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之自他相換的修法(二)

  菩提心之自他相換的修法(二)

  巳五、護持愛執有情的相續

  【如是數思愛他勝利,當由至心發生勇悍,棄他之心未生不生,其已生者令不相續。】

  這樣反複思惟愛他的殊勝利益,要從心底深處發起勇悍。“舍棄他衆之心”,未生時不讓它生起,已生時不讓它相續。

  【于他令發可愛、可樂、可意之相,如昔于自愛樂執著,今于他所應令發起愛執之心。如雲:“應執余如我。”】

  讓心對其他有情發起可愛、可樂、可意之相。過去對自己如何愛執,現在對有情也應發起同等的愛執之心,如《入行論》所說:“應當愛他人如愛自己。”

  巳六、思惟有情福田能生一切利樂而生起愛執及恭敬心

  如何才能生起愛他如己之心呢?

  方法就是念恩、思惟利益,以此爲因即能生起愛執有情之心

  【能發如是愛執有情,其因謂當念彼恩德,或見于自所作饒益。】

  能引發如是愛執有情之心的因,就是要憶念有情的恩德,或者,通過觀察而見到有情對自己所作的饒益。

  下面再以比喻說明:

  【此複猶如見諸沃田善植種子,能結衆多上妙果實便極珍愛。】

  譬如,如果見到一塊肥沃的良田善加種植種子,就能長出衆多上妙的果實,便會對此良田極其珍愛。

  【如是若于有情福田植施等種,亦能出現時究竟一切利樂。若獲定解,亦起愛執,故于是等應當思惟。】

  同樣,在有情福田中種下布施等種子,也能出生暫時和究竟的一切利益安樂。如果對此理獲得定解,也會對有情福田生起珍愛執著,因此,應當思惟這些道理。

  【《入行論》雲:“有情與諸佛,同能生佛法,如其敬信佛,何不敬有情?”】

  《入行論》說:既然有情和諸佛同樣能産生佛的功德法,爲什麼不像敬信諸佛一樣恭敬有情呢?

  緣佛修信心、修恭敬、修供養,能讓我們成佛,緣有情修慈、修悲、修布施,也能讓我們成佛。因此,如果對佛須恭敬,則對有情也同樣要恭敬。

  巳七、思惟對有情利益及損害的結果

  【此如《令諸有情歡喜頌》[1]說,若殺有情,則能引其墮叁惡趣,若救其殺,能引善趣複得長壽。若于有情不與而取及施資財,發瞋恚心及修慈悲,亦能引生善趣、惡趣。】

  《令諸有情歡喜頌》中,首先這樣對比殺生與放生而顯示因果:若殺害有情,以此惡業能把你牽入叁惡趣,若救護即將遭殺的有情,則能引生善趣並獲長壽。以此類推,若對有情不與取及布施財物,或對其生起嗔心及修慈悲,也分別能引生善趣與惡趣。

  所以,損人就是損己,利人就是利己。

  【特緣有情乃得發心,爲利有情始修諸行,是故成佛亦須有情,要依有情施等乃滿。】

  特別就成辦佛果而言,只有以有情爲所緣境,才能發菩提心,爲利有情,才開始修菩薩行。所以,成佛也需要有情,須依有情,才能圓滿布施等波羅蜜多。

  【當審思惟。】

  對于上述各種道理,都應仔細思惟。

  巳八、利益有情可速成暫時、究竟之功德

  對此,《釋菩提心論》中首先略說,其次廣述。

  【《釋菩提心論》[2]雲:“世間善惡趣,其愛非愛果,皆由于有情,作利損而生。”】

  論中首先略說:在世間善趣和惡趣的所依上,感受的悅意、不悅意果,都是因爲對有情作利益和損害所引生的。

  其次廣說:

  【“若無上佛位,且依有情得,人天諸資財,梵釋及猛利,護世所受用,于此叁趣中,無非利有情,所引此何奇?”】

  無上佛果尚且都須依于有情而獲得,何況人天財富,梵天、帝釋、猛利天、四大天王(護世)的受用,無一不是從利益有情而産生的,對此又有何可驚奇的呢?

  【“地獄鬼畜中,有情之所受,苦事非一種,從損有情起。”】

  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趣中有情感受的種種痛苦,都是從損害有情而引起的。

  【“饑渴互打擊,及侵害等苦,難遮無窮盡,皆損有情果。”】

  在惡趣中,衆生感受的饑渴、互相打擊、吞食以及遭受侵害等痛苦,難以遮止、無窮無盡,都是損害有情的果報。

  以下通過大、小乘的比較,更深廣地闡明利他的殊勝性。

  【諸聲聞等果報下劣,是由未能廣行利他;諸佛獲得究竟果位,是由廣利有情而生。應思此理,不應刹那貪著自利。】

  從出世間角度思惟大、小乘果報差別的由來:聲聞、緣覺等果報下劣,是因爲未能廣大地行持利他;諸佛成就了究竟果位,是因爲廣大利益有情。應當思惟此理,不應刹那貪著自利。

  【即前論雲:“于有情離貪,如毒應棄舍。諸聲聞離貪,豈非下菩提,由不棄有情,佛證大菩提。”】

  “貪”,此處指大悲。大乘菩薩對有情作悅意想後,欲從苦海中救拔有情的大悲,即是“大貪”。

  即《釋菩提心論》所說:對于有情遠離這一大悲之大貪,應當如毒素般舍棄。理由是:聲聞因爲舍離了“大貪”,故只成就下等菩提。諸佛因地不舍有情,專一精勤利他,故證得了大菩提果。

  【“若知生如是,利非利諸果,則于刹那頃,豈有貪自利?”】

  思惟:以利他與不利他爲因,會産生如是殊勝和下劣的兩種果,對此獲得定解後,菩薩怎麼會有一刹那不行利他,而只安住自利呢?

