,以爲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于奸黨之碑。何爲曆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

  以前有人把忠臣誣蔑爲奸黨,然後把誣文刻在石碑上。後來天雷擊碎了此碑。現在以黃金等珍寶,繪上彩色,镌刻裝繪,作爲輪藏,存放佛的言教,以香花供養,以神龍莊嚴。假如佛的語言虛诳不實,那它的嚴重性遠遠超過誣爲奸黨的石碑,怎麼能曆千百年而不遭天打雷劈呢?就因爲佛語句句真實。像這樣,佛語谛實而不信,還等誰來告訴你,才相信呢?所以佛說的淨土再沒有可懷疑的。

  【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應在第五卷。】

  理由叁:何況從古至今,修持淨土的人得到的感應非常的多,尤其不能不信。部分感應事迹,記在本書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

  有些儒家的人以釋迦佛的教徒無戒行,就輕視釋迦佛的教法,因此不信佛所說的淨土。這不合理。怎麼能以道士不肖就輕視老子,士人不肖就輕視孔子呢?智者尚不會因人而廢棄他的言說,何況因徒衆的行爲而輕視其導師的教法?

  部分佛教徒不守戒行,不等于佛和佛的教法有問題。佛教徒的過錯,是由他自身的壞習氣造成的,不能歸咎于佛的教法。好比病人不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導致病情惡化,這不能歸咎于醫生和藥物,完全是病人自己的過錯。不然,以同等道理可以說,道士不肖故,老子的話不可信;士人不肖故,孔子的話不可信。智者們知道人和人的言說要分開看待,人不對,不等于他的話不對;徒衆和導師也要分開看待,徒衆有過錯,不證明導師有過錯。

  【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

  釋迦佛的教法分爲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佛因地初發心、中間修行、直至最終成佛,都是爲利益衆生,所以佛成道後所說的教法,都是利益衆生的教法。衆生所求的利益有暫時人天善趣和究竟解脫、成佛兩種。因此,佛說的正法就包括能成就人天利益的世間正法和能成就解脫、成佛的出世間正法)。其中,世間正法這部分與儒教相同的地方數不勝數。姑且舉大的方面來說明。釋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勸勉世人,無非是戒人造惡、勸人行善,而儒教又何嘗不是戒惡、勸善呢?

  【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爲身叁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

  以目前容易體會的來說,佛把衆生所造的業歸納爲身、口、意十種業道。其中,殺盜淫是應戒除的叁種身惡。而孔子說:勝伏殘忍、去除殺心。詩人也說:文王的仁慈澤被到鳥獸昆蟲(把仁心拓展到愛護鳥獸昆蟲等生命),這不是教人戒除殺生嗎?

  【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

  戒盜當然不用說。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善德,如同喜好美色。”詩人也諷刺人不好善德而好美色,這不是教人戒除邪淫嗎?

  【佛以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爲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绮語也?《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于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

  佛把妄語、绮語、兩舌、惡口定爲應戒除的四種口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若說話無信,不知道他如何來立身處世。)”不是教人戒除妄語嗎?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善于僞飾的人,少有仁心。)”不是教人戒除绮語嗎?《書經》中,舜帝對大禹說:“你不要當面聽從,背後又有怨言。”不是教人戒除兩舌嗎?惡口是指口中發出惡怒之聲,還不至于說肮髒話,而荀子說:傷人的語言比利矛刺人還深。這未嘗不是要人戒除惡怒之語呀!

  【佛又以貪、嗔、癡,爲意叁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爲下。”是則戒癡也。】

  佛又以貪嗔癡作爲應當戒除的叁種意惡。孔子說:“見得思義。”這是教人戒除貪心。一般人見有利可圖,就妄圖得到。孔子說:“你想得到時,要想一想,自己該不該得到。”又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就是不記恨別人以往的過惡,這是戒除嗔心。又說:“困而不學,民斯爲下。”意即人有困惑而不求學,就是下等人,無法脫出蒙昧,這是教人斷除癡心。

  【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

  這樣看來,儒佛二家在世間法方面並沒有原則上的不同。

  爲什麼說儒佛二家在世間法上一致呢?因爲聖人立教的存心無非使衆生得利益,而且他也清楚什麼才是得世間安樂的正道。沒有利他的存心和觀見世間正道的智慧,是不可能稱爲聖人的。

  衆生的利益分爲現前、究竟兩種,成辦現前人天利益的正道就是五戒十善。世間緣起的規律是決定的,人天安樂只有從斷惡行善的正道中得來。儒佛兩家所教授的世間法都是正道,只不過佛家說得更廣、更明確,全盤托出了叁世因果。儒家沒有說叁世因果,儒家的重點是告訴人現世應如何守持身口意的行爲。如果孔子的學說不符合正道,那他說的道決不可能使人得安樂,也就沒有理由被千秋萬世尊奉爲聖人。所以,儒佛所傳授的世間法,原則上是一致的,宣講時則有廣狹、隱顯的差別。

  【其不同者:唯儒家止于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于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于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衆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儒釋兩家的不同是設立教化的重點不同。儒家只局限于世間法方面,而佛家除了世間法,更有出世間法。儒家止于世間法,所以只說現前一世怎麼做合格的人,其它都歸之于天,並沒有解釋輪回如何流轉以及還滅的緣起規律。而佛家除了世間法,還有開示超出世間的教法。學習這部分佛法,才了解多生累世的因…

《龍舒淨土文講記(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