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欲顯發無量自性功德,必須修習殊勝的妙行,而令自己契合本源。
如同大摩尼寶,體性光明清淨,但長久受塵垢蒙蔽,有礦土汙垢,僅僅思念寶性而不加以磨治,也終究不能顯發光明。同樣,佛性曠劫以來被煩惱汙染,只是想我有真如佛性,不作戒定慧的熏修,終究不能顯發清淨妙用。(《還源觀》)
所以,沒有殊勝的修行,無因不能開發恒河沙數自性功德。倘若無因也能成果位佛,那大地衆生都有如來藏,都應現前與釋迦佛同等的受用,爲什麼現在還痛苦不堪呢?
《普賢行願品》說,如來功德即使集合十方諸佛,窮盡無量劫數相續宣說,亦宣說不盡,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普賢十大願王。可見,修持普賢殊勝行才能契合本源,顯發如來無量功德。
普賢行
什麼是普賢行呢?普是周遍一切,賢是妙善,一切身口意的行爲都達到最妙善,稱爲普賢行。普賢行的根本是菩提心——度盡衆生、修持萬行、成就佛果的願心。充分地展開,就發爲廣大、周遍、無盡的普賢行海。
普賢行的特點是稱性、完備。稱性,指自己的本性如何,本性中有何種功德妙用,完全符合其相、其量來行持。也就是,佛性中有多少妙德,就行持多少;佛性遍十方叁世,就周遍在十方叁世境上行持;佛性無盡,就無盡地行持……。反之,心體是周遍的,只發心禮敬幾個人、隨喜幾個人,就不相稱,就像大海器中只裝一瓶水一樣。
比如,心是無有窮盡的,雖然肉身會老、會病、會死,但佛性不會變異。我們輪回了無數生,佛性還好好地存在著。性海既是無盡的,發善願爲什麼要有窮盡呢?有限量的發願是不合理的,應當改爲無限量。認識了這一點後,就會發無盡願、起無盡行。
又比如,心體是周遍的,沒有一法在心之外。一般認爲“心在身體中或者只有一部分是心”都是錯誤的觀點。事實上,十方叁世佛都在自己的真心中。有了這種認識,任何善行上的發願都會最廣大地發。因此,普賢行願每一願都是發盡法界、虛空界的周遍大願。
我們凡夫的境界並不真實,如果真實,何必要學佛呢?學佛就是發現了現在的境界有問題,才尋求真正的自在。比如,我們和十方諸佛的關系如何呢?是“我在東方,佛在西方,相隔千山萬水”嗎?這是不對的。佛心是周遍的,十方叁世一切法都在佛的心中。我們的心也是周遍的,十方叁世諸佛也都在我們的心中。就像在屋子的八個角上挂上鏡子,所有的鏡子都會在一面鏡子裏顯現。法界是像這樣互含互入的。
過去只頂禮一尊佛、只隨喜幾個人,並不是合理的方式。其實,我們一禮佛,身體就一一顯現在十方叁世諸佛每一佛的心中,而十方叁世諸佛也在自己的心中。因此發願禮敬心中的叁世諸佛,而且是“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像這樣,不論發什麼願,都從廣大的層面上著眼,因此就有周遍的禮敬願、周遍的隨喜願等等。
請問:誰不會禮敬?誰不會稱贊?誰不會供養?……只有石頭不會禮敬、不會稱贊、不會供養……。大家是自性佛,一切妙用絲毫不缺,這是自家的寶藏,應有盡有。既然如此,爲什麼不發願開發?爲什麼不發願把它開發得最好呢?
我們一向的想法是:名聲越大越好,錢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這是大錯特錯。該重視的不是虛假的名利,而是自己的佛性。爲什麼就不懂得要開發自性的恒沙功德呢?智者反觀自心就知道,唯有心最尊貴,最應當尊重的是心。因此,今後的重點是要努力把心中的功德開發出來。
其實,要行禮敬,就可以行禮敬;要行隨喜,就可以行隨喜;要行供養,就可以行供養……,要盡未來際行持,就可以盡未來際行持;要周遍十方行持,就可以周遍十方行持。這件事沒有人能阻礙你,關鍵要自己發大願。善願能發到最大量,就進入了普賢行願的軌道。
所以,要常常自喚自醒“我自性是佛”,既然自性是佛,就應做佛的行爲。佛陀無量的稀有行爲,統攝在普賢行海中。以這個原因,我們希求作佛,就要對普賢行生起希求之心。有此希求心,就是開始有了願心。
願是種子,願的成就是果。在心中立願是種因,將來以此願就有成果。大宇宙中,一切都遵行著因果的法則在運行,想收獲好的果實,就要首先種下好種子。種子不真實、不圓滿,怎麼能期待出現最好的果實呢?不種下普賢行願的成佛種子,怎麼會出現佛果的無量功德呢?不管你怎麼努力,也不會顯發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果實。
我的體會是,修學普賢行願是最重要的開發勝義菩提心的緣起。緣起就是如此微妙,按照普賢行願去熏習、發願、行持,勝義菩提心就會自然開發出來。
很多人學了世俗菩提心的教法,不知道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廣的展開,就是普賢行願。換句話說,普賢行願中的每一願都是具體修菩提心,深入進去,菩提心就會不斷增長、廣大、成熟。
普賢行願的作用
時間方面觀察:普賢行願是無盡行願,能在一切生中相續不斷地起作用。
願的力量能攝持著心趣向目標,而且隨著發願的長久或短暫,將長期或短期地起作用。普賢行願是最永久的發願,每一願都沒有時間的邊際,所以,能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地引導著心趣入普賢行海。直到成佛,依然隨願力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中,以身口意不可思議的幻化,度化一切衆生。
有個故事能幫助我們理解。這是講韓國日據時代,在慶尚北道的一個鄉下,有個叫金在善的農民,他伺奉著守寡的母親,對母親非常孝順。
母親突然間去世了,他在悲痛的心情中舉行了葬禮。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家裏的母狗産下四只狗崽,有一只非常好看,家人很喜歡它,這只小狗和這家人非常親密。
有一天,金在善在夢中見到自己過世的母親。
母親說:“我的孩子在善,你們非常喜歡的那只小狗就是我!我生前有兩個心願未了,所以投胎到你家作小狗。我未了的兩個心願,你一定要幫我實現。”
金在善問:“母親!是什麼心願?”