  攝義:

  引發愛執有情的方法,就是思惟有情的恩德,對自己成就增上生、決定勝所起的作用。

  增上生方面,通過思惟損他的過患與利他的利益,可觀見增上生的安樂都來自于利他。善趣中的長壽、健康、富裕、眷屬、尊貴等,無一不是從利他産生。慈愛有情,才能長壽、健康;施舍有情,才能富裕;和合有情,才能獲得眷屬;恭敬有情,才能尊貴。如是逐類觀察,會發現有情對我們有大恩德,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有情,今生、來世的人天安樂,也要依靠有情才能成辦。

  決定勝方面,成佛必須發菩提心、修持六度,而這也要依靠衆生。因爲:觀照無邊有情沈溺苦海,才能引發菩提心;以無量衆生爲所緣境,才能修成布施等六度。

  小乘人因爲不緣有情廣行利他,故而墮入寂滅邊,其福慧資糧都不深廣,無法現前大乘叁身、四智、淨土等殊勝境界。《寶性論》中說,舍棄利益衆生,是如來藏顯露的大障礙。相反,大乘菩薩廣行利他,才圓滿如海的地道功德,成就無上菩提。

  總之,想成就暫時與究竟的利益,再沒有比利益有情更快的方法。所以,應將有情視如佛陀一般是極其殊勝的大福田,而由衷珍愛。

  辰二、策勵修習菩提心分叁:一、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叁、當依種種方便發菩提心

  巳一、當愛樂修習菩提心之根本大悲

  【是則專住利他及菩提果,亦見是從菩提心苗之所出生,此心根本見爲大悲,故諸佛子愛樂修習。若多修習令其堅固,則能任運趣極難行諸廣大行。】

  是則,“專一安住利他之行”及“大菩提果”二者也見是從菩提心苗芽所生,又見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悲,因此諸佛子愛樂修習大悲。若多修大悲,令大悲和菩提心堅固,則能任運趣入極其難行的廣大萬行。

  【即前論雲:“悲堅爲根本,菩提心苗生,專利他覺果,諸佛子應修。”】

  此即前論所說:以大悲堅固爲根本,能出生菩提心的苗芽;以菩提心苗芽,能夠趣入專一利他以及成就菩提的佛果。因此,諸佛子應當著重修持大悲。

  此處宣說了兩層因果:以大悲爲因,生起菩提心;以菩提心爲因,趣入一味利他、成就佛果。因此,大乘的根本是大悲,著重在這一根本上反複修持,自會引生後後之道果。

  修持大乘法,首先必須了知根本,然後在根本上修。

  【“若修令堅固,諸怖他苦者,能舍靜慮樂,而趣入無間。”】

  修行者著重多修大悲,能使大悲和菩提心穩固。先前見他人身上出血、長瘡,都會心生恐懼;後來爲了利生,即便禅定的喜樂都能泰然舍棄,而入于無間地獄長劫久住,或者,連頭目、腦髓都能施予有情。

  所以,一切皆由串習而來,如何串習,心就如何隨轉。自私自利的心串習久了,見衆生之小苦都不願伸手幫助;相反,利他心串習堅固後,連禅定的喜樂都可以舍棄,不顧自己而入地獄爲衆生遣除痛苦。

  【“此奇此應贊,此爲勝士法。”】

  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是爲稀奇,是諸智者所應禮贊,是大丈夫所爲,超勝其它各種道法。

  《普賢行願品》說:“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花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巳二、應由教言引發“菩提心乃大乘之根本及入門”的定解

  【今于此義,亦應用諸先賢[3]言論而發定解。】

  對于慈悲菩提心爲大乘根本的要義,也應當采用先賢教言來引發定解。

  【如覺沃雲:“不知修慈悲之菩薩,惟藏人能知。”若爾當如何修?“須從最初次第學習。”】

  阿底峽尊者曾問藏地修行者:如何發菩提心?

  回答:按儀軌念誦,就是發心。

  尊者又問:未念之前,如何修慈悲?

  結果無人能答。尊者感歎:不知如何修慈悲的菩薩,只有藏人知道。

  衆人便請示尊者應當如何修。尊者答:必須從最初按次第進修。首先修好共下士道與共中士道,在此基礎上,一定要修習上士道的七因果法。真正生起了菩提心,才算是真正的菩薩。

  【朗日塘巴[4]雲:“霞婆瓦與我,有十八種人方便、一種馬方便。人方便者,謂發大菩提心,隨作何事悉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謂菩提心未生者令不生,已生者令不住、不使增長者,爲我愛執。故特于彼盡力違害,正對有情盡力利益。”】

  朗日塘巴說:霞婆瓦和我有十八種人方便和一種馬方便。“人方便”,就是發大菩提心,任做何事都學利益有情。馬方便者,即讓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得安住、不得增長的元凶…

《菩提心之自他相換的修法(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