母親說:“第一個心願:從漢城到釜山的鐵路雖然建成好多年了,但爲了撫養你們,我一次也沒坐過火車。你能不能帶我去坐一趟火車。第二個心願:我們村裏的老人們都去過海印寺,只有我爲了生活沒有去過,你帶我去朝拜一次八萬大藏經(刻印高麗大藏經的經板共有八萬塊,所以叫做八萬大藏經)。如果能實現的話,我就沒有遺憾。”
雖然是夢中的囑托,金在善的心情卻很沈痛,他不能不滿足母親懇切的囑托。
第二天,金在善抱著小狗來到火車站,買好票站在站臺上候車。
這時候,車站的職員走過來說:“不能帶狗上車。”
金在善解釋:“我有特殊情況,我必須和狗一起坐車。”
正當爭執的時候,火車開來了,停靠在站臺邊時,小狗像離弦的箭一樣,迅速跑進了車廂,坐在車廂的座椅上,四處張望。當火車准備開動時,它又跳下來了。
由于乘務員的阻攔,金在善沒能坐上火車,只好帶著小狗回到家中,但小狗卻顯得非常高興。
幾天後,金在善和小狗一起去河川的海印寺。
到了海印寺,小狗這邊瞅瞅,那邊看看,蹦蹦跳跳地非常高興。無論到了大殿還是小殿,它都在門前四肢趴地地磕頭禮拜。
到了存放八萬大藏經經板的藏經樓,裏面的師父禁止小狗入內。當有人從裏面出來,門被打開的瞬間,小狗一溜煙似地跑了進去。然後,很快地東看看西看看,把大藏經的經板參觀了一遍。
這天夜裏,小狗死去了。母親再次出現在金在善的夢中。母親說:“你幫我滿足了心願,現在我夙願已了,要去享受天上的快樂了。我撫養你們兄妹時,心裏總是想:我不可以因爲我的過失造成孩子的不幸。我守著這樣的信念活了一輩子。因此我連很小的損害人的事也沒做過。你要一輩子把這個話記在心裏。現在母親要去一個很好的世界了。”
以上的事例顯示了後世的行爲仍然受著願力的支配。願力能夠攝持自己的心,朝著目標去求取,即使在來世還會起作用。
《普賢行願品》說,到了臨命終時,萬般帶不去,財富、權勢、眷屬乃至與生俱來的身體都不會跟隨自己,只有願王不相舍離,一切時中引心向前,一刹那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這些佛的語言最真實了。像這位母親轉世作了狗,她帶來了什麼呢?帶來了前世的身體嗎?帶來了眷屬嗎?帶來了衣服、首飾嗎?……什麼也沒帶來,但有一樣——前世的心願帶來了。雖然變成了狗的形象,但前世的心願還留在她心裏,引導著她去實現。
由此聯想到很深很廣的地方,如果我們長期地熏習普賢行願,常常猛利地作意發願,那在我們心中就播下了普賢願王的種子。這是對于菩提道如海修行發願的種子,是周遍法界、深廣無盡發願的種子。如果小小的心願都能在來世攝持著心向著目標去求取,那麼無上的普賢行願就更能在來世推動著我們的心去勇猛修行。
到來世,普賢願會引導我們出家持淨戒、不忘菩提心、行持波羅蜜、不離善知識、不離同行菩薩、禮敬供養叁世諸佛、利益衆生,乃至勇猛求證無障無礙的解脫境界。像這樣,無論遇到什麼境緣,心中的行願力都會引導著心去行持普賢行。所以,受持普賢行願,以大願的力量不久就能圓滿普賢行。
通過以上觀察,就能深信,普賢行願能盡未來際持續不斷地起作用。
由此還能理解到,現在受持普賢行願積聚的力量,能穿越時間,在往生之後猛利地現行起作用。
像這位母親有兩個願,她想坐火車和朝拜大藏經。她常常這麼想,串習久了,就形成了很強的心力。在她轉生做狗時,願力像魔術師一樣變現了一系列的行動:在兒子的夢中囑咐;乘機跑上火車,坐在椅子上美美地享受一下;前往海印寺向著大大小小的佛殿磕頭禮拜,溜進藏經樓參觀一遍大藏經版。一個願種子變現了這麼多的行爲,真是不可思議!
和這位母親相比,我們算是幸運無數倍了。她沒有福份聽到甚深廣大的佛法,拓展不開心量,所以,最多只想到去拜一次大藏經,等到酬滿了願之後,願的功…
《請入普賢願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